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舊稱來自「Schizophrenia」這個單字的直接翻譯,單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分裂、混亂之意。
思覺失調症在很早期就被精神醫學辨認出來,偏向器質性精神疾病的一種,被認為是天生神經系統異常為發病主因,和體質有相當大的關係,有強烈的遺傳傾向。
是相當傳統、經典的精神疾病,部分症狀偶爾也會在躁鬱症的兩極狀態下混合出現。但與躁鬱症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有「真實感的喪失」,也就是不能夠分辨現實與非現實,而這樣的病徵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認知功能障礙的顯現。
也因此,思覺失調症被列為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
由於舊名「精神分裂症」的用字不夠直觀、描述不夠具體,容易令人產生誤會。故正名思覺失調症,日文則用「統合失調症」稱之,表明了這是一個「腦神經系統整合能力的失調」。
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幻覺(幻聽、幻視等等)、妄想、思維和言語紊亂等。而這也是DSM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判斷依據。
其中幻覺的部分,由於正常人也可能會在高壓、或著神智不清的狀況下出現幻覺,然而醫學統計指出,思覺失調症比較多的幻覺是屬於「幻聽」類型。
而醫學研究認為,幻聽的出現與神經系統的混亂有比較大的關連性,亦即幻聽本身的出現,可能代表著神經系統器質性的病變,而幻覺系列裡頭的「幻嗅」也可能有類似的神經性原因。
有鑑於此,各種幻覺與幻聽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判斷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標。
而有些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所聽到的幻聽,常常具有「自我貶抑」的特徵。
也就是說,病患常常會在幻覺的情況下,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負面批評,甚至是聽到一些命令或著要求其做某些行動,從而導致患者情緒激動、進而採取異常舉動。
根據DSM-5,思覺失調症主要擁有以下症狀特性:
以上都是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並辨認的,尤其邏輯思維的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現出來的邏輯能力通常不太好,組織語言能力也會變得破碎,因此比較容易被社會大眾辨識。
然而,除了比較可以從表面辨認的症狀之外,還有較為難以處理的負性症狀。
除此之外,還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不佳、組織和行動能力變差等。但這些比較像附帶的負面效果,也是思維混亂的表現,主因還是神經系統異常。
思覺失調症基本上就是以往歷史上認為的典型「不正常的人」、「瘋子」,主要的表現還是出在「違常的思維」、「違常的行動」等,基本上整體行為模式和當代文明的常識有差距。
判斷思覺失調症最基本的是「幻覺」的有無,同時,妄想也是一個指標性的表徵。統計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高機率都有幻聽的問題,然而這種幻聽並不一定是真的從外部聽到聲音,而是一種「內源性」的聲音。
這種幻聽,有時候也會出現在躁鬱症的狂躁或重度憂鬱狀態下,內源性的幻聽是可以在腦袋中聽到「有聲音和你對話」似的,和一般人在腦中思考的感覺很像,但你無法控制聲音的出現,而每種聲音可能會有獨特的性格和特徵,不一定只有一種聲音。
這種感覺很惱人,因為你沒辦法用意志力將內源性的聲音抽離思維當中。
有時甚至有多個不同的聲音一起在腦袋中互相對話,這聽起來很像多重人格疾患,然而思覺失調症只有一個主人格,其他都只是幻覺。
而臨床上,多重人格被鑑別的案例,基本上比思覺失調症少非常多。
研究統計,幻聽多是以「批判」、「負面評價」、「命令」的方式出現,正向的幻聽(鼓勵患者的聲音)反而很少出現。而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讓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攻擊性和敵意,畢竟一個人整天被腦袋中的聲音責罵,心情不可能會好到哪去。
有趣的是,統計上來說,有顯著攻擊慾望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其實不算多數,因為負性症狀會讓思覺失調症患者出現「畏縮」的特性。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其實都有躲避外界刺激的傾向,在一般情況下,多會對外界表現出內向、退縮的跡象。
表現出暴力傾向並非是思覺失調症的主要病徵,患者表現出暴力傾向,通常都與受到刺激和壓力有關。
暴力犯罪的思覺失調症多是在急性發病的狀態,因為壓力和幻覺,以為自己會被暴力傷害、進而使用暴力自保,因此造成暴力案件才被新聞報出來,顯得好像暴力傾向的患者占比很多。真要論暴力傾向,躁症患者有暴力傾向的比例高於思覺失調症。
某些情況下,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類似的症狀表現,短時間觀察未必可以區分兩者。但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幾個最大的差別,包含:
1.大多數躁鬱症,只要週期到了,會自動轉換狀態,從而有「週期區別」。
而思覺失調症則沒有「週期性」,也就是說,思覺失調症基本上會一直維持各種正負性症狀,而持續慢性化。會需要長時間在療養院受照護的,多是此類。
2.躁鬱症的「現實感」比思覺失調症好。
思覺失調症會有一種「失真實感」的症狀,患者發作的時候,會處在一種「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還是在現實」的狀態。
而躁鬱症比較不容易有失真實感,除非在狂躁狀態。適當的輕躁症還會強化現實感,強化邏輯判斷的處理速度,適當的輕躁症是能提升大腦運算功能的。
目前已經知道,主要的重大精神疾病(躁鬱症、思覺失調症、重度憂鬱症)等,都有強烈的遺傳性。在家族中,只要三個世代內有直系親屬患有重大精神疾病,子代也得病的機率會比正常人大幅上升。
早期(美國,1980年代、已經算很久以前的研究)的研究統計,曾紀錄到思覺失調症的直系親屬遺傳率,根據三個世代內的親屬是否有重大精神疾病為基礎調查。
結果表示,若雙親的直系血親中,有人罹患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其後代約有40%~70%的機率也有重大精神疾病(但未必一樣,也就是說,父母有思覺失調症者,後代也可能出現躁鬱症、憂鬱症或其他類型的精神障礙,而不是只有思覺失調症),可以說是有強烈遺傳傾向的精神疾病。
在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在當今醫學的學理研究下,已經了解到其主要與腦內多巴胺系統的變異有關,故用藥上傾向於使用抗精神病劑(Antipsychotic),用以控制興奮、躁動、幻覺及妄想等正性症狀。
但有研究指出,早期抗精神病劑對於負性症狀的改善不太有效,進而有所改良。
由於第一代的抗精神病劑副作用太多,現在多被淘汰。後來演變出「非典型抗精神病劑」(Atypical Antipsychotics)的第二、第三世代藥物,對於副作用有顯著的改善,但對抗正性症狀的效果未必比第一世代好。
特別是針對神經元的「多巴胺二型受體(D2)」的拮抗能力,非典型抗精神病劑的針對性比較高,D2作用異常被認為是幻覺的主要來源,控制D2能夠有效改善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但對負性症狀的改善有限。
其中D2拮抗也可以有效壓制躁症的暴力衝動和狂怒,所以可以治療躁鬱症的躁狂狀態,但對憂鬱狀態的治療就未必有效。
近年來,這些新藥物有些也被認可用來治療其他的精神疾病,如當作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因為躁鬱症部分生物機制和思覺失調症類似)、治療憂鬱症(調整血清素系統)等,功用甚多,詳細的常用藥物科普部分會留在後面的藥物篇再行討論。
現代的基因研究認為,某種程度上,思覺失調症是一種遺傳下來的基因特性。通常思覺失調症一旦發作便會終身患病,病程會慢性化,而躁鬱症也具有這種特性,故這兩種多巴胺系統變異的病,被現代精神醫學列為重大精神疾病研究。
然而暫時不知道這種基因變異的系統性。曾有醫學研究蒐集了美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DNA,加以分析之後比對出,約有18種特定的染色體變異在樣本統計中多次重複出現。
表示這可能是一種廣泛的基因變異造成的神經系統錯誤,而不是簡單幾種基因突變就可以導致的遺傳問題,只能說思覺失調症的基因問題還有待釐清。
總而言之,當今醫學無法一勞永逸的解決思覺失調症,但有賴於抗精神病劑的研究,暫時能夠有效壓制症狀。只不過,思覺失調症患者普遍沒有病識感,要維持服藥相當困難。故藥廠研發了長效型針劑,一劑可以維持1~3個月。
對於服藥依從性差的患者,打針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畢竟思覺失調症本身的症狀,會讓病人的病識感減弱、甚至沒有。
至於心理諮商,幫助非常有限,畢竟患者都處於分不清現實、語言沒有邏輯的狀況了,光是要正常對話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遑論諮商。
一直以來,思覺失調症主要診斷都以「幻覺」、「妄想」為主要判斷依據。
思覺失調症會有各種妄想症狀,例如:認為自己的身分特殊,必須拯救世界,或覺得有人要追殺自己,或認為電視上出現的人、正在透過電視節目暗示自己什麼。
也有聽說有患者覺得自己是磨菇(?)然後一直蹲在角落不動。
而醫護人員問患者為什麼不動,患者居然還可以回答:「蘑菇怎麼會動,你神經病嗎?」頓時說出這種邏輯忽然很正常的話、讓人哭笑不得。
總之,思覺失調症有各種奇奇怪怪、不合常理的妄想症存在,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妄想會比幻覺來的更常見,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由於妄想有時候還有一點合理性,所以很難第一時間判斷是不是妄想。
通常,很難以邏輯理論讓患者改變想法,而這群患者因為神經系統的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病識感,使的自我照護變得很困難。
美國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就在講述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故事(儘管為了戲劇性有點過度渲染),主角是數學界的奇才「約翰·納許」,對現代數學有很大的貢獻,提出著名的「納許均衡」。其曾在中年之後罹患思覺失調症,是上一個世紀的傳奇人物。
然而約翰·納許本人曾受訪表示過,電影描述的精神病情境與他實際經歷的頗有差異。
而妄想症也會出現在重度憂鬱症(被害妄想、自責妄想類)和躁鬱症患者身上,但通常症狀較輕微,較不會像思覺失調症那樣明顯的缺乏邏輯性。
而以前很舊版的DSM明列「宗教妄想」為妄想症的一環,根據當時的判定原則,絕大多數涉及信仰的行為都是妄想症,等於是學術界對宗教界發起了一場挑戰,想當然爾引發了宗教界的爭議與反彈。
順帶一提,在美國也有一些「宗教機構」、「公益組織」在推行「反精神醫學運動」,包括有名的「山達基」(有很多爭議、在部分國家被列為邪教)和「反精神醫學運動組織」。
這些組織至今仍在推廣精神疾病不存在的概念。某些理論是來自神學,其認為:「神愛世人,故不可能創造有精神疾病的人類,所以人類不可能有精神疾病。」等信仰層面的論述。
在某種程度上,宗教狂熱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妄想,但如果這種妄想,是來自於傳統社會的基本概念時,就要考慮是否要將其當作妄想看待。
舉個例子,一位醫生來到非洲傳統部落裡面行醫,當醫生做出診斷、並開藥治療病人之後,病人雖然有服藥、狀況也有好轉,但多數原住民仍會以為,這是部落的巫醫祈禱而導致,是祖靈治好了大家,和藥物無關。
這時,部落原住民是因為經驗上不了解現代醫學,故遵照以往的慣例去認定,認為超自然的力量治好了他。
其實對這些根本沒有現代教育背景的人來說,要他們突然接受現代藥物醫學的存在,反而更不合常理。此時,相信超自然力量和傳統宗教的想法,反而才是當地「正常」的人會有的思維。
因此,對於妄想、妄念的判斷,也會涉及文化、傳統思想、宗教觀、個人經驗等。實務上,醫師通常無法快速的理解個案的個人背景,因此很難用一些文化認知上的差異當作妄想論斷。
現在的妄想症判定上,也會對宗教信仰有比較寬鬆的認定,具體而言要到多狂熱才算是宗教妄想,還真有點難以界定。
筆者的醫生曾和我認真討論過這件事情,他認為:「如果連你們做宗教的,都覺得這個人有問題,那他應該真的是有精神疾病。」
有趣的是,根據美國一篇思覺失調症的統計報告,2008年以前,被精神科醫生認定為妄想症的病人,多是和宗教妄想有關。當時的宗教妄想常常是自稱耶穌基督再世、要來再度拯救世人、或是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彌賽亞等等,幾乎都與基督系信仰有關。
這些宗教妄想之多,還被美國精神科醫生提出一個叫「彌賽亞綜合症」的症狀,用以描述這種救世主妄想。
而某些美系精神科醫生,也主張「歷史上的耶穌本人」就是「彌賽亞綜合症」的患者,還有一系列的歷史專題,在討論耶穌的精神狀況是否正常。甚至大膽的提出耶穌基督患有精神疾病的論點。想當然,這些討論大多被基督系教派大力抨擊。
但如今,美國近二十年來、有一種特殊的妄想症,個案數量逐漸追上宗教妄想,成為大宗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或是妄想症的理由。
這種新興的妄想症,多來自於個案表示:
「我家後院有外星人!」
「我被外星人抓走了!」
「外星人把我的牛抓上飛碟!」
「有外星生物侵入了我的腦袋裡!」
等等,是一套很現代化的「外星人妄想症」。
而且在美國特別盛行,歐洲反而不常見。似乎跟美國自2000年之後,開始流行UFO同好研究會的風潮有關。
可見,妄想的認定,也會與時俱進。但難說哪一天真的證明有外星人之後,這些人恐怕就會被當成正常人了。
醫學上有一個症狀,和思覺失調症的主症狀很接近,就是急性譫妄。原則上,譫妄並不是嚴格定義上的精神疾病,在某些診斷中,若判定是精神疾病,那就不會是譫妄。
也就是說,譫妄是一種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急性思覺失調症」(這個講法不精確,但為了容易理解,這樣解釋最簡單)。
譫妄通常是一種急性的腦神經病變,導致一個正常人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許多和精神病有關的症狀,進而讓人誤以為是精神疾病,但實際上是神經系統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神經系統會莫名其妙出現精神病症狀,與許多因素有關,包含了腦傷、神經系統傳導異常、腦血管問題、藥物交互影響、腦炎、缺乏電解質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基本上譫妄是一種「神經性的突然病變」,涉及的是確切生理問題,為了判斷到底是什麼問題,會進行多種檢測和腦部攝影,來釐清出問題的部位在哪。
有時候,譫妄很快就會自己好起來,可以理解為只是一時的神經系統錯亂,跟藥物、酒精和最近吃了什麼導致過敏的物質都有可能,要查清楚需要很多物理檢測步驟,往往並不容易處理。
但多數精神病症狀,則可以短期用抗精神病劑治療,和思覺失調症的處理方式一樣。
原則上,譫妄比較容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但有些研究說45歲以上都是危險範圍,不是60歲以上),其源自於腦部的自然或著病理性退化。
一般來說,60歲以下,若有突發精神症狀,會以精神科的治療為主(特別是18~30歲年輕人的發病、多半都是精神科的處理範圍)。
而65歲以上老年人的精神症狀,則通常由神經內科處理,因為通常都和神經退化或著失智症有關。包含了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都是神經內科主要處理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