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森林》
(Chungking Express,1994,王家衛)
王氏金句,固然是魚樂無窮,䟃䟃轉亦是菊花園,像廣東童謠都唱好數字。若閣下不缺愛,就別單戀浪漫的金句,先當朋友認識。
在片頭旁白﹐663 說:「每天你都有機會和別人擦肩而過,你也許對他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會成為你的朋友或者知己。」從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到一無所知而欲知是誰,然後建立關係,在現實中耗時又費神,而電影畫面劈頭就是瞬間一刻;配以偷格攝影,其「快與慢,清晰與模糊」造就了曖昧的觀感,要不引起人惋惜,或者嘆息,再不就引起人好奇,抑或疑惑。(有關王家衛的偷格、抽幀、停格攝影,才淺未見詳述,有緣另做文章。)而「每天」一詞,包含了過去與未來,然而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字面底下,形成了一個消極的循環,正是姿態主動,行為懶懶閑,反正可以推咎於緣份,索性眼巴巴看人事物的消逝也別無悔疚,壓根兒還有「如何不失霸氣」的集體字典護體。旁白之所以重要,是其「非誠勿擾」的口吻,除了敍事等「山係石頭海係水」之用(女朝上位,阿媽一說,迭代淘汰),必須寫得真誠,又存在掩飾層。「禮多人必怪」,敍事和打擾觀眾,是旁白的一銀兩面。663 口中的「一無所知」既弔詭,又曖昧,掩飾了人物的懶庸,同時點出了《重慶森林》一個重要問題——觀眾對於人物,究竟知道多少?
《重慶森林》偏向以人物推進,故事主要攤分四角:走私毒品的金髮息影女星、663、223 和阿菲。當年製作期間,鑒於林青霞婚期在即,拍攝檔期有限,王家衛不得不在其戲份作出調整,最後拍成一個模糊的人物。制肘左右風格,一直是電影藝術和現實的平衡。結果,電影得出三段式的遞進,交代人物的面向由小變多。一,以林青霞一角為首,幾乎全段夜戲,走私犯的人設亦真亦假,息影女星的設計也是在戲外腦補。二,663 則是九一比例,夜戲為主,日戲作結,其前女友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但多拍了人物的習慣、病歷,還有五一康復日;據說構思入面,息影女星有翻舊片的習慣,每當戲癮起,就聞戲上身;同樣寫實的「心理重演」曾經寫在《阿飛正傳》。三,跳到 223 的故事,夜戲開始,日戲更多,除了交代人物的習慣、病歷,再多拍了家居空間,還有他和前女友的床戲,及其職業和接「棒」選手。四,阿菲作為關鍵角色,人物更為生動有趣,雖然她的日常相對空白,但沒有自尋煩惱的執著,如是者走進 223 的生活裡頭,玩轉睹物思人的場景,最後留下手繪機票,送上希冀。
劇情始終不複雜,但他表達的思緒遠遠大於情節。《重慶森林》省略了對過去的敍事,放大了人物的鬱悶,以遊戲自娛,隨即繼續人生。平心而論,大城小事,實屬小事一樁,但墨鏡背後,事必有因。《重慶森林》作為《東邪西毒》在剪接室的半支煙,強迫自己拍得隨性,從刪剪 663 和息影女星的對罵場口,可見延續「大漠」中鬱悶的取態,再以旁白釐清「山前山後」的思緒。始終是王家衛,瀟灑不來,卻成就了自欺欺人、浪漫且自娛愚人的遊戲。所謂「一無所知」,是取人的執念而填補空白,令人有所共嗚。面對消逝和來臨,錙銖必較,以致不來也不去,盡是膠著狀態。
這種心理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共振;面對陌生的逝景,以自娛了斷。多年來,王家衛的電影被評析為 97 的隱喻及象徵,當中不無道理,但港人治港,人物的寫實心理才見真章,所以少為學棍背書為妙。一借陳柏嘉的<單戀美學,私語施予——說王家衛>一文,曾引蘇軾言:「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97、19 的舊歡新怨,何以著墨?難道雜交,可謂痛快?為了面子,這不好說。來自台灣的影評人,王志成在<看見百分百的電影>卻一語道破:「『一分鐘』對於命運的轉折而言已是太多,對於末世紀的新新人類而言,卻是及時行樂的藉口。『一分鐘』可以是最頹廢的享樂主義,也能激發最積極的人生觀。」
至少,他的行文態度是主張蛻變。
當年,在楊德昌老家的創作白板上,長註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一句歌詞:「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另一邊廂,何曾夢見白板上寫有「黑色的眼珠﹐有金黃色的糖衣」?
字/錫洋 @nocnandy
電影的基礎是聲畫,而成就的是時間藝術。
電影評論非揚聲筒,它既是評論,又能創作成……
IG @ nocn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