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我的創業之路

13公開內容

雖然我的創業之路跌跌撞撞,但好歹也撐到現在過了好幾個年頭,中間有過失誤但也有啟發,或許我可以把創業前後的故事及歷程記錄下來,不管是給自己留個回憶,又或是從這個過程中能讓其他創業者避開坑坑洞洞,減少損失及降低風險,應該都是好事一樁。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把公司當成一家「產品型企業」,不要當成「服務型企業」。好的服務公司會有一些獨特的做法與能幹的人才,但如果都只專注在「客製化服務」,為客戶解決問題,企業就不會有規模。服務型企業的營運也會受到人才的限制,當公司的主要資產是人才,但是流動率又高,企業就不會值錢到哪裡去。
Thumbnail
首先是了解,你出售事業,究竟是賣出去了什麼? 答案是「未來的現金流量」。買方最初想要收購事業的動機,可能是想要提高收益、進入新市場、擊退競爭對手或整併產業;但最後進行分析時,主要是看「長期的現金流量」。創投業者、私募公司、天使投資人都期待,該事業被收購後,未來的現金流量會比收購之前高。
Thumbnail
學術創業除了前瞻的技術之外,還需要「專業商業相關知識」與「經營團隊」,這些重要資源的獲取與配置,攸關大學能否順利發展衍生企業。本次演講的主要參考文獻為「台灣學術創業之發展與挑戰:科技基本法之省思與期許」,由於學術衍生企業之核心技術主要來自大學校院,其機會、團隊、資源等面向與一般創業可能有所差異。
Thumbnail
「銷售」是我覺得被併購後差異最大的部分,相較於併購前的單打獨鬥,併購後可以借助母公司的業務團隊以及 FAE 團隊拓展市場,這部分要投入的資源,新創公司很難做到。所謂的「策略性投資」代表投資與被投資的公司之間,有「資源整合」的空間存在,並不是單純的把錢給你,然後介紹客戶給你這樣而已。
Thumbnail
此次演講主要新增「募資的流程」如下:被投資前,第三方鑑價,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DD) → 談判與協商 → 投資架構 → 簽署投資協議書。被投資後,整帳 (如有內外帳) → 會計師簽證 (財簽及稅簽) → 如有溢價投資,收購價格分攤(PPA)。
Thumbnail
接下來想要聊聊我們是怎麼接觸到公司創投 (CVC)、中間談判的過程、投資協議的注意事項以及被投資後會有哪些具體變化。先不談被投資後有沒有賺錢,光是這些的前置作業,就讓我覺得值得;靠自己摸索要走到這步,不知道要多花上多少時間。
Thumbnail
想,全都是問題;做,才有機會找到答案。上一集闡述了「創業第四年」的內憂外患;接下來好戲登場,我在「創業第五年」轉變思維,決定「對外募資」並策略性投資為主,希望可以引進公司創投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透過上市公司的資源來協助新創公司迅速步上軌道。
Thumbnail
在 2018 年時,我被邀請去碩專班進行演講,當時最熟悉的就是「創業」題材。康德說:「沒有理論相伴的經驗是盲目的,而沒有經驗基礎的理論則只是智性的遊戲。」於是,我參考了『創業學』這本書,來當作創業過程的參考書,以它整理的系統化管理知識,來了解創業管理的理論架構。
Thumbnail
上一集介紹了「創業第三年」的順境,以及我的心得與建議;接下來,就讓我們見識「創業第四年」該如何面對逆風吧。當年的我,還沒遇過景氣循環所帶來劇烈振盪,誤以為一切都是穩穩地「線性增長」;這就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學游泳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泳技,就奮然躍入大海,然後才發現大海的可怕之處。
Thumbnail
創業第三年,就在公司產品終於開始銷售出去,以及我個人開始在職進修 MBA 中度過,而危機也在此刻悄悄地到來。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只是我還不知道而已;今日的幸運或許只是日後苦難的補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