刀匠吉原義人(39歳之齡即成為無鑑査刀匠)曾說過,他從小就和弟弟(故三代吉原國家刀匠)向祖父(故初代吉原國家刀匠)學習日本刀的鍛造方法,並日以繼夜地不斷研究祖父的鍛造技巧,終極目標就是再現古備前名刀。數量約佔現存古刀的一半的備前刀,傳系歷史非常悠久,諸刀工之工藝非常精良,尤其鎌倉時代中後期的作品,以其華麗的丁字刃紋和映照(映り,鎬筋往刃區方向,燒刃時產生的刃紋倒影)技法,俘獲了義人兄弟刀匠的心,進而創造出膾炙人口獨特的刃紋「吉原丁子」。
義人刀匠又說,備前古刀作品之中,以福岡一文字派刀匠吉房最出色。首先是刀姿優美,其次是自刀履處到刀尖,沒有燒出一絲絲雜亂的叢沸,地鐵鍛造技術高超,重花丁字亂刃紋變化豐富且勻稱,集「靜」與「動」於一體的高超段刀技藝。
屬福岡一文字派的吉房刀匠(以下稱吉房)作刀期間約在鎌倉時代中期(西元1200年至1300年之間),刀姿風格為豪壯的太刀姿,刃紋則是華麗的丁子亂刃。有關吉房的源流,據「新刊伝抄」、「古今銘尽」等古刀書記載,一說為古備前派定則之孫,一說為則宗之子等等諸說皆有,此外吉房還有一人說及三人說。居住地也是散在福岡、吉岡及畠田等地方。因為自古以來,吉房的作品在貴族及武將間評價相當高,歷代刀劍研究家研究結果也是推陳出新。
吉房與古備前派信房,福岡一文字派則房等名工合稱「三房」,又與福岡一文字派等名工並列於「六一文字」(福岡、片山、吉岡、岩戶、正中及鎌倉等一文字派的簡稱)之內,鎌倉時期更是後鳥羽上皇御番鍛冶(24番鍛冶)之一,也是室町時期足利義滿將軍特許下賜其他大名的御用60名刀工其中之1,自古世人皆知吉房為一文字派名工代表。前述六一文字的刀銘「一」字為代表天下第一的意思,因刀工們往往只在刀根落「一」字銘,難以斷定是六一文字派中的哪一位,所幸吉房刀匠落的「吉房」二字銘,則讓我們更能對其年代及風格進行研究。
現存吉房皆被指定為文化財產,其中國寶有5振,重要文化財有3振,重要美術品有5振。曾經持有過吉房的名人,近代有大正天皇在日俄戰爭前,將一振磨上過的吉房 (刀根還留有額銘)長刀改裝成指揮刀(節刀---自古日本天皇以此刀下賜出征大將以征服外敵),下賜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命其擊敗俄國,最終取得勝利。
戰國時期三英傑(織田、豐臣、德川)皆曾擁有過吉房,其中最著名的一振,為織田信長公所持有的吉房,在本能寺之變後,由其次子織田信雄(法名常真)持用,並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前夕,親自用這把吉房處死了與豐臣秀吉方內通的重臣岡田重孝等3人,故這把吉房也被稱為岡田切吉房,昭和30年(1955年)2月2日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刃長 2尺2寸8分( 69.1cm),反り2.1cm、元幅3.1cm、先幅2.3cm、刀尖長3.5cm 。
此岡田切吉房東京國立博物館固定1至2年展出1次,最近一次則是東博 150周年「国宝 東京国立博物館のすべて」特展中展出,奉行在日本工作期間有幸看過此刀,真心有契契焉。然而國寶是只能遠觀不可褻玩也,重花丁子刃太刀姿只能存在腦海中,或者在表參道的「霜劍堂」入手吉原義人刀匠作品時,遙想岡田切吉房之美。
話題暫時拉回到MY KATANA的概念,它其實並無嚴格規範,有人用了一張家紋貼紙貼在刀鞘上,便稱之為MY KATANA,可謂豐儉由人。
奉行的標準則是相對最狹義者,MY KATANA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簡單來講,就是與刀匠溝通訂刀,整把刀鍛打完成、研磨、刀拵製作等程序一氣呵成在日本當地製作完畢,再送到臺灣。至於,為何將刀匠訂製擺在第一及第二要項,限於篇幅待下回再交代。
住在日本的時候,也不是沒想過訂製日本刀這件事,因為在日為臺灣打拼,工作繁重,只能放棄原先想在駐日期間進行居合道及劍道稽古願望。回臺灣後,老朋友「兼鳴館」館長教士許老師(日本一般社團法人正統正流無雙直傳英信流居合道國際連盟),一直呼喚拙者歸隊練刀,連以前大學時期的劍道社也在呼喚拙者加入劍友會習劍。雖然復歸習武之路尚為遙遠(主因是公務繁忙及接送小孩補習),但是若能訂製一振又具備心心念念的岡田切吉房特徵,將來又能拿來居合稽古的MY KATANA想法亦再度湧起心頭。
各位看倌,是否奉行應該去洽吉原義人刀匠,討論如何打造一把完全依照奉行自己想法的MY KATANA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