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清寂之道|從海洋看千利休的切腹之謎

2020/08/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說到日本茶道,不論是在日本國內或國外,千利休(1522 — 1591)都可算是最負盛名的第一人。
不過,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卻死得很「詭譎」,眾說紛紜,引來各種解讀——其中最具戲劇性的說法就是門人眾多的利休得罪了秀吉,被秀吉下令切腹自殺。在這傳說中,「利休之死」帶著濃濃的日本色彩,與利休「日本茶聖」的地位頗為相符。
只是、如果我們可以暫時忘卻「千利休」在幕府瓦解後才獲得的「日本茶聖」名號,重新以海洋的角度解讀這段傳說,其實又有許多令人懷疑的線索。
首先,千利休的姓「千」本身就很奇特,有一說「千利休」原來姓「田中」,小時候被稱為「田中與四郎」,後來才取祖父「田中千阿彌」名中的千改姓「千」,稱「千宗易」。如果考慮「千」姓源自中國,在韓國也有此姓,而「姓名」對「生意人」其實算是一種「個人品牌」的話,從「田中與四郎」到 「千宗易」再到 「千利休」,這位五百年前的茶人究竟經過什麼樣的認同轉折?
再從,茶道的發源來看:「千利休」雖被尊為「日本茶聖」,但將茶帶入日本的其實是禪僧榮西(西元1141--1215)。
(下面這段影片介紹宋人喝茶的方式,是不是和現代日本抹茶喝法很相似?)
由於禪僧非常喜歡喝茶,漸漸地,日本武家和貴族也興起了喝茶的風潮,非常流行舉行茶會,只是多與酒宴一起進行,所以多是在酒足飯飽之後,再像宋人一樣,鬥茶助興。 之後,品茶的風氣隨著模仿鬥茶的遊戲(茶歌舞伎)傳到民間,喝茶開始大規模流行起來。
只是,日本後來發生應仁之亂(1467-1477),人們心中倍感絕望,「無常大為流行,重視「閒雅」的東山文化,隨著臨濟宗的銀閣寺興建慢慢形成,只喝茶的「茶會」大為流行,最後,由僧侶村田珠光開始制定「茶禮」,將茶室的尺寸訂為四張半的榻榻米,開啟了重視寂靜枯淡的「東山殿侘茶」傳統。
而千利休正是繼承了珠光的直系弟子武野紹鷗的茶湯儀式,再與「懷石料理」相結合,也使「茶點」成為日本茶道中的重要元素。
不過,細究「懷石料理」的起源,其實是北宋文人蘇東坡,由此可見日本茶道在奠基的過程中,處處受到來自中國宋代的影響。
只是,中國喝茶的方式,不斷隨著歷代而改變,倒是日本茶道保留了最多宋代時期的喝茶方式。從這點看,所謂的「日本茶道文化」其實也可視為「東亞漢字文化圈」在宋代時期的一股分流。
在這個前提之下,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檢視豐臣秀吉(1537-1598)和千利休的關係。
利休從織田信長的時代就開始擔任茶頭(茶會主持),為其奉茶,所以就政治而言,利休雖然出身商人,但很早就因為織田信長的賞識,得享大名,是當時著名的美學大師。
不過,在貴族出身的織田信長因為本能寺之變被殺後,利休就不得不學習和後來奪得天下的秀吉相處。只是,秀吉油嘴滑舌、性喜豪奢,又愛逗弄人,和崇尚恬靜寡言的禪宗美學似乎天生相剋,縱然利休最後還是成了秀吉名下的茶頭,但相處恐怕並不愉快。(下面這段影片的開端可見秀吉廣為人知的「猴子」形象。)
既然兩人品味天差地遠,要彼此真正欣賞,恐怕不太可能,所以問題也許是:千利休為何非得當豐臣秀吉秀吉的茶頭不可?
這些疑問,或許都可以「堺」這個城市過往的歷史找到解答。在千利休的時代,位於大阪南邊的「堺」是日本最繁華的城市,是個自由貿易港,擁有自治權,還擁有傭兵組成的自衛隊,更重要的是,是個聚集從事南蠻(西班牙、葡萄牙)貿易商家的據點城市,據說在當時的影響力不下於京都。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稍微回顧東亞海洋歷史,找到一些日本海港貿易都市的發展脈絡。從西元七到九世紀間,日本開始積極和唐人交往,並且派遣大批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時,就是取道海路。只是,一開始多是沿岸行駛,之後,在朝鮮半島情勢變化時,才嘗試橫渡東海,但是危險性也因此大幅提升。
到了西元十到十三世紀,海上航行的相關科技開始發展,海上貿易發達,宋朝也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商並對商品課稅,而日本博多也在此時成為重要的海商聚集處。
到了西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元朝晚期,元朝統治鬆動,高麗和日本的政治情勢也不穩,海上勢力也各自集結,因此衝突不斷。到了明朝初期,又開始積極削弱海上勢力,進而殲滅,同時實施「海禁」,以官方力量強力切斷私人海上貿易之路。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一方面覺得來自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人與傳教士會造成日本國內的政治問題,一方面想要透過對外的戰事削弱日本本土的紛爭,所以決定出兵朝鮮。
但是,對於聚集在「堺」這個以南蠻貿易為主自由貿易港的商人,秀吉的政策自然威脅了他們的利益。明代雖然禁止私人貿易,但還是允許透過官方管道,進行貿易,只是,取代信長成為日本盟主的秀吉沒有試圖與明朝官方建立貿易管道,反而是在取下博多之後,為了國內政治的考量,準備攻佔朝鮮,甚至征服明國,這就不是堺商人集團所認同的方式了。
作為堺商人的重要成員,千利休無法改變秀吉的決定,自然只能選擇「消失」了!
至於,千利休是不是真的是如傳說中「切腹自殺」,答案似乎就不是那麼確切了。畢竟,「切腹」是「武士」的傳統,而千利休除了不是武士出身外,似乎還與中國與朝鮮有很密切的關聯。
對「堺」商人而言,在中國被視為日本人,在日本被視為中國人,也許是很稀鬆平常的。說利休的祖父姓是「田中」可能是後代子孫的一種說法而已,他真正的認同應該是姓「千」,而「利休」則只是因為豐臣秀吉緣故所得到的居士號。與其說「利休」代表「收藏鋒利」,不如說是日本本土勢力要海商放棄海上貿易的諸多利益。
從海洋觀點解讀千宗易,他很可能是一個有多重身分認同的茶人,雖然無法贊同豐臣秀吉的品味,也無法認同他進攻中國與朝鮮的軍事行動, 但也自知無法改變日本朝向民族主義的發展,最後只能選擇留下傳說。
(下圖是千利休所訂製的黑樂茶碗,被視為釋放「靜寂」的代表作品。)
黑樂茶碗 圖片來源:nippon.com
從海洋觀點解讀「和敬清寂」之道,其實「千家茶道」代表的是海洋商家「重視對方的交流精神」與「以武力解決爭端」的武士道大異其趣。

美克斯星球藝文報贊助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