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多良國小|歷經廢校、風災,以木藝刻畫校舍新生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於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因學生數減少,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併入大溪國小,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為這座最美麗小學帶來新的生命。
多良國小。(繪圖:Amo)

多良國小。(繪圖:Amo)

想到多良,大部分的人都想到有「全台最美車站」之稱的多良車站。然而,鮮少人知的是,從多良車站再往上拐一個髮夾彎,便是已廢校的多良國小舊址。現在的多良國小已轉型為部落木工坊,儘管不再是學校,依然是連結這塊土地的重要場域,孕育著各種可能與希望,透過木藝持續傳承部落的文化與技藝。

位於山坡上的多良國小,現為向陽薪傳木工坊。(圖片來源:KC Sir)

位於山坡上的多良國小,現為向陽薪傳木工坊。(圖片來源:KC Sir)

擁有無敵海景的查拉密部落

多良村是由上多良(打達拉)、瀧(查拉密)、上大溪(加基噶)、新部落(給陵)和大溪等部落組成,其中,查拉密部落位於南迴公路東端臨海處,海拔約 150 公尺,為現今多良火車站上方的部落。而查拉密(Calavi)在舊社族語的意思為「物產多到滿溢」之意。該部落以排灣族為主,早在荷蘭統治時期便有記載約 30 戶,酋長甚至在 1665 年東部會議中獲得荷蘭人贈與藤杖!

查拉密(Calavi)又有個很霸氣的名稱-「瀧」,連門牌都只寫個瀧字。至於為什麼會有如此日式的名稱呢?其中一種說法確實與日本有關,因部落入口處有許多盾形巨石,堅硬不易碎,故以「盾」為部落名,西元1937年(昭和12年)取日語相似音,稱為「瀧」。

瀧部落的門牌,就是一個「瀧」字。(攝影:Amo)

瀧部落的門牌,就是一個「瀧」字。(攝影:Amo)

另一種說法則貼近排灣族傳說。早期的人從部落往太平洋望去,因洋流性質,看起來像是有一條黑蛇盤踞在太平洋之中,這是因為曾經有一條長有翅膀的黑色百步蛇飛到部落上方,不小心掉到部落的水源地,而受傷的黑色百步蛇為了重回大海,便衝破池塘、造成泛濫,部落裡的小米田全被淹沒,迫使部落向上遷徙,因而成為「瀧」部落的由來。

2020 年天空舞集的創作"Saceqaljan"(輕鬆快樂),便是以瀧部落的傳說故事創作成舞,報導寫著:「當地傳說太平洋住了一隻調皮的黑色百步蛇,常常拍打翅膀激起浪花,發出『查拉查拉』的聲音,這條蛇曾因受困造成部落泛濫,因此稱查拉密部落為『瀧部落』。」這個說法結合了瀧部落與查拉密的由來,十分有趣!

但為什麼黑色百步蛇最後都變成「瀧」了呢?根據報導指出,部落在日據時期曾發生堰塞湖,溪流沿著部落往海邊流去(這個說法皆符合前面傳說提到的「氾濫」),當時日本政府觀察其形狀酷似一條龍,便稱那條溪為「瀧溪」,部落則稱「瀧部落」。

本文僅彙整網路上流傳的幾種說法供參考,至於部落名稱真正的由來是什麼,或許還有待更深入的考究,但無論如何,在位居高處的瀧部落隨意望去,印入眼簾皆是無底海景,對瀧部落的人來說,多良車站的景色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呀!

由瀧部落望向太平洋,你看見那條黑蛇了嗎?(攝影:Amo)

由瀧部落望向太平洋,你看見那條黑蛇了嗎?(攝影:Amo)

另一種學校-向陽薪傳木工坊

民國 88 年廢校的多良國小,在一次風災危機後,意外獲得重生的轉機,繼續為部落服務。民國 98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驚人雨量,將山林樹木一掃而下,約有 152 萬噸漂流木被帶入多良村,重創當地。風災過後,許多捐款與物資紛紛投入多良村的重建工作。

其中,清華網路基金會爭取傑出校友承德油脂李義發董事長的捐款支持,專款指定由林務局打撈並運用這批為數可觀的漂流木,結合社區產業精神,進行原住民部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該基金會號召之下結合各界資源,以「漂流木應用於臺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爭取到廢校多年的多良國民小學閒置空間,於民國 99 年正式成立「向陽薪傳」之部落木工坊。

向陽薪傳木工坊於舊多良國小校舍之裝飾。(攝影:Amo)

向陽薪傳木工坊於舊多良國小校舍之裝飾。(攝影:Amo)

民國 100 年,向陽薪傳木工坊正式成立「向陽薪傳技藝樂校」,期待部落的人能在此學習一技之長,留在部落照顧家庭。時至今日,向陽薪傳木工坊經過多年的人才培育、持續精進木匠師的技術,不僅技藝已備受學者肯定,今年 12 月更辦理《臺東木藝創生國產材家具展》,從木製品轉向大型家具的製作。該展覽家具由屏科大黃俊傑教授設計,全面使用台灣國產疏伐木,並由向陽木工坊的木匠師親手製成。

最令人感動的事,這些木匠師都是在地部落的專業職人,而向陽木工坊在這十年也從未忘記當年成立時的初衷。如果對向陽木工坊的故事,或家具展的展出有興趣,歡迎搜尋向陽薪傳木工坊的臉書粉絲專頁!(突然覺得很像業配 XDDD)

向陽薪傳木工坊,現已成為知名觀光景點。(攝影:Amo)

向陽薪傳木工坊,現已成為知名觀光景點。(攝影:Amo)

舊校新生-看見校園的痕跡

隨著木工坊的進駐,多良國小也就此重生。因為工作而拜訪木工坊,便把握機會好好探訪多良國小,從中尋覓學校最初的模樣,想像著當時的孩子在這裡上課的風景。

整體來說,這裡還保留學校的舊校舍建築,為一般常見之白色磁磚拼牆,有趣的是,在校舍外觀以彩色磁磚拼湊成「多良『狗』小」,擬臺灣國語的發音讓人會心一笑,其中狗還是以小狗圖案表示,讓整體呈現更為幽默。

歡迎來到多良狗小!(攝影:Amo)

歡迎來到多良狗小!(攝影:Amo)

想像以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學習,上、下課都能直接看得到海,真的好舒壓呀!但這也可能是我的思維,畢竟整個部落都是無敵海景,對當地孩子來說,或許早已習以為常了吧!

校舍二樓往外看去,就是一整片太平洋。(攝影:Amo)

校舍二樓往外看去,就是一整片太平洋。(攝影:Amo)

多少遊客在多良車站苦等,就是為了捕捉火車穿越山洞的那一刻。在多良國小二走廊盡頭,除了能鳥瞰隧道口,沿著海岸線蜿蜒的公路也能一覽無遺。能在校舍二樓捕捉如此美景,實在難能可貴!

聽到鳴笛聲,就知道火車來了。(攝影:Amo)

聽到鳴笛聲,就知道火車來了。(攝影:Amo)

繞過舊校舍,可以發現隱藏在樹林裡的樓梯,再往上,便是多良國小的第二舊校舍,也是木工坊的工廠,木匠師主要都在此工作。正因如此,裡面有許多大型木工機器,相對危險,不便上去參觀。為了不打擾木匠師工作,我悄悄按下快門,便匆匆離去。

(根據木工坊臉書顯示,工廠隨著家具展的展出也已功成身退,未來的主要工廠會移居下方校舍位置,這棟校舍將歸還土地主人,未來是否還能看見它的模樣,目前不得而知,僅以此照片留存。)

第二棟校舍位於後側樓梯上方。(攝影:Amo)

第二棟校舍位於後側樓梯上方。(攝影:Amo)

看完了校舍,我心中始終有個疑問,舊校門究竟在哪裡?曾經在網路上看過有遊客分享舊校門的照片,但我在木工坊門口卻找不到。直到我真正走離通往木工坊的路,才赫然發現原來隱藏在馬路旁,另外有一條小徑早已覆蓋枝條,繞進去一看,意外發現一條向上延伸的階梯,階梯的盡頭,似乎就是我心心念念舊校門。

這條路,是過去孩子上學的道路。(攝影:Amo)

這條路,是過去孩子上學的道路。(攝影:Amo)

我踏著階梯往上走,沿途枯葉因為我的步伐發出「喀嚓、喀嚓」的聲音。「啊,這就是以前多良國小的孩子,上學會走的路吧!」心中難掩一陣激動。終於,在樓梯最頂端,我看見了幾乎被歲月磨去痕跡的題字-「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國民小學」。校門往後望去,便是舊校舍所在之處。這時,我才真正拼湊出多良國小完整的樣貌。

多良國小舊校門。後為校舍。(攝影:Amo)

多良國小舊校門。後為校舍。(攝影:Amo)

「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國民小學」依稀可見。(攝影:Amo)

「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國民小學」依稀可見。(攝影:Amo)

留下,是為了文化的延續

儘管多良國小已經廢校多年,卻依然挺立於這塊土地,成為部落的支持。木工坊裡有幾位木匠師,其實也是多良國小的校友,對他們而言,能回到熟悉的地方工作,似乎是另一種回饋母校、回饋家鄉的方式。

我問木工坊經理:「為什麼會想留在這裡?」「因為部落需要有人留下來。」對方如此回答。這裡的「有人」並不是總經理自己,而是部落的人。

「不管外面世界再怎麼變動,總是有人得留在部落,讓這裡的文化得以延續。」

而向陽木工坊選擇的方式,是提供難以被取代的木工技術,結合環境、文化與木工設計,讓這塊土地有了新的呼吸節奏。「我也不會一輩子留在這裡,也許再過個幾年,等這裡穩定了。」來這裡第八年,扛下負責人頭銜的陳經理,下一步是希望扭轉大眾對台灣原木的認識,讓更多人了解木工與環境的生存默契。

向陽最可愛的巧克力!(攝影:Amo)

向陽最可愛的巧克力!(攝影:Amo)

後記:
因工作而有幸深入向陽木工坊,記錄多良國小之校舍。向陽木工坊平常並不對外開放,若有意參訪者,請留意粉絲專頁之訊息,切勿擅自闖入園區,造成他人困擾。


參考資料:
1. 走路歷史的臺東縣國小部落格
2. 國家文化記憶庫-查拉密部落(Calavi)網頁
3. 臺東設計中心-查拉密部落 Calavi網頁
4. 台東電子報-海景前舞出「瀧部落那些事」 神秘又美麗報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賊賊只剩兩個文章的時間,就要卸任海派特派員的職務了,能不能有緣繼續擔任特派員呢?就請大家繼續支持 #一烈海派過生活。今天讓我們往北走到豐濱鄉的豐富部落,隱藏在光豐公路上的部落,有著咖啡的故事。 如果常閱讀阿美族部落移民史的朋友,會常看到 #Tingalaw 這個辭詞彙,它既指一個族群,也指一個地方。
Thumbnail
賊賊只剩兩個文章的時間,就要卸任海派特派員的職務了,能不能有緣繼續擔任特派員呢?就請大家繼續支持 #一烈海派過生活。今天讓我們往北走到豐濱鄉的豐富部落,隱藏在光豐公路上的部落,有著咖啡的故事。 如果常閱讀阿美族部落移民史的朋友,會常看到 #Tingalaw 這個辭詞彙,它既指一個族群,也指一個地方。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Thumbnail
9年前,莫拉克颱風過境臺灣,帶來豪大雨,房屋受損、路斷橋毀,因而搬遷至鄰近瑪家鄉,異地重建禮納里部落。但踏至重建部落,映入眼簾的並非是傳統冬暖夏涼的石板屋、百步蛇圖騰,而是是整齊的永久屋、筆直的街道、同色系的外牆,居住的永久屋雖然舒適安全,但卻失去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氛圍,因而創立「深活共構」。
Thumbnail
9年前,莫拉克颱風過境臺灣,帶來豪大雨,房屋受損、路斷橋毀,因而搬遷至鄰近瑪家鄉,異地重建禮納里部落。但踏至重建部落,映入眼簾的並非是傳統冬暖夏涼的石板屋、百步蛇圖騰,而是是整齊的永久屋、筆直的街道、同色系的外牆,居住的永久屋雖然舒適安全,但卻失去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氛圍,因而創立「深活共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