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後就是穀雨了。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也是唯一將物候、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已結束,極利於農作物中穀類作物的生長。
短暫的春天就要結束了。
人們似乎也開始感受到那一年比一年還要熱的夏季即將到來。
為了要去探這段烏溪南岸的道路。
我不到六點就出門,然後在日上三竿註1前就完成了今天的探路之旅。
探路其實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性。
因為在沒去過的情況下,你永遠不知道那裡可以騎,那裡不能騎。
即時是你曾騎過的路,有可能就因為一場大雨而徹底地改變了路線與地貌。
尤其是在台灣如果要騎稍長里程的礫石道路,其地點大多是河岸旁的砂石車/工程車便道,類似的情況我個人就遇過幾次。
所以如果要探外縣市的路,我會在研究過地圖後,驅車至某個定點後,再開始騎乘。
以免徒勞。
這次的路線就是沿著烏嘴潭的工程道路騎,看可以騎到哪裡。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希望可以騎到烏溪的上游囉~
烏溪;其名稱起源是傳說中未經開發的烏溪,原本是鳥類棲息的天堂。
常見烏鴉成群飛翔,當大群烏鴉展翅飛起,其數眾以蔽日,致使溪水看起來漆黑一片,故名“黑溪”(黑=台語發音為烏)。
但是說真的,今天騎在烏溪畔。
啥鳥也沒有看到。
我看到的只是人類為了自已的需要,而將山河大地給改造的地貌。
這讓我想起曾看過的一個節目。
它說明了在烏溪流域生存魚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其中最危險的一種魚類,叫作“巴氏銀鮈”。
有著黑褐色的鱗片、一對大眼、黑黃兩色側線一路向尾部延伸。
巴氏銀鮈(Squalidus banarescui,「鮈」注音:ㄐㄩ)是台灣特有的原生淡水魚,在2009年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
而2017年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巴氏銀鮈也被列入極度瀕危等級的名單中。
這種微微散發銀色光芒的中小型魚,目前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全世界僅在台中烏溪中下游流域有機會發現牠的蹤影。
而在政府決定興建鳥嘴潭註2後,巴氏銀鮈的未來更是令人擔憂……
鳥嘴潭人工湖的興建目的,主要是為了提供民生用水給彰化、雲林地區。
以改善彰化、雲林地區日益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並且可以透過鳥嘴潭人工湖來穩定區域供水問題;最多可以提供每日100萬人所使用。
你說是一尾最大不到十公分的小魚族群存續重要呢?
還是彰化、雲林地區近百萬人的民生用水重要呢?
人類憑什麼去決定其牠物種的存續呢?
人類跟河狸,是世界上唯二兩種會改變自然地貌的生物。
我們都知道河狸會收集河流中的樹枝泥土來製造冬暖夏涼的住家及水壩。
雖然說其目前是為了自已。
但是河狸無形之中也替濕地製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牠所建的水壩擁有著蓄水、保水的功能。
河狸如同鮭魚般對環境有著正面的影響,因此河狸也是北美河流中的關鍵物種。
而人類呢?
人類用鋼筋、水泥打造了水壩。
其目的也是為了蓄水、保水;但是並沒有轉化為大自然所用。
我們所建的水壩只是將水資源阻絕於自然,然後為自已所用而已。
人類的發展跟環境永續平衡,永遠都是一道難解的題。
我沒有答案,因此只能在鍵盤上紓發著自已的惆悵。
也許薩諾斯是對的。
我只希望,青山常在,綠水常流。
我也希望,在人們的努力之下。
下一代還有機會知道什麼是巴氏銀鮈。
不過,至少,巴氏銀鮈曾留下它的名字。
就像袋狼一樣。
只怕,有更多的、不知名的生物;我們是永遠再也不會有機會去知道牠們的名字與生態了。
騎乘路線分享:
以下路線八成都是礫石路,建議假日(週日)前往。
因為平日有工程車輛出入。
請千萬注意安全。
沿途風景其實走其他路線也可以拍到不錯的風景。
我預計還會再找時間去探今天沒有騎到的烏溪北岸。
註1 :日上三竿具體來說是指“辰”至“巳”時;也就是上午7-9點到9-11點。
註2:鳥嘴潭人工湖名起源於人工湖上游北側一深潭區。該地於清領時期為往返烏溪南北岸交易之渡船位址,當地稱之為鳥嘴潭,因此以歷史傳承意義以「鳥嘴潭」做為人工湖之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