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台灣的歷史,這座被葡萄牙人稱為福爾摩沙的島嶼,前前後後被西班牙人、荷蘭人、漢人以及日本人統治,而這些外來者所留下的最具體痕跡便是融合了他們家鄉風貌的建築。
一場台灣建築集合再造的饗宴
走上二二八紀念館的三樓,迎接每一位看客的是佈置在兩側的白色展覽牆,上面懸掛著幾幅裱框的建築畫,那是理想鄉的公共建築-公會堂、市場、圖書館……每一棟矗立於水面的別墅皆以線條勾勒,一磚一瓦、門廊窗戶、亭台樓閣,一筆一畫皆清晰可見。
遠遠看到這些建築畫,第一眼是被建築明亮和諧的配色吸引,走近看的第二眼,是對整棟建築融合了各種建築風格,既突兀而又和諧的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的訝異,而細看之後的第三眼,是驚豔於作者細膩又有耐心地一筆一筆用線條將構造繁複的建築物勾勒出來,任何一個小細節都不馬虎。
理想鄉系列作品總共八幅,八棟構築於湖面的建築物,包攬了這理想國度的一切食衣住行,而每一棟建築身上,都有著台灣過去的記憶,它可能是和式的屋頂、閩式的紅瓦飛簷、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體,那些紅磚黑瓦,角樓與圓頂,都標誌出曾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活動的外來統治者們生活的痕跡。
在這八棟建築中,「成思閣」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棟。成思閣是一間圖書館,參考了武德殿、書屋、學校等建築構思而成,西式的建築體搭配上日式的屋頂,雖然略有衝突卻又很平衡,讓我不禁聯想到館藏書籍中各種各樣的思想雖然可能互相衝突,卻又可以和平共存的狀態。成思閣的出入口並非直接對著民眾開放,人們需要走過木橋和山門才能夠到達建築物本體,這個非開放式入口的設計,意喻了潛心學習時心無旁鶩的狀態。
從一棟建築到一個社區,最後形成一個城市
理想鄉系列的八棟建築形成了一個社區,而延續理想鄉的概念,作者繼續組合重疊台灣建築,從社區擴張成一個城市。
走進展覽廳,寬廣的展覽空間提供觀賞者一個舒適的環境能夠細細探究理想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街道、巷弄、廣場、房屋、塔樓……映入眼簾的,滿滿都是熟悉的閩式建築,錯落其中的西式、日式建築,成為台灣島漫長生命中既是點綴、卻也不容忽視的一部份。
〈山羊城記〉是作者從紀錄片式將建築形象完全移植的創作方向,漸漸轉變到在建築細節與結構上重新組建的作品。整個山羊城是垂直向上延伸的,宛若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而山羊狀的外觀,像是這座城市的守護神,既是這座城市本身,同時也俯看著這座由祂守護的山城。
有別於〈山羊城記〉,〈虎街市町圖〉在建築的剛硬與動物身形的柔軟中,找到了協調的方式,讓充滿台灣色彩的建築們彼此對話,進而成為一體的城市,並由城市帶領著觀眾的視線,在這豐富而又溫暖的街景游移,偶爾迷路的時候,或許便能因緣際會發現這虎街市町的秘密。
那些還在的、不在的古蹟們
在展場的中央,放置了一個玻璃展櫃,以及一片投影螢幕,投映著關於作者、關於展覽,以及創作理念的影片。
玻璃展櫃裡是無數破碎的鏡面,有的碎片什麼也沒有貼,有的貼上了黑白的建築老照片,有的貼著彩色的建築畫。每一塊貼有照片與圖畫的碎片都只有建築物的一角,零零落落的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建物們切割開來,映照在同樣零碎的時間上,等著時間流將其衝入不可達的遠方,抑或是被有心人拾起,一片一片拼湊起來,或許是恢復成原來的樣子,也或許是重組成另一個全新的樣貌。
低頭看著展櫃裡錯落的碎片,沒有貼上照片或是圖畫的鏡面顯現出「現在」,現在正在觀展的你我,現在那些已經被當成古蹟保護的建築,還有現在正面臨拆遷、拆毀、正在被努力搶救的老房子。
銀色的鏡面宛若水面,讓我聯想到了理想鄉的八棟別墅便是建造在湖面上,一切往來都以船隻為交通工具。站在玻璃展示櫃前,抬頭看著不斷循環播放的影片,正好播放到作者提及理想鄉的建築都蓋在湖面上的原因:一是因為「湖間運輸隊」,湖間運輸隊利用船隻將這些承載了台灣歷史的建築的一部分運入理想鄉,建立一個新的家園,理想鄉的故事由此開始。二是建造在湖面上,離水源很近,就不怕建築被自燃了。
古蹟「被自燃」的事件近幾年層出不窮,看著那些還存在著,或傾頹、或即將面臨拆毀、或維護得宜的老屋,想著那些毀於戰火、被拆除、被改建、被自燃的舊房舍,再看向懸掛在展場內外一張張揉合、保留了各種建築風格重組而成的建築,不知道在理想鄉裡,有沒有他們被搶救下來的建築零件呢?
每一棟建築,每一個城市,都是好幾代人的故事。他們承載了人們的、城市的、族群的美好、難過、遺忘,當然,還有新生。
展覽資訊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台灣建築的記憶花園-蔡佳緯創作畫展
展覽時間:2020.05.23-08.23
展覽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三樓展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