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民主社會中,公民有權利透過集會遊行表達意見,這是憲法保障的基本自由。然而,任何形式的表達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以確保公共秩序與社會安全。最近,民眾黨發起的「司法改革公民走讀」活動,在台北市愛國西路與中山南路口舉行,原本旨在呼籲司法公正,卻因未獲警方核准而演變成與執勤員警的衝突,導致8名員警受傷,此事引發廣泛討論。這不僅凸顯了集會遊行法的界線,也提醒我們,脫序行為可能對社會造成的不必要傷害。
活動當天,參與者試圖拆除拒馬並前進總統官邸周邊,警方多次勸阻無效後,雙方爆發推擠。總統官邸作為國家安全要地,周邊被列為集會遊行禁制區,這是基於維護行政中樞運作的必要考量,並非針對特定團體的限制。台北市警察局事後表示,已將相關人士涉嫌違反集會遊行法、破壞阻材及推擠員警等行為,報請檢察機關偵辦。這種執法行動,體現了政府對法治的堅持,而非政治干預。畢竟,如果每個團體都能無視許可程序,任意接近敏感區域,社會將陷入混亂,誰又能保障一般民眾的權益?
值得深思的是,此次活動的背景是紀念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涉案搜索一周年,參與者高喊釋放柯文哲的口號。司法改革確實是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台灣的司法效能排名在國際上持續進步,根據相關報告,已達世界前25名之列。但改革應透過理性對話、立法辯論或公共論壇來推動,而非街頭衝突。當活動脫離原意,轉為肢體對抗時,不僅無法說服公眾,反而可能削弱議題本身的正當性。員警作為第一線執法者,常常在高壓環境下維持秩序,他們的傷害不僅是個人損失,更是公權力運作的挑戰。警政署對此事件的譴責,也反映了基層執法的艱辛與必要性。民主的精髓在於包容多元聲音,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無視規則。回顧台灣的民主歷程,從野百合學運到太陽花運動,都強調非暴力的原則,才贏得社會共鳴。今日的台灣,已是亞洲民主燈塔,我們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自由,而不是讓情緒主導行動。對於主辦方而言,或許該反思如何在合法框架內發聲;對於政府與司法機關,則需持續強化透明度,以回應公眾疑慮。只有透過對話而非對抗,我們才能共同推進司法改革,讓台灣的民主更為穩固。 最終,法治是社會的底線。希望此次事件成為教訓,讓所有公民在表達意見時,都能尊重法律、體諒他人,從而維護台灣的和諧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