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簡單概述:馴鹿寶貝是一部由英國喜劇演員理查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演的小品影集,根據其他網路資料來源表示該部作品為理查蓋德的親身經歷改編。內容主要描述主角被一名女性跟蹤、性騷擾、攻擊導致影響他的工作、生活以及親密關係,然而第一集即以倒述的方式,從警察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報警?逐步慢慢帶出其它真相。
由於網路上已有許多劇評、影評針對本片的一些伏筆、劇情內容做許多深入淺出的分析,在本篇並不會重複,而是著重於這片帶給我的更多個人感受及觀點。而我認為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 是2024上半年我看到最精采且讓我哭最慘的一部影集。
(害怕劇透者,請左轉)
因為是真人真事改編,本片想要討論的議題非常多也非常寫實。Richard Gadd透過劇中的自己、心理師泰瑞闡述了一句句血淋淋的對白,當警察一開始對於主角被跟蹤(STALK)、收到騷擾簡訊不以為意並請他提出具體證據時,主角氣急敗壞的反問:「如果今天是男生騷擾女生的時候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吧?如果有個男生整天發訊息說我看著你打手槍呢?」。
而本片就是以男性被騷擾、被性侵為主體,顛覆一般大家普遍認為性傷害受害對象為女性的印象,也真實呈現當主角去報案、或是跟周遭朋友陳述這些情況時,大家都會當成玩笑或不以為意的態度。一開始,身為一名觀眾,我也一直很納悶主角幹嘛不把話說清楚就好,就像他女友泰瑞後來說的:「他會這樣,是你縱容的!」「你其實很享受吧?!」,關於這一部份,當然後面劇裡也有剖析主角的心理。但這時,我也跟普遍大眾一樣,開始怪罪主角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像很多躲在螢幕後評論新聞的網路酸民:「穿那麼少,活該被性騷擾」、「根本就是引誘犯罪吧?」...在男性至上、厭女風氣極盛的網路文化中,總能看到類似的發言,難道女性(或男性)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選擇嶄露自己喜歡的樣貌嗎?
但當騷擾的情形越來越恐怖時,尤其有一幕最令人感到生氣,主角告訴他那群酒吧的同事,他每天收到上百封的騷擾郵件,同事不但沒有理解,反而將他的手機搶過去發了其他性邀約的回應訊息,當然這也導致後續更多的問題引發;而這樣不被社會認同的情形,也間接讓主角進入自我懷疑、厭惡的迴圈中,彷彿這個社會並不接受男性也會被傷害,"你為什麼不能反抗?你是男的欸"、"你拒絕不就好了?",就像華人社會普遍不鼓勵男性哭泣、表示脆弱,而導致更多男性受害者不敢出聲或是尋求協助。
在本劇中,大量使用到了grooming這個詞彙。上網搜尋這個單詞的時候,會跑出「兒童性誘拐」,但我想在本劇中,本詞的用法應是「權勢性侵」,或是在台灣曾經紅極一時的詞彙:「誘姦」。
許多人一開始會以為本片的重點在於看似心理變態扭曲的女主角瑪莎的跟騷環節,然而其實到本片的後段,透過心理師泰瑞對男主角的靈魂拷問下:「是你在縱容她,你享受這一切她幻想出來的你」,我們才能更一層層的將男主一直欲拒還迎的心理狀態慢慢剝開、了解到真相。
原來男主角在多年前愛丁堡藝術節的時候認識了知名的編劇達倫,達倫利用了年輕男主想要成名的心理,假借協助修改劇本不斷誘騙他到家裡嗑藥甚至性侵,儘管男主意識到自己在用藥過度而昏倒的情形下被性侵,卻還是一次次地禁不起權勢誘惑在天人交戰下答應邀約前往,而這樣痛苦的經歷也讓男主角陷入自我性向懷疑、性格逐漸扭曲、開始自我放逐、放棄、放蕩(不論心靈還是肉體);多年後,在單口相聲決賽的舞台上,男主失控潰堤的痛訴這一切,他告解著:「原來比起愛她,我更沉溺於痛恨自己」。
看到這邊,不禁讓我想起2017年2月出版的一本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該書作者林奕含即在書中訴說著親身經歷,寫出年長的補習班老師利用權勢「誘姦」未成年女學生的事件,更令人不剩唏噓的是,同年4月,作者就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她年僅26歲的生命。而這起事件也引發了社會輿論、大眾的廣泛關注。林奕含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更是一優秀、珍貴的年輕生命;他雖然不認識我,但是我認識他,非常耀眼,無論各方面。曾經,我們去過同一間數學補習班,也在高中、大學的校園裡擦肩而過無數次,我家書櫃裡一直有一本由家人購買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但直至今日,我還是從來沒想去翻過。
當時,林奕含的離世震驚社會也終於喚醒大眾對於「誘姦」的重視與討論,儘管還是有許多人會認為誘姦並非性侵,屬於合意性行為,甚至檢討起受害者;然誘姦是一種利用權勢的行為,受害者往往是未成年、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少女,有許多受害者也會因此患上憂鬱症、強迫症等等,但加害者往往因為罪證不足而被釋放、遺忘如此深惡的罪孽;林奕含生前接受網站「女人迷」的採訪時,她說道:「我希望任何人看了,能感受和思琪一樣的痛苦,我不希望任何人覺得被救贖。我要做的不是救贖誰,更不是救贖我自己,寫作中我沒有抱著『我寫完就可以好起來,越寫越升華』的動機。」
「但我所知的就是,已經瘋了的人,不會變成不瘋,已經插入的不會被抽出來,我所知的就是這樣,我非常痛苦非常生氣,已經吃進去的藥不會被洗出來。」
失去的生命,不會再重來,而文字、故事會血淋淋地留下來,就如同她說的,寫書的動機並未期待任何人被救贖包含她自己。在本劇裡,主角最後狼狽地逃到另一間酒吧裡,而另一個酒保也再度溫暖的請了他一杯酒,就如同當初他賞給瑪莎的那杯一樣...創傷永遠會留下疤痕,而不是所有故事的結尾我們都會、或是都能夠,原諒自己。
如同前段所述,主角一邊畏懼、一邊縱容又一邊同情瑪莎的騷擾直至半年後才去報警,他需要瑪莎對他無聊笑話的崇拜及笑聲、也需要瑪莎對他身為異性的吸引與渴望;主角到後期時,甚至將瑪莎寄給他的所有騷擾語音分類,當作podcast收聽,跑步時聽、通勤時聽、睡覺前也聽,他需要瑪莎的讚美聲音,藉由瑪莎,他才能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梳理網路資料時,其中讀到了一篇The Guardian較為沉重的報導,他訪問了這兩年來擔任Baby Reindeer的LGBTQ+顧問Jeffrey Ingold,Jeffery表示他收到很多回饋,馴鹿寶貝是一齣讓同性戀和雙性戀者(男性)都感到痛苦難以下嚥的劇集,很少有節目能夠如此勇敢和現實地描繪遭受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該篇報導中還提到在SurvivorsUK 2021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近一半(45%) 的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經歷過性侵犯,而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亞大學最近的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人在同性關係中經歷過某種形式的暴力。而確實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沒有受到警察的重視,進而讓受害者陷入羞恥和沉默的漩渦之中。
而Jeffery也表示除了性侵以外,還有毒品議題也值得被重視,GHB是達倫給唐尼的藥物,它與另一種藥物(GBL)一起服用,就變成了所謂的「G」。 G 經常被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在所謂的化學性愛情境中使用,將透明、無味的液體稀釋在軟性飲料中以增強性愛,而這同時也與性暴力有關。最後Jeffery認為《馴鹿寶貝》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在不過度說教或爭論的情況下,揭示了一些社會最黑暗的問題。
原文詳下連結:
確實我認為本劇厲害之處,在於他常常利用一些對白及主角的自我獨白道出那些內心最深處也最黑暗的質疑,後半段劇集幾乎是緊繃神經抱持著一個不太舒服的感覺代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彷彿跟著他身心靈也一起壞死,再跟著他被家人救贖。本劇最感受到人性光輝之處還是從倫敦回到蘇格蘭的主角,因為影片爆紅而被迫主動與家人坦白,在客廳裡,主角顫抖著、畏懼著、強忍情緒的與父母告解這些年來他的遭遇、性向以及心情,不僅是出櫃還必須擔心父母的擔心、父母的不認同(不是個男人)、父母的期望,然而最後父親只說了,我也是在天主教會下長大的,你會覺得我不是男人嗎?就這樣化解了主角的所有擔心害怕,瞬間,我彷彿也跟著主角一起,在蘇格蘭高地雲霧瀰漫的陰冷濕氣中看見灑落的陽光。
結語:
如果你也曾受到傷害、懷疑自己,這部劇不一定能療癒你,反而會讓你感覺到真實的可怕、痛苦的部分難以下嚥,本劇想傳達的議題很多,導演試圖透過小螢幕分享他的人生和現實,就像他一直在做的失敗stand-up comedy一樣,真實世界的遭遇永遠都更荒謬可笑,如果人生都這麼悲慘了,我何不做個喜劇演員搏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