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賺多少才夠?一般人第一直覺反應通常是賺多少錢都不夠啊~
但其實達成理想的人生真的需要那麼多錢嗎?要多少錢才有辦法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呢?
書中針對上述主旨提出了幾大步驟帶領讀者打造理想人生,作者也藉由自身從谷底翻身的經驗,分享如何將自己打造成「富一代」,並點出追求財務成功與追求人生財富的差別。
本書與一般理財書不一樣的是,他先從釐清自身需求切入,也就是〝夢想倉庫〞的建立,用透過了解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呢?〞來設定量化與質化的目標(e.g. 初始資金&年化報酬的訂定),並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財務系統,在設定完目標以及執行計畫後,定期三個月檢視一次,藉此穩定且有目標的製造財富!
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新穎的心法,但因為作者淺顯易懂的行文搭配實際案例,所以這本書讓讀者閱讀起來時容易產生共鳴感,畢竟書中提到致富的首要條件就是: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也值得過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你先是內心窮,然後真的窮─讀書跟富裕沒有絕對關係
作為一路念好學校上來的我,可以跟你掛保證,讀書跟富裕真的沒有絕對關係,尤其是出社會一陣子後你會發現你與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有些人順利在台積電、聯發科、google...等一流企業站穩腳跟,有些人憑藉實力與人脈已開始創業,甚至有些人投資有成已開始過上財富自由的快活人生,當然也有些人就像我一樣,在還不錯的公司,做著還算有挑戰的工作,領著還行的薪水,過著還可以的人生?
有時候會覺得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生活狀態不算太理想,即便想靠投資打造被動收入,也常常因為追高殺低或是賺了點錢就跑,反而錯失了好大一條魚尾,甚至是在台股屢創新高的多頭行情中,也因為經常躊躇不前而錯過了好幾波大行情。
在跟朋友聚會時,看著身邊的人意氣風發講的一嘴好股票,說這波賺了多少錢...等,也容易因為比較心態讓人忿忿不平,影響心情。
嫉妒心往往令人醜陋,常常覺得自己跟身邊的朋友比起來算是更投入在股市當中,其中不乏定期了解產業資訊,廣泛吸收新知...等,但投報率怎麼反而不如那些〝想都沒想〞或是只〝簡單想想〞就投入大筆資金的朋友呢?
我想或許是因為心態走偏了,像書中提到的:
要先讓自己的心態保持正軌,才有機會讓財富重新回到眼前。
投資有風險,但是因為恐懼而不敢投資,滿手現金的人,跟因為貪婪亂投資的人一樣,風險都是百分之百。
寧願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準的錯誤!
然而透過結構性/系統性的財務管理是否真的能夠解決對於〝金錢的焦慮〞呢?我想就有待於透過本書提供的技巧並隨著時間來驗證了!
另外對於金錢焦慮一事,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深有感受,就像以前剛出社會常想:要是我薪水有多少多少,那我生活應該可以很快活,但當你薪水真的來到哪個區間帶的時候,還是對於金錢有著焦慮感,所以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金句著實讓人深有感觸:
一個人的痛苦,絕大部分都不是發生在「外在的」有沒有錢,而是「內在的」困乏希缺。
我想這個就是書裡提到的〝窮困得很穩定〞的概念:
當我們全身上下充滿「困乏」的的觀念、思維、習慣,即使找到高薪的工作、住豪宅、開名車,甚至努力打拼、勤儉持家,最終還是達不到理想中的水準,而且還會回歸系統的水準–窮困得很穩定。
只要錢的焦慮沒有解決,做什麼都很難全心投入。
然後憤世嫉俗的說,這一切都只是雞湯!
所以,期待看完本書的所有讀者都可以真的動起來,著手建立自己的財務系統,擺脫窮困心態!然後可以從現在開始就享受退休生活,畢竟當你有了喜愛的事物,並且可以幫你帶來主動收入的話,那或許就如同書中引用尼采的話一樣: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那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也就是說,當你喜愛的事物可以為你帶來額外且穩定的金錢收益,那麼對於覺得痛苦的工作或許也就沒那麼無法接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