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義大利史上第二所大學,帕多瓦大學由一群從波隆納大學出走的教授和學生建立,從一二二二年起,她在此立足生根,逐漸形塑出獨特的自由風氣。而博宮(Palazzo del Bo)自一四九三年起,成為帕多瓦大學主要的核心校址,口字型的建築、掛滿廊道的徽章和紋飾、全世界第一間劇場形式的解剖教室,皆引領遊人遙想彼時的學術氛圍。
想像一下十三世紀的場景。你是一名追求學術自由的年輕學者,渴求知識,也盼望與同儕一起鑽研理論,於是你遠道而來,探問這所最初以法律和神學起家的大學,是否有你的容身之處。那時博宮尚未建立,課堂在其他較為狹小的地方進行,在席的學生,無論是本地或外國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在這裡,由學生推舉校長和老師人選,並討論教授應得的薪酬,你深感震撼,便決定留下來,讓自己成為這間自由殿堂的見證人。
時間往前推移到十七世紀初,主修數學的你聽聞伽利略在此授課,於是慕名前來。在博宮裡看著伽利略站上講課的木製講台,他所言的豈止於數學,乃是兼容物理學和天文學。你對於他口中的運動力學感到陌生,也好奇他觀察星空與天體的研究,是否真若如他所說:地球並非天體圍繞的中心?這是科學、是自由,我們始終追求著尚待探索的新知。
時間再往前走一些,此時的你剛從醫學院退休,讓顫抖不已的雙手從解剖台上永遠離場。這是你最後一天以教授的身分走在博宮。你路經醫學院學生專用的口試教室,想起自己口試時坐在正中央的桌椅,而背脊所沁的汗,冷得讓你在眾教授的凝視下直打哆嗦。你猜,興許這木桌還留著你的指甲刻痕,隱秘但一直存在,如同解剖教室裡的燭火與氣味,久久不散。窄陡的劇場式建築近年來已鮮少使用,你越來越少站在教室中央,舉頭仰望學生們的面容,並詢問他們是否看清剛剛的解剖細節。但你心想,或許在你身逝之時,你願意把自己的身軀捐給大學做學術研究。唯一請求,是希望能再次進入這解剖劇場,躺著,讓己身一覽無遺。
*原文〈城市文學直達—為自由而生的博宮〉刊載於《聯合文學》雜誌,第474期,2024年4⽉號,⾴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