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的教育:東亞文化下的精神創傷繼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都記得那個畫面:教室前方站著的老師、被點名罰站的同學、全班鴉雀無聲。羞辱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工具,它不像體罰那樣留下明顯的痕跡,但它會一點一滴滲進心裡,讓孩子習慣把痛苦藏好、把眼淚吞下。直到長大成人,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那種不敢出聲的感覺,早已變成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底色。

東亞文化的教育模式,很少用「療癒」的語言來與孩子對話。我們更熟悉的,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別人家的孩子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行」、「你讓我很丟臉」這類充滿羞恥投射的話語。這些話,打著「為你好」的名義,但其實是將焦慮、壓力與未竟的社會期望,層層推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裡。

羞恥不是一時的情緒,它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訓練」。我們從小就被告訴:「不要太得意」、「不要讓人失望」、「不要出風頭」。但這些不要,其實說的是:「不要做自己。」而最讓人無聲落淚的是,這種訓練常常來自最愛我們的人——父母、師長、社會。他們希望我們成功、穩定、不出錯,卻不知道,那些「為你好」的話,有時比世界上的任何惡意都更傷人。

心理創傷的繼承,並不總是明目張膽的暴力或虐待。更多時候,它像一種文化習俗,代代相傳。當上一代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時,他們會要求下一代「乖」、「沉默」、「聽話」。當父母說出「我們以前吃更多苦,你不能抱怨」時,他們其實是在迴避自己的創傷,而非陪伴我們的困境。

於是我們學會把痛苦變成沉默,把需求藏進禮貌,把壓力包裝成責任感。我們成了善於自我要求卻不懂如何求助的大人。我們在會議上發言得體,卻在夜裡無法入睡;我們懂得鼓勵別人,卻說不出口「我好像撐不下去了」。

如果說西方心理學試圖用「罪惡感」來修復道德與行為,那東方社會則更依賴「羞恥」來操控情緒與行動。羞恥文化並不直接告訴你「你錯了」,它只是讓你覺得「你不夠好」、「你讓別人難堪了」、「你讓家庭蒙羞了」。這些內化的聲音,會變成一種深埋於潛意識的審判系統。當我們表現不好時,那個聲音就會跳出來:「你不應該這樣」、「你又讓人失望了」、「你不夠努力」。

這不是自我要求,這是創傷的語言。

但我們真的只能這樣活下去嗎?

我們可以選擇,停止這種代際傳遞。當我們察覺那些熟悉的羞辱語氣已經變成了自己的語言時,不必自責,那只是我們學會生存的方法。但我們可以選擇學習新的語言。

語言有療癒的力量。如果我們對自己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像誰一樣。」如果我們能對孩子說:「你不必完美,我愛你即使你現在失敗了。」如果我們能在朋友哭泣時,不急著說「加油」,而是輕輕地說:「我聽得見你的痛。」

那麼我們就有可能,不再把羞恥變成下一代的起跑線。

在這樣的社會裡,勇敢不再是壓抑,而是誠實面對脆弱;堅強不再是逞強,而是願意說出「我需要幫助」。我們不再以沉默為榮,而是以理解為榮。不再將順從當作美德,而是把誠實當作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也許不是最自由的那群。但我們有機會成為最清醒的那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ei75631的沙龍
15會員
91內容數
wei75631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0
在這個喜歡「勸人」的社會,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種溫柔暴力。你低落了,有人說:「你要樂觀一點。」你崩潰了,有人說:「堅強點好嗎?」你痛苦地無法前行,卻被催促著「放下過去」,彷彿一切困難只是「想太多」的結果,而非一場持續消耗內在能量的隱形病痛。
2025/06/20
在這個喜歡「勸人」的社會,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種溫柔暴力。你低落了,有人說:「你要樂觀一點。」你崩潰了,有人說:「堅強點好嗎?」你痛苦地無法前行,卻被催促著「放下過去」,彷彿一切困難只是「想太多」的結果,而非一場持續消耗內在能量的隱形病痛。
2025/06/20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夠謙卑、夠遵守規則,就能換得理解與公平。但當我走進職場、步入人際關係,才發現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努力不是通往接納的橋,而是一場徒勞的誤解。
2025/06/20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夠謙卑、夠遵守規則,就能換得理解與公平。但當我走進職場、步入人際關係,才發現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努力不是通往接納的橋,而是一場徒勞的誤解。
2025/06/20
有些人一說話就被理解,有些人要用盡全力才不被誤會。而我們——那些神經結構與主流不同的人——連呼吸都有時像是一種「違規」。 成長的路上,我們走得並不直,也不快。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們的腦與這個世界的預設邏輯不合拍。像一部語言版本錯誤的導航軟體,身處中文世界,卻只能以二進位接收訊息。
2025/06/20
有些人一說話就被理解,有些人要用盡全力才不被誤會。而我們——那些神經結構與主流不同的人——連呼吸都有時像是一種「違規」。 成長的路上,我們走得並不直,也不快。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們的腦與這個世界的預設邏輯不合拍。像一部語言版本錯誤的導航軟體,身處中文世界,卻只能以二進位接收訊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一個學生揍老師,被罰端臉盆跪在教室走廊,學生來來往往,照道理說,應該沒有人會去鬧他,因為個人受罰跟其他學生無關。然而,調皮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人在他的臉盆裡加水加石頭,有的人搔他腋下,有的人拿羽毛搔他鼻孔,有的人踢他一下屁股,種種惡搞,讓這名受處罰的學生心情雪上加霜,加重內心的瞋恨。 有一個
Thumbnail
有一個學生揍老師,被罰端臉盆跪在教室走廊,學生來來往往,照道理說,應該沒有人會去鬧他,因為個人受罰跟其他學生無關。然而,調皮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人在他的臉盆裡加水加石頭,有的人搔他腋下,有的人拿羽毛搔他鼻孔,有的人踢他一下屁股,種種惡搞,讓這名受處罰的學生心情雪上加霜,加重內心的瞋恨。 有一個
Thumbnail
【教育與指責】   只要是學生犯錯,總是會有人大聲嚷嚷,要加重處分,讓其不敢再犯,而一般人也是保持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處理方式最簡潔有力,並且可以讓人看到有在做事,也可以讓犯錯的人得到教訓,何樂而不為?   若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很多,通常得到教訓和處罰時,我們真的是會痛定思痛?
Thumbnail
【教育與指責】   只要是學生犯錯,總是會有人大聲嚷嚷,要加重處分,讓其不敢再犯,而一般人也是保持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處理方式最簡潔有力,並且可以讓人看到有在做事,也可以讓犯錯的人得到教訓,何樂而不為?   若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很多,通常得到教訓和處罰時,我們真的是會痛定思痛?
Thumbnail
我們本該自由且明朗的學生,如今我卻像是分數的俘虜一般在名為刻板印象的鬥獸場廝殺
Thumbnail
我們本該自由且明朗的學生,如今我卻像是分數的俘虜一般在名為刻板印象的鬥獸場廝殺
Thumbnail
才藝班老師伸狼爪!被害學生逾10名 孩童驚恐:怕老師來找我 現今社會不知是出了什麼病? 連老師都是敗類不如 之前有跟一個中壢合作商合作才藝課 素質也極差 小頭銳面 面相學在這現今社會真的要著墨一下 明哲保身 家長和孩子互動及時關心,並提醒孩子們捍衛身體自主權,身體私密處像
Thumbnail
才藝班老師伸狼爪!被害學生逾10名 孩童驚恐:怕老師來找我 現今社會不知是出了什麼病? 連老師都是敗類不如 之前有跟一個中壢合作商合作才藝課 素質也極差 小頭銳面 面相學在這現今社會真的要著墨一下 明哲保身 家長和孩子互動及時關心,並提醒孩子們捍衛身體自主權,身體私密處像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我已忘記當時的代課老師究竟是甚麼時候走的,但原班導「陪伴」我們的時間肯定較長。 前幾篇提到的分組等都只是家常便飯,如果整天沒人找我聊天那還沒什麼,因為在家我也沒有人能說話。但分組簡直是這世界上最恐懼的事,這種尷尬超乎想像,如何為了湊到剛好的人數找盡各種藉口把不喜歡的人剔除、如何想辦法讓自己留下來、
Thumbnail
我已忘記當時的代課老師究竟是甚麼時候走的,但原班導「陪伴」我們的時間肯定較長。 前幾篇提到的分組等都只是家常便飯,如果整天沒人找我聊天那還沒什麼,因為在家我也沒有人能說話。但分組簡直是這世界上最恐懼的事,這種尷尬超乎想像,如何為了湊到剛好的人數找盡各種藉口把不喜歡的人剔除、如何想辦法讓自己留下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