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丁(菜刀)及日本刀都是打造出來的刃物,這兩者間有什麼不同呢?」這是一般人常會問的問題。
相信常來腰物奉行屯所的朋友們可能會直覺回答「包丁刀刃沒有燒刃紋,而日本刀則有燒刃紋」。簡單來講,刃紋就是日本刀打造過程,經由淬火(日文:焼き入れ)後,刀刃上產生可被目視的獨特變化。欣賞日本刀時,很多人第一眼就是欣賞「刃紋」,是由每一位刀匠以最拿手的技術燒製出來,展現出潔白、明亮、清澈的美感。
那麼刃紋由何組成呢?簡單的說明一下,當刀身粗胚包裹黏土,加熱入水淬火後、刀刃區產生一種叫做沸(にえ)的細微結晶體顆粒。
此結晶體凝結後鋼材會變成非常堅硬。對刀刃而言,結晶體凝結到有如壽司般緊密的程度後,刀刃便成為這把刀最堅硬的部位,也因此才能斬釘截鐵。
鑑賞時以30度角,將刀尖指向鵝黃燈泡觀察後發現,這結晶體所呈現的白色狀態,從刀口到平地間會越來越少越來越淡。
最後沸會在一條由較細的匂(におい)所組成線香狀線條又稱為匂口之前中止,整體就叫做刃紋(沸與匂的組合會隨五個傳法而有所不同)。
刀刃中結晶體凝結處非常的硬,雖經過研磨也很難磨薄。與結晶體凝結處以外較軟的組織相較之下,結果會出現硬的部分會比軟的部分稍微凸出。這樣的異形構造,有助於砍切物體時減少被其斷面黏著的機會。與被切斷的物體表面接觸面積越少,相對的就會減少磨擦力的產生,刀身便能遊刃有餘的斬開任何阻擋在持刀者前面的物體。之所以會如此重視刀的切味(銳利度) ,是因為古代的刀匠及使用者發現,經歷過各式各樣實戰試煉後,切味好(銳利要夠且能一刀兩斷)的刀才能夠符合各種條件及需求。因此,在現代刀出現之前,切味好即良刀的同義詞。
良刀的條件除了切味之外,在此,奉行不妨大膽的先下一個結論,若想以肉眼來鑑別良刀或凡刀伎倆的話,可以先觀察匂口(類似刀刃區沸與匂的緊實收邊)的狀況。如同化學試紙一般,匂口就能看出刀工鍛冶的良莠。
古代並沒有像顯微鏡般的器材,去分析研究沸與匂如何調配等等。即使刀匠只是在單純製造武器,也能光憑經驗與傳承作出如此驚人的作品。對於古人的智慧與耐性,心中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經常有人疑問「日本刀真的很銳利又好砍嗎?」等等相關問題。
大家請想想,日本刀以武器的身份誕生在這世上至今也有八百餘年了。在古代也算是樣高科技產品吧!不利又不好砍是不可能的。前文「日本刀價值的變遷------從致命武器到美術品」曾提及的[軟硬兩種鋼材組合]。就好像日本人的特性一般,思考模式總非常細密。運用在製刀技術上也一樣,當刀在斬開物體時,並非以硬碰硬劈柴式一刀兩斷。而是如何巧妙的避開其反作用力,來思考如何打造一把刀。
古代日本鎧甲的製作,也運用了相同的思維。例如平安末期所生產的星兜式頭盔內構造,就運用了跟現代噴射機的壓力隔艙一樣的構造,避開受砍劈時的衝擊力。再看一看今日諸摩天大樓的避震構造設計,不也跟製刀的考量方向一樣嗎?我認為,因為生產日本刀的方法上,有著悠久歷史及傳統背景。透過刀保會主導的各項活動,使得愛刀家們對製刀相關知識瞭若指掌。而這獨特的鋼鐵美術品,也最讓日本人引以為傲。
本文並非藉由一些與科學實證的事物,來硬拗說跟日本刀的科學層面有關,要旨是在於破除對日本刀的迷思及不了解。今後撰文的方向也會如此,敬請期待。
奉行大人果然是專業的腰物奉行~~! 那個細微晶體應該是散麻廣鐵吧?! 你這種比起一般的刀劍討論實在是高深很多喔~~! 要吸引到人來不太容易, 大部分都是對一些有怪談或是一些傳說的感興趣, 說真的懂刀的在台灣還是很少數, 我就常常來衝人氣吧~~!
歡迎您常來
奉行一向"敏於行慎於言",不善與人言辭交烽.所以一開始就設了一些留言或回應的門檻,目的在於不想作無謂的筆戰,或回應一些天馬行空的怪問題.
至於怪談或傳說,已經充斥於太多論壇或個人部落格中,光怪陸離令人啼笑皆非.這屯所只有推崇真的日本刀,駁斥假的日本刀兩個小小目的而已.想破邪顯正就會得罪人,沒人來留言或回應是早在預料之中阿!
日本刀的地肌刃紋和鑄造技術也是獨術一格, 古刀的地肌可以分的出流派之外, 新刀則可能含有不同流派的風格, 像美濃傳和無地風, 地肌中是"沸"還是"匂"出來的明暗粒子, 地肌凝的疏密的明顯程度, 還有"映"所呈現的狀況, 芒子的樣式, 也是欣賞日本刀的美讓人愛不釋手的地方
沒錯沒錯,此外"日本刀職人職談"一書中,刀匠吉原義人先生指出,在功能面來說,所謂的名刀具備三個條件
1.刀姿要好才能用起來順手 2.地肌綿密美觀即能堅而不摧 3.刃紋燒製華美銳利度才夠且好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