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教外觀點」系列:「佛教徒從無迫害其他宗教」、「古印度極少宗教戰爭」等說法,不是真的?
付費限定

「教外觀點」系列:「佛教徒從無迫害其他宗教」、「古印度極少宗教戰爭」等說法,不是真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佛教相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對待異教的態度較為溫和,可是還沒有到達「全然包容」的地步!雖然目前我們能找的到的佛教史及相關書籍,都告訴我們:極少佛教徒利用君王、貴族的寵信,藉機打壓、禁絕其他宗教信仰。可是古印度人向來不重視歷史紀錄,其歷史文獻比中華文化圈、伊斯蘭及基督教世界更少、更不可靠。史書、歷史文獻沒有,不代表歷史上真的沒有發生佛教徒與其他宗教信仰者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也不保證佛教徒就沒有迫害其他宗教信仰者的闇黑歷史,更不能100%確認「不同派別的佛教徒有史以來都和平共處,沒有發生嚴重的武裝衝突,或是信徒被某派別強行逼迫而不得不改信的悲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841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教外觀點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希望有人來驗證我提的假說,那就是:釋迦牟尼死後幾百年,後世的佛教徒受到祆教、密特拉教及其他宗教的影響,又「涅盤」、「解脫」過於抽象,也極難向他人描述,因此後世的佛教徒借用其他宗教的天堂之說,或直接套用印度教對天界的景象,創造出「佛國淨土」的種種說法……
釋迦牟尼生前強調「涅槃」,可是這與淨土系經典的「佛國淨土」有什麼關係呢?……
佛教的某觀念被推到極致的後果是:大幅地削弱自身的淨化能力。信徒害怕造業,對於那些擺明違反教義的人(不巧,通常是所謂的「大師」) 相當客氣,既不敢質疑他們那些具有爭議的言行,也不敢要求他們接受第三方的檢驗,結果不但讓他/她逃過應有的制裁,還讓他/她毀壞佛教在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形象。
如果連某位身心障礙人士一小時前做的事情,我們都盲然無知了,怎麼知道人家前輩子做了哪些好事、壞事呢?何況一個人的因果業報,往往牽涉他人,那位身心障礙者跟照護他的親友,究竟是什麼關係?是冤親債主對欠債者的關係呢?是靈性較高者與靈性較低者一同轉世,兩人名為親友,實為師生關係……
如果只因「『閱讀其他宗教經典』這個方式僅能掌握他人宗教的皮毛」,就完全不去了解其他的宗教,而是固守自己的信仰,或是簡單地用「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式看待其他宗教,與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相處,我認為:這種作法恐怕越來越無法適應台灣這種宗教高度混雜,而且相互融合的複雜人文環境……
首先,佛教徒雖曾多次集結,討論教義,整理經典,但僧侶、君王等勢力在面對原先流傳的經典版本,以及所謂的「異端邪說」,相較於基督教、伊斯蘭教,較少採取強烈剛硬的滅絕手段……
希望有人來驗證我提的假說,那就是:釋迦牟尼死後幾百年,後世的佛教徒受到祆教、密特拉教及其他宗教的影響,又「涅盤」、「解脫」過於抽象,也極難向他人描述,因此後世的佛教徒借用其他宗教的天堂之說,或直接套用印度教對天界的景象,創造出「佛國淨土」的種種說法……
釋迦牟尼生前強調「涅槃」,可是這與淨土系經典的「佛國淨土」有什麼關係呢?……
佛教的某觀念被推到極致的後果是:大幅地削弱自身的淨化能力。信徒害怕造業,對於那些擺明違反教義的人(不巧,通常是所謂的「大師」) 相當客氣,既不敢質疑他們那些具有爭議的言行,也不敢要求他們接受第三方的檢驗,結果不但讓他/她逃過應有的制裁,還讓他/她毀壞佛教在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形象。
如果連某位身心障礙人士一小時前做的事情,我們都盲然無知了,怎麼知道人家前輩子做了哪些好事、壞事呢?何況一個人的因果業報,往往牽涉他人,那位身心障礙者跟照護他的親友,究竟是什麼關係?是冤親債主對欠債者的關係呢?是靈性較高者與靈性較低者一同轉世,兩人名為親友,實為師生關係……
如果只因「『閱讀其他宗教經典』這個方式僅能掌握他人宗教的皮毛」,就完全不去了解其他的宗教,而是固守自己的信仰,或是簡單地用「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式看待其他宗教,與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相處,我認為:這種作法恐怕越來越無法適應台灣這種宗教高度混雜,而且相互融合的複雜人文環境……
首先,佛教徒雖曾多次集結,討論教義,整理經典,但僧侶、君王等勢力在面對原先流傳的經典版本,以及所謂的「異端邪說」,相較於基督教、伊斯蘭教,較少採取強烈剛硬的滅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