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夢幻的逃避:從「花氣薰人帖」談宋代黨爭的大歷史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只要拿過毛筆,即使對書法藝術認識不深,應該也可識得黃庭堅(1045 -- 1105)的草書「花氣蔒人帖」是難得的宋代文人佳作、夢幻逸品。
(下面這段影片將古琴搭配「花氣薰人帖」,頗值得玩味。)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這件書跡雖是元祐二年(1087) 附在寄友人的書帖之後,因爲北宋書法家寫的多是自己詩句,所以黃庭堅有可能寫的是從前的詩,而非最新的書稿。
草書的字體多半很難辨認,所以我們在欣賞其實可以先拋開詩意,欣賞這帖的一些結構安排:「中」拉得好長,「八節灘頭」寫得很粗大,[水船」寫在最後,黃庭堅想要借書寫向友人表達出什麼樣的心境?
關鍵可能在宋代的新舊黨爭 --- 黃庭堅雖與蘇門友好,但也曾盛讚王安石,本意應是想在黨爭之取得「中間」立場「行船」,但他所處的官場一如「八節灘頭」,即使看透人事,依然處處凶險。
宋代的新舊黨爭雖起自王安石變法,但我們也可以「大歷史」的角度解讀這段黨爭的結構性因素,理解黃庭堅這帖作品背後的時代意義。
首先,借用京都學派的「唐宋變革論」的觀察唐宋社會 --- 在唐宋以前,中國的社會是所謂的貴族莊園經濟,莊園營運各自為政,莊中的僕役與主人間是隸屬關係和依附關係,到了北宋時代,莊客與莊主之間卻是租賃關係。在這種情形下,佃戶的身分也逐漸轉為自由民。
其次,宋代皇帝從開國起,就有意的抬高讀書人的地位,甚至特意保護讀書人議論時政,加上,當官的待遇也高,自然讓士大夫的階級逐漸興起。更重要的是,科舉入仕的人當中,有很多出身寒微,因爲皇帝的知遇之恩,而能發揮才幹,ˊ逐漸形成以范仲淹為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士風,也造就不少文才出眾的文學家和理學家。只是,人各有圖,在實際的社會運作中,卻也出現了許多人中舉卻沒有官做的現象,當局因此開始擴張並複雜化行政機構,讓中舉的人至少都有個官銜可以領薪。只是,這樣一來,除了為國庫增加許多無謂的負擔外,也造成了許多官員的平庸怕事和不負責任,連帶地,也拖累了政府整體行政效率。
儘管如此,北宋在王安石變法之前,還是在「無為而治」的情況下,創造了一個不依賴土地兼併所創造的文化盛世
(一起看一段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想像一下汴京曾有的繁華景象。)
那麼,宋神宗又為何要啟用王安石變法呢?
宋神宗即位時,年僅弱冠,所以志向偉大,想要重振漢唐帝國疆域或許是首要因素,但是當時士大夫對時局的看法也很關鍵 ---包括 司馬光、王安石等人,都認定一但大宋邊境的遊牧民族決定入寇中原,大宋難保。
在「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的前導耳語中,神宗和王安石開始著手變法,「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峰」 ----雖然大宋不缺官,可是想要重振帝國雄風,就別怕一時的悠悠眾口;違背太祖誓碑又如何?重點是去除帝國邊境憂患,大宋帝國長治久安。
然而,老臣們雖然憂心國防,卻都沒有神宗的雄心大志和冒險精神,變法引起了包括富弼、司馬光、蘇軾、蘇轍、程頤等朝臣的反對,也激發了王安石推行新政的鬥志。其中,反對王安石最激烈的就屬司馬光 —— 他的理由是「神宗在意的契丹、西夏其實不足畏,倒是士大夫們一邊喊『重農抑商』,一面成為獲利最大的『官商』,天下人的財富一但被斷、又豈能不揭竿而起?」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5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柿質子的曬書天地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7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