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榮譽與浪漫之外|淺談中世紀騎士文學裡隱藏的世界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歐洲的騎士階級(equestrian class)在羅馬帝國時代興起,位階在貴族階級(partician)之下。騎士的身分資格,一開始雖也是來自繼承,但亦可以靠聚積財富晉升到這個階級。
事實上,在羅馬史上,社會階級雖有一定的流動性,但不論是要保有貴族或騎士階級,都需要維持足夠的財富。此外,羅馬的社會階級之間相當分明,並且只有貴族階級和騎士階級有資格接受任命進入元老院。想要晉身元老院,除了財力證明之外,還要由元老院推薦,在帝國時代,更需要經過皇帝核可。
如果再細究騎士階層的興起,可以發現他們主要的角色是為羅馬軍隊供應騎兵部隊,而馬匹(或許加上士兵)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從實務面看來,不論是要養馬或養人,其實都不是件容易事,騎士的事業本質應該不算浪漫。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到今天的伊斯坦堡,此處一開始被命名為「新羅馬」,後來又被更名為「君士坦丁堡」。這個決定一方面讓羅馬帝國的首都能夠因為附近的貿易線路獲得新的收入,一方面也讓羅馬帝國的權力中心一分為二,最後更因日耳曼民族入侵羅馬,導致羅馬帝國失去西半部的疆域,西方也從此出現一個個由不同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小國。日耳曼人入侵沒多久後,就轉而信奉基督教,羅馬教主開始和日耳曼軍事領袖結盟,鞏固勢力,歐洲歷史進入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階段。
然而,西元七一一年,原來統治伊比利半島的西哥德王國卻突然亡於伊斯蘭勢力,震驚了歐洲北部的基督教世界。進入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稱其在伊比利半島的領地為「安達盧斯」,並且慢慢統整境內各族群,成為「安達盧西牙人」,創造多元的安達盧西亞文化。
(下面這段影片介紹現代Andalucia美麗而多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然而,安達盧斯的欣欣向榮,也讓歐洲北部貧窮混亂的王國,心生警惕,畢竟,相較之下,當時重要的歐洲修道院並未有多少吹噓的本錢。西元800年,教皇里奧三世將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一方面標示著教皇和日耳曼國家的軍事領袖結盟,一方面也讓基督教勢力和伊斯蘭勢力間的緊張升高。
基督教和伊斯蘭之間的拉鋸,也影響了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的關係。西元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牧首互相開除教籍,從此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分道揚鑣。此後,羅馬教皇大發神威,創設各種修道院,天主教的勢力不斷擴張,連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都開始請求羅馬教皇對西方權貴施壓。教皇烏爾班二世在西元1095年11月27日佈道之時,也回應了這項請求。「停止內鬥吧!」他要求基督宗教的男子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從伊斯蘭勢力手中恢復主耶穌基督的聖座。
(一起聽聽下面的音樂,感受一下當時天主教皇的強大召喚力吧!)
然而,十字軍得以成軍當然不只是教皇的號召而已。在此之前,由於日耳曼部族之間的各種武裝衝突屢見不鮮,歐洲的貴族開始付出可觀的財富資助這些武士和他們的家庭,以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只是,這些武士們一方面養成不易,成才之後,也往往使各封建領主之間的爭鬥更加激烈。烏爾班的呼籲讓貴族和武士們開始將重心放在基督宗教世界外的敵人。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內鬥,還可以掠奪一些伊斯蘭世界的好東西開開眼界 ----畢竟,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文化的商人和貴族都很熱愛學習,在科技與藝術各方面都領先歐洲。
耶路撒冷這座城市就這樣在經歷一番血腥的殺戮後,於西元1099年對歐洲朝聖者重新開放,並於20年後,成立騎士團,保護來聖地朝聖的旅人。
騎士團利用堡壘捍衛朝聖之路,每當有僧侶加入騎士團,必須發誓守貞守貧,同時奉獻生命以保衛朝聖的旅人。其中,聖殿騎士團更建立了一套系統,讓朝聖者可以把錢存在歐洲的教團,然後在聖地提領。這樣一來,就創造出了連接歐洲各地的轉帳機構。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全面開戰時,東方的前線耶路撒冷和西方的前線伊比利半島更出現了許多慷慨的捐贈人,將和地產有關的經濟權力讓渡給他們。
不過,當騎士團逐漸滲透到歐洲的金融體系時,他們最根本的使命卻失敗了。在整個十三世紀,屬於十字軍的各國慢慢失去對聖地的控制權,騎士團最後只能從宗教團體變成金融機構。
然而,騎士們在未發展出進一步的金融專業前,就敗於政治。西元1307年,法國國王菲力四世因為騎士團不肯寬免菲力國王的債務,於是對騎士團發動攻擊,並對被捕的騎士們進行宗教審判。聖殿騎士團打造的國際存付款系統從此開始瓦解,必須開始自謀生計的騎士的形象也開始轉變。
先看看「再征服運動」期間的西班牙吧!
為了收復被穆斯林占去的土地,西班牙出現了以戰爭為業的名門貴族。這些人以榮譽與功勳自我期許,但更重要的是,取得土地與戰利品,作為自身財富。
只是,在戰場上或許奮不顧身,頻頻向不可能挑戰,但是在經營自身的領地卻是漫不經心,所以大多經濟狀況並不佳。這點,只要讀過賽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軻德,就可以領略一二。事實上,這種標榜榮譽的騎士精神,不只出現在地主階級,也出現在農民和工匠身上。不論貧富,人們都喜歡佩了劍,穿著斗蓬,彈奏樂器,到處找女人玩耍。(若非如此,唐吉軻德怎能找得隨從同行?)
圖片來自 杜雷 所畫的唐吉軻德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3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柿質子的曬書天地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爾王」被列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熱烈推崇這個作品,但是,卻完全不符合托爾斯泰(Tolstoy)的品味。前者認為沒有人能將這個悲劇寫得比莎翁好,但後者卻認為莎翁不但剽竊別人的作品,而且改編得一塌糊塗,而莎士比亞究竟為了什麼創造出這部劇?
在歐洲的多數文化中,「屠龍」是常見的主題,但東方人多長期以龍為貴。究竟,東方人是從何時以「龍的傳人」自居,而西方人又是從何時開始「屠龍」的呢?
利維坦(Leviathan)最初是希伯來神話中的一隻怪物,靈感可能來自鱷魚,形象可能與「纏繞」有關,在基督教文化中成為惡魔的代名詞,到了人文主義者霍布斯(Hobbes,1688 -- 1679)的筆下用來比喻國家。利維坦如何影響了西方國傢的君權和人權觀念呢?       
我的經典書目是: 鐘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西元 1987年的阿城知道自己的書在台灣印了十五版,但應當無法預知其後三十年的兩岸發展,可是我們應當知道。
自從擁有兩顆大眼睛的靈長類在地球生命史上登場後,「看見自己」似乎就逐漸成為所有靈長類和其後系子孫中的一個基本願望。不過,人們到底經那些努力才可以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是鏡子成為文化史中重要角色的關鍵嗎?本文跨越中西,探索鏡子在中西文化的發展,以及藝文作品中所反射出的歷史變遷。
     柏拉圖的洞穴是西方哲學中影響最深遠的譬喻,柏拉圖所創立的學院更是西方人文教育的重要原型。但是,十四世紀的威尼斯發明鏡子後,促成個人意識更加抬頭之外,也造就了行會和工坊的興起。西方人文教育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       
「李爾王」被列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熱烈推崇這個作品,但是,卻完全不符合托爾斯泰(Tolstoy)的品味。前者認為沒有人能將這個悲劇寫得比莎翁好,但後者卻認為莎翁不但剽竊別人的作品,而且改編得一塌糊塗,而莎士比亞究竟為了什麼創造出這部劇?
在歐洲的多數文化中,「屠龍」是常見的主題,但東方人多長期以龍為貴。究竟,東方人是從何時以「龍的傳人」自居,而西方人又是從何時開始「屠龍」的呢?
利維坦(Leviathan)最初是希伯來神話中的一隻怪物,靈感可能來自鱷魚,形象可能與「纏繞」有關,在基督教文化中成為惡魔的代名詞,到了人文主義者霍布斯(Hobbes,1688 -- 1679)的筆下用來比喻國家。利維坦如何影響了西方國傢的君權和人權觀念呢?       
我的經典書目是: 鐘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西元 1987年的阿城知道自己的書在台灣印了十五版,但應當無法預知其後三十年的兩岸發展,可是我們應當知道。
自從擁有兩顆大眼睛的靈長類在地球生命史上登場後,「看見自己」似乎就逐漸成為所有靈長類和其後系子孫中的一個基本願望。不過,人們到底經那些努力才可以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是鏡子成為文化史中重要角色的關鍵嗎?本文跨越中西,探索鏡子在中西文化的發展,以及藝文作品中所反射出的歷史變遷。
     柏拉圖的洞穴是西方哲學中影響最深遠的譬喻,柏拉圖所創立的學院更是西方人文教育的重要原型。但是,十四世紀的威尼斯發明鏡子後,促成個人意識更加抬頭之外,也造就了行會和工坊的興起。西方人文教育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說,對羅馬愛好者而言,神聖羅馬帝國是勉強可以提一下的羅馬,那拉丁帝國就是提都不願提的髒東西。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拉丁帝國是一群十字軍衝進君士坦丁堡大肆掠奪後建立的國度。即使在當年的基督教世界,也都是「極惡」之事。 連教宗英諾森三世最開始,也是厲聲禁止十字軍攻擊君士坦丁堡的。只是後來看到成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羅傑.克勞力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實書名已經劇透了。沒錯,這本書講的就是東羅馬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攻陷的故事。之前介紹過首部曲《海洋帝國》,但與那時完全不知道哪方會獲勝不同,本書談的東羅馬滅亡實在太有名,我歷史再差都知道。1453 也是我少數沒還給學校的年份(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說,對羅馬愛好者而言,神聖羅馬帝國是勉強可以提一下的羅馬,那拉丁帝國就是提都不願提的髒東西。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拉丁帝國是一群十字軍衝進君士坦丁堡大肆掠奪後建立的國度。即使在當年的基督教世界,也都是「極惡」之事。 連教宗英諾森三世最開始,也是厲聲禁止十字軍攻擊君士坦丁堡的。只是後來看到成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羅傑.克勞力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實書名已經劇透了。沒錯,這本書講的就是東羅馬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攻陷的故事。之前介紹過首部曲《海洋帝國》,但與那時完全不知道哪方會獲勝不同,本書談的東羅馬滅亡實在太有名,我歷史再差都知道。1453 也是我少數沒還給學校的年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