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查理.柯克引發的政治思考
今年九月美國右翼保守派意見領袖查理.柯克在校園巡迴演講中遇刺身亡,舉世震驚,他生前拍的影片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在這一系列校園巡迴演講中,這位大學沒畢業的網紅,其辯才無礙的表現,讓許多前來對談兼踢館的大學生紛紛詞窮,對於近年來在年輕族群吃癟的右翼保守派來說,查理.柯克的竄起,可說是如救世主般的降臨,大大提昇了右翼保守派的網路聲量。被美國民間不受控的暴力結束生命的他,說明這個政治極化的社會,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階段,想要讓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可以心平氣和的交流意見,看似逐漸成為不可能的奢望。
即便查理.柯克不幸身亡,但是他與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持續對話的結果,證明了政治極化並不是完全不可解的問題,藉由認真的辯證與論述,就算是對立嚴重的左派與右派、或是民主黨與共和黨,都有可能找出共識,甚至互助合作。以歐洲的社會福利國家來說,就是左派和右派折衝後所找到的最佳共識,甚至「北歐模式」已經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效法的對象。不過在這個普遍民主化的現代社會,想要突破現在這種政治僵局,不能只靠政治領袖的登高一呼,而是要靠每個公民實際而有效的行動,要踏出的第一步,就是強化自己的政治素養,去看懂這些左右派意見領袖的外在表現背後,隱藏了怎麼樣的玄機。
在1963年出版的《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就是一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經典,從歷史的縱深去思考美國的反智傳統,書中對反智傳統的定義,在於「以經驗、慣例與常識來判斷是非,而不去依賴高深的學問、甚至仇視高深的學問」,這也是查理.柯克這個政治網紅所屬的右翼保守派的基本立場;但是現在所謂的左翼進步派喊的滿天飛、到處惹事生非的覺醒文化與取消文化,甚至連百年前的經典都想「取消」,又何嘗不是反智傳統的一部分呢?在這個政治極化的世界,回頭去看1963年出版的《美國的反智傳統》,更可以看清左右派之爭背後的運作機制,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八旗文化在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決定重新推出這本經典巨著的原因。完讀之後,以前對於美國左右派模模糊糊的印象,突然變得清晰無比,作者理查.霍夫士達特以他犀利的觀點,找出美國反智傳統形成的關鍵因素,其直言不諱的筆法,就如同他在本書序文中引用詩人愛默生的話:
讓我們面對事實。我們美國就是一個膚淺的國家。偉人、偉大的民族,不會自我吹噓或是裝傻,而是誠實地站出來面對生命中可怕之事。
就是這份誠實,讓《美國的反智傳統》成為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直接切開美國最糾結的反智傳統,也只有這種方式才能理清美國自身的矛盾吧!
北美洲的拓荒運動,帶動了宗教上福音運動的蓬勃發展
與歐陸新教的發展不同,基督教在美國的發展,與拓荒者的西進運動息息相關,一堆幾乎不信教的拓荒者,深陷在印第安人、傳染病、酒癮、彼此爭執的悲慘生活中,歐陸那種重視教義思辨、文縐縐的信仰方式,完全不適用於這個半蠻荒的新世界,所以美國的基督教信仰,就從新英格蘭清教徒式的信仰,在福音運動與振奮派的帶動下,轉變為深具草根性的信仰。以來自康乃狄克州的芬尼牧師為例,他做過教師與律師,在一八二四年成為長老會的牧師之後,在之後的十年間,發起了數次有名的振奮運動,成為美國宗教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芬尼天生有大噪門,並且善於在講壇唱作俱佳的表演。但是他最寶貴的天賦是那雙電眼,凝視人時充滿了無比熱情與先知式的指引,…他回顧早年一次最成功的振奮式講道時說:「信友們紛紛從椅子上東倒西歪跌下,哭喊乞求著上帝的慈悲…幾乎整個教會的人不是跪著就是俯伏在地上。」…
他把智識視為與虔敬對立,因此認為這些剛從學院出來的年輕牧師們「心中高傲如學院之門牆般」,神學院教育的問題在於「它讓年輕人具備智識,卻沒給他們道德感」…年輕人「失去宗教精神…他們的智識長進,愛上帝的心靈卻荒廢了。」我們很難判斷芬尼對於美國神學院教育的描述是否正確,但是他的看法代表了主流福音派牧師的立場。
當時的衛理會也有類似的發展,早期美國衛理會以他們的巡迴牧師為傲,他們用刻苦耐勞的精神服務教友,績效驚人,在1855年成為最大的改革宗分支,有超過一百五十萬教友。這些沒有多少知識的巡迴牧師成功的秘訣,在於宗教實用主義,在最短的時間內拯救最多的靈魂,就是他們的目標,吸收了大量窮人與未受教育者信主。而早期浸信會的傳統,比衛理會更具草根性:
浸信會曾受到有良好教育的牧師及傳統優勢教會的鄙視,…他們常受迫害。他們習慣於選用自己教友中的一些人來擔任牧師職,浸信會的牧師可能是個耕田的農夫或是製作板凳的木匠,就像任何一位教友一般,平常從事維生的工作。但到了週日或是受洗禮、喪禮時他們就搖身一變為牧師。他們忙於營生工作,當然沒時間念書…
儘管這些教派最後的發展,還是讓牧師回歸到專業的神學訓練,但是這些教派卻難以完全擺脫敵視智識的態度,到了二十世紀大型佈道會流行的時候,YMCA的佈道家桑戴曾經這樣說:
教會設的門檻太低,只要一隻豬穿上西裝然後手裡有點錢,都可以進來…
美國的教會如果只有百萬富翁與大學生,很快就會腐爛而下到四十九層地獄…
這樣俗擱有力(台語,意思是俗氣卻有力)、貼近庶民的講話方式,是當年美國佈道家的拿手絕活,而這樣的說話風格,像不像當今的美國總統川普?當年福音運動與振奮運動的影響,一直到今天還難以忽視。
民主的成功,宣告了美國強勢的民粹政治
當美國獨立時,知識分子與權力間的關係並不是個問題。開國元勳們都是知識分子。雖然國體是朝向民主發展,但是治國者都是上層階級菁英…(他們)樹立了這樣一個典範:有學問與智識的人,大可以不需要藉助草莽的姿態來擔任政治領䄂。所以美國是由知識分子立國這個事實,現在看來其本身是具有若干諷刺性的,因為在隨後這個國家的政治史上,知識分子不是局外人、被使喚者,就是代罪羔羊。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文質彬彬的知識分子,就不再受到美國大眾的歡迎?其實在建國之後,這些開國元勳們因為彼此赤裸裸而醜惡的政治鬥爭,鬧到形象大不如前,所以在1796年傑佛遜競選總統的時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攻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