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幸福人生的3個秘訣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課程來到〈桃花源記〉,該篇描寫武陵漁人無意間進入桃花源。嚴格說起來,跟著他的眼光,看見桃花源的模樣,只有以下幾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卻寄寓陶淵明對理想世界的憧憬,以及清楚告訴我們幸福人生的秘訣。

在無常中回到日常

雖然只有短短幾句,卻把理想世界的模樣勾勒出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土地平坦開闊,房子排列整齊,代表著這個地方沒有戰亂,呼應後文「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呈現一片祥和的景況,符應來此的初衷。「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反觀外頭,雖然歷經朝代更迭,卻仍到處動亂,難怪只能「嘆惋」。

一個小小的地方,何以能自成一個世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田、池讓他們可以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食;桑,養蠶織衣,衣著上不虞匱乏;竹,能架構房舍,遮風擋雨,不畏日曬雨淋,足見當地村人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此外,「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小孩是社會的弱勢,在桃花源卻能快樂自適,顯示這個社會能做到《論語》的「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大同小康〉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政府力量」的適時介入)。

職是,身處戰亂時代的陶淵明,內心盼望的理想世界一點也不特別,不過是純樸的農村生活。換言之,在無常中回到日常,是亂世下人民最為微小而真切的企盼。就如疫情期間的我們,抑或此刻在戰火摧殘肆虐下的加薩走廊、烏俄居民,但求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罷了!

一道心理測驗

農村社會怎麼會是幸福快樂的泉源呢?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辛蒂的「送人禮物」研究,讓大家思考:

第一種禮物是跟送禮者一起體驗的禮物,例如兩人憶起看場電影或吃下午茶;第二種禮物是收禮者單獨體驗的禮物,例如一張電影票;第三種禮物是物質性的禮物,例如好看的馬克杯或可愛的布偶。之後請收禮者描述這些禮物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有多喜歡。

大家可以猜猜看,如果是你,喜歡收到哪一類型的禮物呢?

結果發現,雖然三種禮物收禮者都表示喜歡,但是收到「體驗式」禮物(前兩種)者,都覺得與送禮者的親近感提高了,送「物質性」禮物的,反而親近感略微降低,甚至無關乎禮物的價格,這是因為體驗式禮物能帶來難忘的經驗與強烈的情感。吉羅維奇與范博分兩位教授研究,結果也相同,多數人重視經驗,而非物品,因為經驗會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份。

掰掰,拜金主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你身邊最好的朋友、閨蜜,或是男生當兵時的同袍,即使多年不見,彼此感情都還密不可分,關鍵在於你們擁有「共同的經驗與回憶」。簡言之,你們一同寫下了專屬於彼此的故事與回憶, Bill Perkins《Die with Zero》稱作「記憶股息」,這些東西就會像股息一樣,源源不絕,甚至愈陳愈香,豐富且美好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當今工商業飛軒而上,資本主義下,拜金的過度消費意識,導致眾人汲汲營營追求物質上的滿足,然而這些真的能帶來快樂嗎?心理學有個名詞「享樂適應」,係指買東西的興奮感很快會失效。根據暢銷書《平衡心態》所引益博睿2021年4月研究報告指出,很多人深信車子更新、更快、更順、更高規,生活滿意度就會大幅提升。然而事實是,多數擁有高規汽車的人,駕駛經驗不會比開低階車款的人更高,享樂效應磨掉他們的樂趣。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調查結果也是顯示,買得愈少,可能愈快樂。(詳見拙文:《平衡心態》:花錢的正確「心態」)

英國斯特靈大學教授達利研究表示,樂透中獎者的鄰居往往最後會破產,因為人們會仿效有錢鄰居的消費習慣,將導致債務與壓力增加,不幸的是,沒必要的壓力會縮短人們的壽命。易言之,當我們看著他人不斷購買「物質」產品,無論是有意識還是潛意識,都想一較長短,最終導致我們愈買愈多,為了買而買,不只造成財務上的負擔,更產生心理上的壓力,讓自己愈來愈不快樂。

〈桃花源記〉裡沒有過度的消費型態,只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平凡、低物慾的人生。陶淵明很厲害,千年前就悟出這個道理,早早不為五斗米折腰,甘心採菊東籬下,看破物質追求如滾輪上的倉鼠,要死要活的拚命奔跑,始終只停留在原地,沒有換到快樂,只有內心的空虛與財務上的黑洞,倒不如悠然望著南山、飛鳥,伴著傍晚的雲霧,感受當中的真意,無違自己的心願。人生不過是體驗的加總,既然如此,拋卻過多的物質,創造更多的經驗來積累生命吧!

健全的人際網絡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級來說,沒有戰爭威脅,是安全需求的滿足;經濟自給自足,為生理需求的滿足,都是最低階、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人身而為人,除了物質上的追求,更要有心靈上的嚮往。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後文村民與漁人的交流,傳達鄰居街坊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有互動的人際關係網絡。根據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指出與快樂人生最相關的是穩固的人際關係。相較於社會階級、智商,或甚至基因,個人人際網絡才是預測健康以及長壽的工具。人類是群體生物,很難離群索居,人際關係正是我們快樂與健康的來源。由此觀之,〈論語》重視「朋友信之」,彼此交往以誠信相待,建立出穩固且良善的社會互動,是很有道理的。

經濟學者布蘭奇福勞爾認為,成人之間的生活滿意度往往在二十歲出頭時和過了五十歲後達到最高。原因在於二十來歲散發著自信與力量,五十幾歲則不會受到追求身分地位的驅使,在意別人的怎麼想的程度會開始大幅下降。此外,也可能因為社交圈愈來愈小,不跟那些在社交、情感、靈性上不會提升我們生活的人相處,而是多與那些有連結的人交往,抑是滿意度增加的原因。可見群己關係的經營,正是人生幸福的秘訣。

許多人覺得「雞犬相聞」脫胎自老子〈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沒有戰爭是真,自給自足是真,但是人際關係上,老子「老死不相往來」,就與〈桃花源記〉建立健全的人際網路有所扞格,比較偏向儒家重視群己關係。不過,後文村民所言「不足為外人道也」,顯見當地居民希望能維持「小國寡民」的社會型態,倒是與老子的思想相吻。總之,桃花源包含儒家、道家對理想世界的想像,正與陶淵明自身的人格特質與生命境遇若合符節,既有積極兼濟天下的入世面,也有消極獨善其身的出世面。

加油!努力工作

〈大同小康〉的「壯有所用」,頗能與桃花源內人人「種作」呼應。漁人看見桃花源的村民,不是每天盡情享樂,酒池肉林糜爛過人生,而是賣力辛勤地耕種與勞動。很多人將工作視為壓力的來源,殊不知工作卻是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就生理上來說,工作時腦袋會運轉,身體會勞動,達到預防老化、退化的效果。若是在外工作,還可以因為曝曬太陽,利於維生素D的生成。同時,褪黑激素的分泌與陽光曝曬及睡眠品質有正相關。就心裡上來說,工作能讓自己的生活有方向、有夢想、有追求、有期待,生命有了目標,人生就有了意義。此外,工作讓自己有被需要的感覺,增強自我的肯定與自尊。

當然,工作能幫助他人,利他性也會讓自己更快樂、更強壯。請看以下一項實驗:

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葛雷帶領研究團隊,在波士頓地鐵站詢問路人是否願意參加一項2.3公斤的啞鈴實驗。研究者要求受試者拿起啞鈴,手臂完全張開伸直,保持姿勢直到撐不下去為止。測試完肌耐力後,讓受試者休息。接下來給他們一美元作為協助實驗的報酬,不過研究人員給錢的時候,會詢問他們要將這筆錢留給自己還是捐給聯合國國際教科文基金會。隨後再測試這些人的力量。

大家猜猜看結果是什麼?

把錢捐出去的人,拿起啞鈴維持姿勢的時間較之前多出15%,而把錢留給自己的,表現則沒有什麼進步。相關研究指出有意識行善,會讓我們更強壯、更快樂,也更長壽。甚至照護者的死亡率比非照護者的死亡率低了18%。

講了這麼多,有沒有具體的研究數據與報告,能證明工作的好處呢?

《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根據長達18年的研究發現,過了傳統退休年齡還繼續工作的人,無論原先健康狀況為何,即使只多工作一年,死亡風險也會降低9%~11%。另外,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慢性疾病預防期刊》,表示65歲還繼續工作的人,健康狀況良好的可能性是早一些退休的人的三倍之多,甚至繼續工作的年長者出現失憶症的機率也較低。

工作可謂好處多多(顛覆大家的想像吧~哈哈),這個道理對於厭世工作、每天充滿負能量的我們(至少我這個大叔是如此),真是當頭棒喝。然而,最難能可貴地,魏晉時代的陶淵明竟然體會出來了,無怪他要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享受工作帶來的好處與快樂。

心靈的富足,而非物質的滿足

走筆至此,可以下結論了:陶淵明的理想世界,一點也不遙遠,更非難以企及,不過是在無常的戰亂中,尋找日常的平凡。具體的做法在於生活的實踐,捐棄物慾的追求,改以體驗積累生命的價值,並健全群己的人際關係網絡,不作邊緣人,以及好好認真工作。做到這三點,就能讓心靈感到富足,而非流於物質的滿足,相信快樂、幸福就在不遠處。

好久沒有重新閱讀這篇課文了,這次閱讀讓我對這篇經典選文有了不同感受。以往會向學生解釋陶淵明的快樂就是平凡的生活,可是究竟什麼是平凡的生活?常常流於「腦袋的想像」與「哲學式的推演」,抽象而搆不著邊際。隨著年紀漸長,閱讀了些不同領域的書籍,對於幸福的體悟有了不同的觀點,甚至能加入一些實驗數據與研究報告佐證。當然,這是野人獻曝的分享,還望讀者海涵。最後祝福我們都能如周杰倫〈稻香〉歌詞所言:「回到最初的美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366會員
110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他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強調生活的平凡與心靈的滿足。透過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工作的益處,陶淵明展現了在亂世中仍能追求幸福的方式。並引導讀者重新思考物質與經驗的關係,最終指向一個理想的幸福人生。這樣的思考不僅在古代適用,當今社會同樣值得反思與實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他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強調生活的平凡與心靈的滿足。透過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工作的益處,陶淵明展現了在亂世中仍能追求幸福的方式。並引導讀者重新思考物質與經驗的關係,最終指向一個理想的幸福人生。這樣的思考不僅在古代適用,當今社會同樣值得反思與實踐。
Thumbnail
我渴望著搭一個茅草房,而且要自己搭,我不但要嚐嚐住茅草房的味道,而且要嚐嚐人是怎麼搭茅草房的。
Thumbnail
我渴望著搭一個茅草房,而且要自己搭,我不但要嚐嚐住茅草房的味道,而且要嚐嚐人是怎麼搭茅草房的。
Thumbnail
清貧,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造就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Thumbnail
清貧,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造就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Thumbnail
此書主要是講自我成長、自我救贖;所謂的幸福真的是靠物質、名聲、社會地位可以定義的嗎? 前四章,叔本華將人分成三種屬性,並各別提出來闡述,在第五章明確的提出所謂的"幸福生活"指的是"較少不幸的生活",並各別指出在律己與待人中如何獲得幸福
Thumbnail
此書主要是講自我成長、自我救贖;所謂的幸福真的是靠物質、名聲、社會地位可以定義的嗎? 前四章,叔本華將人分成三種屬性,並各別提出來闡述,在第五章明確的提出所謂的"幸福生活"指的是"較少不幸的生活",並各別指出在律己與待人中如何獲得幸福
Thumbnail
林清玄說:「尋常的花樹猶如平淡的人生,難得有什麼高潮迭起;卻因為有思慕、有情愛,也常常能開出動人的花。」然而,平淡的人生就是幸福。不必高潮迭起。
Thumbnail
林清玄說:「尋常的花樹猶如平淡的人生,難得有什麼高潮迭起;卻因為有思慕、有情愛,也常常能開出動人的花。」然而,平淡的人生就是幸福。不必高潮迭起。
Thumbnail
古人認為人生有四大樂事,分別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直到今日,環境變了,社會變了,人心變了,「樂」也跟著變了。
Thumbnail
古人認為人生有四大樂事,分別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直到今日,環境變了,社會變了,人心變了,「樂」也跟著變了。
Thumbnail
理想世界的建構 你的心中會有一個理想世界嗎? 在課堂上,我問了學生這個問題。 有學生說:「我的理想世界就是沒有考試。」 有學生說:「我覺得現在就過得很開心了阿,為什麼要有理想世界?」 也有學生說:「想這個幹嘛?又不會實現。」......
Thumbnail
理想世界的建構 你的心中會有一個理想世界嗎? 在課堂上,我問了學生這個問題。 有學生說:「我的理想世界就是沒有考試。」 有學生說:「我覺得現在就過得很開心了阿,為什麼要有理想世界?」 也有學生說:「想這個幹嘛?又不會實現。」......
Thumbnail
村人的不設防與熱情,以及隨後的告誡與期待,我認為恰巧反映出了陶淵明的矛盾,而也是在這樣的矛盾中,陶淵明寫出了人性的光輝與明亮: 即便我有點擔心,但我依舊相信你。
Thumbnail
村人的不設防與熱情,以及隨後的告誡與期待,我認為恰巧反映出了陶淵明的矛盾,而也是在這樣的矛盾中,陶淵明寫出了人性的光輝與明亮: 即便我有點擔心,但我依舊相信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