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態|環境選擇】"五人平均值理論"教我們的成功學?

【職場心態|環境選擇】"五人平均值理論"教我們的成功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這是美國商業哲學領袖Jim Rohn,曾提出"五人平均值理論",這樣的道理,從邏輯上相當合理。

那從科學角度怎麼看呢?

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家Nicholas Christakis的研究表示:「我們透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證實,如情緒狀態、身體大小、你有多友善、或是你是否投票這些看似非常私人的事情,其實都取決於你周圍的人是否會這麼做,你甚至會被那些你並不認識的人影響。」

那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

我們人類都是從眾避免懷疑的心理。若我們能從身旁人找到答案時,我們多半會盲從,只有極少數有人會折磨自己,探詢更多的可能性。

對此,我體會很深。因為,最近我開始打磨部落客與自媒體的邏輯,感覺有很多糾結,也常常停滯不前,所以我都從網上找尋解答,但總是無法有一個很明確的執行方式。但是,一次與經營10年的美食部落客的餐會聊天互動,雖然沒說到什麼太知識性的想法,但她的經驗分享卻敲開我的莫名糾結,讓我更加深信這件事。

raw-image

那我們應該如何做,讓自己利用"五人平均值理論"的力量:

1.定期審視近期最常接觸的五人

2.分析他們在人際、事業、家庭的評價,嘗試用一句話總結

3.若有你不想要的特質,就勇敢地過濾,保持點距離

那我們如何應用"五人平均值理論"在工作,藉此獲得成功?

1.人:你的主管與同事能力與格局?相處上是否順暢?

2.事:你負責的專案成功機率大小?你負責的產品市場大小?市場成長性?

3.物:你最近學習的東西,是否順應趨勢?是否順應公司想要發展方向?

4.若以上大多都沒有,就該精進自己,換個工作環境了

下面影片是Jim Rohn分享的成功哲學,一句話總結: Keep on sowing, and fall on the good ground finally.


環繞你的人事物,就是造就你的平均值
avatar-img
特助的經營筆記-查理說
13會員
37內容數
10多年的特助經驗,走過北京、上海、陝西、杜拜、非洲 溝通談判、公司治理、品牌行銷、運營管理、業務推廣 「修練願力,把生活中每一個不願意轉為願意,將願意轉變成人生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背景故事 我來自於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爸媽是美髮行業的設計師,跟過老闆,也自己當過老闆,曾在西門町開業,也曾在家中擺了三張椅子做家庭美髮,但最後仍以關店收場。之後,就轉做餐飲攤販,賣廣東粥,把我們三個小孩拉拔大。 我最希望,就是讓父母親早日退休,早日安養晚年。 旅程與衝突 新機會 架構的優化
無求,不代表無欲無求,而是一種將自己放在上帝視角的思維模式上。 無求,意指不求某一特定結果,而是把層次與格局拉高,看待完成結果的每一步。 為何這是上帝視角?因為 祂是富足的,沒有缺乏,所以可以無念的看待一切; 祂重視的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所以可以通盤的看透事理; 那我們如何將此應用在談判中?
溝通,是為了某種良善關係,而去做的互動。 談判,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去做的溝通。 一個談判專家必須是一個好的溝通者;但一個好的溝通者不一定是個厲害的談判專家。除非,"維持良善關係"是他的談判目的,這時候"溝通"才等於"談判"。 我們再從亞里斯多德溝通三大素來看這些原則: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是大陸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擔任"團結香港基金會"顧問的演講金句,看似精簡,卻道盡世間人總是計畫>行動。每年的開始,總有許多人會大刀闊斧的展開計畫說:「我要減肥成模特」、「我要練成吉他之神」,但往往不到三個月,就能在二手市場看到許多健身房會員轉賣與九成新的吉他求售。
共同利益是消除不同立場的工具 在公司,常會遇到跨部門溝通,因為立場不同,導致各說各話,最後往往以互推皮球,沒有結論收場。 最近,公司的管理部經理應老闆要求,請各部門主管提前一周繳交KPI檢討,所以特別找了A/B/C部門進行了一次跨部門會議: A:「不可能,因為我們都要等B部門的數字。」 #會議前:
鶴立雞群,感覺是個很正面的成語,代表優秀的人在群體中特別突出;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應該換群體了,因為身旁的人遠遠落後於你。你不再被打擊,不再有落後的危機感。 寧願在富人堆中當窮人,也不在窮人堆裡當富人 小心,遠離鮮花與鼓掌 圈子不大,成就難成 那我們該如何做? 1.每到一座山,就盡力爬到山頂
背景故事 我來自於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爸媽是美髮行業的設計師,跟過老闆,也自己當過老闆,曾在西門町開業,也曾在家中擺了三張椅子做家庭美髮,但最後仍以關店收場。之後,就轉做餐飲攤販,賣廣東粥,把我們三個小孩拉拔大。 我最希望,就是讓父母親早日退休,早日安養晚年。 旅程與衝突 新機會 架構的優化
無求,不代表無欲無求,而是一種將自己放在上帝視角的思維模式上。 無求,意指不求某一特定結果,而是把層次與格局拉高,看待完成結果的每一步。 為何這是上帝視角?因為 祂是富足的,沒有缺乏,所以可以無念的看待一切; 祂重視的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所以可以通盤的看透事理; 那我們如何將此應用在談判中?
溝通,是為了某種良善關係,而去做的互動。 談判,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去做的溝通。 一個談判專家必須是一個好的溝通者;但一個好的溝通者不一定是個厲害的談判專家。除非,"維持良善關係"是他的談判目的,這時候"溝通"才等於"談判"。 我們再從亞里斯多德溝通三大素來看這些原則: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是大陸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擔任"團結香港基金會"顧問的演講金句,看似精簡,卻道盡世間人總是計畫>行動。每年的開始,總有許多人會大刀闊斧的展開計畫說:「我要減肥成模特」、「我要練成吉他之神」,但往往不到三個月,就能在二手市場看到許多健身房會員轉賣與九成新的吉他求售。
共同利益是消除不同立場的工具 在公司,常會遇到跨部門溝通,因為立場不同,導致各說各話,最後往往以互推皮球,沒有結論收場。 最近,公司的管理部經理應老闆要求,請各部門主管提前一周繳交KPI檢討,所以特別找了A/B/C部門進行了一次跨部門會議: A:「不可能,因為我們都要等B部門的數字。」 #會議前:
鶴立雞群,感覺是個很正面的成語,代表優秀的人在群體中特別突出;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應該換群體了,因為身旁的人遠遠落後於你。你不再被打擊,不再有落後的危機感。 寧願在富人堆中當窮人,也不在窮人堆裡當富人 小心,遠離鮮花與鼓掌 圈子不大,成就難成 那我們該如何做? 1.每到一座山,就盡力爬到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