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戰爭

含有「宗教戰爭」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講了一整晚的課,讓蘭蒂爾筋疲力竭。幸好她講得生動有趣,耶德維爾聽得津津有味,時間總算沒有白費。 她忙了一個早上,正在昏昏沈沈地吃午餐時,閒得沒事幹的馬特又晃進來了。 「妳們知道上一輪吃午餐的時候發生什麼事嗎?」 僕人向來是輪班用餐,馬特比蘭蒂爾早一輪上餐桌。 「我知道你一定會告訴我們的。」蘭
Thumbnail
風暴將至 17世紀初的歐洲正處於宗教與政治的動盪時期。自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以來,天主教與新教(尤其是路德宗與加爾文宗)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神聖羅馬帝國」(大致為今日德國與中歐地區)內部的宗教分裂導致緊張局勢持續升高。 1618年,在「波希米亞」(今捷克)爆發一
Thumbnail
巫術並非瘋狂的迷信,而是政治、宗教和法律失序所產生的病態情結。 所謂的「女巫狂潮」(witch craze)主要發生在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中葉。當時整個西方世界在政治、宗教和經濟各方面都動盪不已,女巫便是此種混亂的具體象徵。 獵殺女巫或獵巫是當代很流行的歷史文化題材,小說、影視相關作品相當多,
Thumbnail
這本太讚了~~我要收到口袋名單~ 本來就對於獵巫史和相關文化、造成的影響有興趣,前陣子看完漫威影集《阿嘉莎》又重拾興趣,這本書看起來像是及時雨
菜有蟲-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3
黃懿翎 Yi-Ling Huang (令雨) 這本書真得寫得滿精彩的 以後看相關影視節目應該會有不同感想
在今日,文化不僅會影響到戰略決策,戰略本身也會影響文化。筆者將在〈戰略中的文化要素〉這章,短暫的討論與註釋,文化在戰略當中,但有何種地位與哪方面的影響,還有當代與未來可能的狀況。
Thumbnail
將現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價值、意識形態、民選系統視作古代宗教的轉化/比喻這一點我認為非常精闢。可惜的是國內的民主小清新似乎不太能接受這種看法。
  「上帝的意旨將妳帶到此處。」駕駛在花園旁將車停下後,轉頭對她說,「只是我們還不知道,妳這顆子彈會射在何處。」   「這些我沒意見。」她說,「不過如果方便的話,我希望五點前可以回去,晚上有事。」
《水泥的滋味》以敘利亞戰爭為主題,因為戰爭而必須避走他鄉的敘利亞建築工人來側寫這場戰爭中人民的苦通和哀傷。而這也是在這場戰火中最容易被人遺忘的底層工人的日常,導演不藉由訪談專家或詢問工人對於家的感受,而是用側寫日常與一位年輕建築工讀起它所思念同樣也是工人父親身上的水泥味,作為整部電影的核心。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歐洲的騎士階級(equestrian class)在羅馬帝國時代興起,位階在貴族階級(partician)之下。騎士的身分資格,一開始雖也是來自繼承,但亦可以靠聚積財富晉升到這個階級。不過,騎士文學卻是羅馬帝國崩解後的中世紀才產生的,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有這麼多騎士呢?一起探索吧!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佛教相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對待異教的態度較為溫和,可是還沒有到達「全然包容」的地步!雖然目前我們能找的到的佛教史及相關書籍,都告訴我們:極少佛教徒利用君王、貴族的寵信,藉機打壓、禁絕其他宗教信仰……
黃子嘉-avatar-img
2021/03/18
常不輕菩薩還未成為菩薩之前,只因為他一遇到人就說:「我不敢輕視你!你來世一定能作佛!」,不過這麼一句話,這位天真、有點白目的出家人竟然就被那些無法理解他行為的人攻擊,那些人不但嘲笑他、捉弄他,還拿土石、瓦塊朝他扔擲──各位讀者!您們相信嗎?做這些事的人是佛教徒,性情如此暴戾,不講道理! 依您的觀點,看不出箇中邏輯! 常不經菩薩以出家眾之身,具體奉行佛教徒的教義,難道不是身體立行佛法忍辱包容的胸襟? 而那些朝祂丟擲石丟,未經教化的民眾,卻被以「奉行佛法信徒」作稱? 執筆角度偏頗至此,真是匪夷所思🤔
爬格子的雀榕-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3/19
是您的回應比較讓人匪夷所思吧? 我只說那些人是佛教徒,您卻說我把他們稱作「奉行佛法信徒」;眾人明明就包含了一些增上慢的比丘、比丘、優婆塞、優婆夷,難道他們不信法華經,嘲弄、作弄、甚至朝常不輕菩薩扔石頭在您眼中,就不算是「佛教徒」嗎? 佛教徒就不會做壞事嗎?奉行佛法的信徒就不會犯錯嗎?照您這種切割法,確實每個佛教法都是好人,因為上述人等都不是佛教徒,甚至是外道人士。
<p>在人類多數的歷史中,戰爭其實一直是生活化的,甚至應該說兩者本來就是一體的。部落衝突、寨堡械鬥、族群戰爭、宗教戰爭、王朝氏族間的血戰,戰爭的發生可能基於日常生活的各種原因,甚至是農民爭奪水源這樣的小事。從歐亞大陸的民族、文化史來看,戰爭的規模也是可大可小。小自村落間的衝突,大到造成整個世界級規模的民族遷徙。</p>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