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古文

含有「15篇古文」共 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這篇文章探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他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強調生活的平凡與心靈的滿足。透過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工作的益處,陶淵明展現了在亂世中仍能追求幸福的方式。並引導讀者重新思考物質與經驗的關係,最終指向一個理想的幸福人生。這樣的思考不僅在古代適用,當今社會同樣值得反思與實踐。
Thumbnail
 阿豺1有子二十人。阿豺謂曰:「汝等2各奉吾一支箭。」折3之地下。俄而4命母弟5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6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7,戮力8一心,然後社稷9可固。」     注釋:    1.阿豺:南北朝時西北邊境少數民族吐谷渾的首
 趙高1欲為亂2,恐群臣不聽,乃3先設驗4。持鹿獻於二世5,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6,或言馬以阿順7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8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注釋:   1.趙高:秦二世時的丞相。  2.亂:奪權。 3.乃:於是。 4.驗:試驗。 5
花甲少年轉大人,不正是一篇喜劇收尾的「項脊軒志」?
Thumbnail
avatar
玖伊氏
我只能說:辛苦了,老師!還要把花甲連結到歸有光...
  這篇文章是部定的15篇核心古文,是高中學生必讀的國文篇章。很多老師(包括我)都是以上遊記文體的方式在教學,只是教了幾年後,有了不同的體悟!我發現也許我們都錯了!這篇〈晚遊六橋待月記〉其實是論說文,而非單純的記敘文。   原文很短,容我引用湊湊字數: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Thumbnail
這樣如果考試有個選項是論說文,確定可以選齁www
教國文這幾年來,發現許多學生對古文有非常大的恐懼,很多學生到了高三,看到古文就直覺跳過,或者隨意瀏覽選出答案,前幾年更發現有國文程度不錯的學生,無論模考或學測怎麼考,都卡在13級左右。我仔細把他們的考卷一份一份拿出來看才發現,原來是選擇題古文閱讀的部分拿到的分數不多,於是我就在思考,到底古文該怎麼教
Thumbnail
avatar
陳義雄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719311331521861&id=100003291523713&mibextid=Nif5oz 學習古文不該翻成白話文  將古文翻為白話文,其實並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但這卻是目前學校教學的慣用方法,而考試經常也會出這種題目,然而其實古文本身已經足夠嚴謹與優美了,卻要把它翻成不太優雅的白話文,這不是越學越退步嗎?  人們常用「文言文」來概括古文,這其實只是相對於「白話文」來區別而已,其實古文的文體不只一種,每個朝代都不太一樣。古文所注重的是每個單字的用法,其文字的意義在每個時代都會有差異,然而白話文則是以詞彙為主,很少使用單一文字來表達意義。  所以在白話文時代裡要學習古文,就必須先要有這種認知,所要學習的是各種不同朝代的「古文」,而不是只有一種「文言文」而已。學習古文必須先把每個用字都瞭解透徹,要能夠分辨不同時代的用法,對於相同的文體結構必須要能觸類旁通,這樣才不會迷失在龐大的字海之中,看不到學習的盡頭。  所謂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將當代中文翻譯成外國語言,讓外國人來學習中文,然而本國人卻不該如此學習古文,因為古今文字的差異並非是字體上的不同,而是文字的用法不同而已。如果習慣了必須將古文先翻譯成白話文才能看懂,越不想直接看懂古文,就會越看不懂,而且會越學越慢、越學越難。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言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但試著回想一下,如果當年你的國文老師沒有跟你說這一切都是假的,你會不會信以為真?如果你不會,至少我會。那麼,今天就來看看,為何我們會相信?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