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精神醫學:精神醫學最重要的知識-「病識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病識感


在精神醫學的範疇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科普病識感的概念還要來的更重要。因為這決定一個人能不能鼓起勇氣、走進診間,真正展開療程。


病識感可說是精神醫學的治療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患者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在簡單的分類下,病識感的認知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包含:


  1. 患者認知到自己生病。
  2. 患者知道這些疾病與精神問題有關,且將問題歸因於精神疾病。
  3. 患者對此精神疾病有基礎的認識,並願意接受治療。


理論很簡單,但做起來非常困難。


病識感的有無,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關鍵因素。若患者並不具備任何的病識感,那麼醫療行為基本上就不大可能會發生。


然而,即便病識感如此的重要,但就現階段的精神醫學來說,讓患者擁有、並且保持病識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對於那些本身就屬「認知能力受損型」的精神疾病,要產生病識感還真是一件困難無比的事情。


尤其是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這兩種疾病本身會因為幻覺和妄想,進而破壞患者的病識感。故這兩類病患通常病識感不好,進而造成自我照護困難。


關於病識感的產生,本身牽涉到許多的內部與外部因素,如果單就病識感的等級做簡單的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 完全的病識感:個案知道自己生病,也願意配合就醫。
  2. 具部分病識感:個案知道自己生病,但不覺得需要就醫。
  3. 少量的病識感:個案知道自己有點不太對勁,但歸咎於太累或其他因素,不認為是生病,當然也覺得不用就醫。
  4. 嚴重缺乏病識感:個案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遑論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對於病識感的論定,除了醫師對個案的行為進行判斷之外,基本上也與個案本身對醫療知識的理解、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以及個人價值觀有著複雜難解的關係。


然而,不論患者是不是具有精神疾病,基本上人類對於自己的心智狀況健康與否,實際上很難透過「內省思考」進而覺察。自己的行為有問題,通常得仰賴外人對自身的意見回饋,進而得知。


由於精神疾病的演化,往往是長時間且緩慢的進程,這個問題有點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當事人可能很難在漸進式的病程中自覺自身的精神狀況出了問題。除非到了非常嚴重且激烈變化的地步,不然很少會被自己或著旁人發現。


也就是說,光是產生病識感這件事,本身就很困難。因為現代整體社會缺乏「社會整體的病識感」。


實際上,許多個案到了嚴重病發的程度時,還會因為種種因素,而被旁人引據一些曖昧不明的理由,當作是一種「正常現象」來強加解釋。而既然連旁人這樣的觀測者角度,都不一定能夠察覺到患者的精神異常,更遑論患者對疾病是否能夠自我覺察。


尤其在精神衛生教育不廣泛的現在,許多可能有潛在精神問題的人,往往都只會被周圍認為只是單純的「怪人」、「個性就是這樣」、「他這樣怪怪的才正常」等理由,含糊籠統的解釋過去。


然而不可否認的,精神醫學對於鑑別一個人到底是有「精神疾病」還是「正常人」之間,仍有著很大的灰色地帶。


也就是說,即便有早發性的精神障礙,也未必能夠被診斷出來。畢竟當代的精神醫學還是以臨床問診為主,而臨床問診則受到「醫師主觀認定」以及「個案主觀陳述」的影響,而缺乏科學數據去明確的論斷究竟是哪種疾病。


簡單來說,現代醫學仰賴許多實際的藥理數據,進而推斷病況,但精神科的問題在於不能用數據證明疾病。例如抽血可以驗出很多東西,包含肝功能指數、腎絲球過濾率、藥物濃度等,但目前沒有任何抽血的報告可以明確告訴你:「你有憂鬱症」。


畢竟精神醫學一籮筐的疾病,基本上無法透過像抽血、驗尿等方式,確切的以數據資料來認定個體是否具有諸如高血壓、尿蛋白過高、血糖過高等等問題。

而躁鬱症和其他被視為重大精神疾病所仰賴的藥物治療,也是仰賴目前並未完全明瞭的「神經傳遞物質理論」來進行,而欠缺客觀科學數據化的檢驗數值,來加以證明個案是否具有哪種類型的精神疾病。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未能完全明瞭的理論怎麼能拿來做治療依據呢?但實際上,現代醫學就是建立在經驗法則之上、透過不斷的試誤、除錯所累積出來的。而不只是西方醫學如此,東方醫學一直以來也是如此,我們常使用的漢方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技術,也是經驗累積的結果。


而精神醫學的臨床診斷上,比其他醫學專科更仰賴「個人化的實證」,也就是重視實際投藥來測試反應的這種「試藥」行為。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同樣的藥物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反應,要知道有沒有用處、效果好不好,唯有實際試驗


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是不是具有一套完整且有足夠驗證性的理論,對於臨床治療實際上並不是這麼重要。反而是如果這個方法用了有效,且當下似乎沒有更好的方案,那麼理性的人們便會認為,這樣的方法「在現實層面的考量下」姑且還算是可行的。


實際上,綜觀精神文明史,現代的治療藝術,和古希臘的醫術哲學也是相去不遠。


病識感從何而來


病識感的產生相當的複雜,除了自身對於醫學的理解可能能夠增進病識感以外,生命中許多突發的事件,都有可能忽然令人產生病識感(靈光一閃忽然覺得自己是不是有病,神奇吧)。而這件事情與個人的思考模式與邏輯能力也有一定的關係。


根據臨床經驗,一般認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因為腦神經元受損、或著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容易產生幻覺、妄想的精神疾病患者,由於思維能力的受損,故很難產生足夠的病識感。


在這裡,我們先排除生物機制缺陷的問題,先從個人的人格養成進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病識感其實是一個「整體文明」的問題。


基本上,我們會認為,舉凡社會氛圍、宗教理念、家庭教養的風格與父母的行為,皆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的性格發展與價值觀的建立。而這些養成的價值觀和人格特質,本身也會對病識感的建立產生影響。


就以普世認為是具有「優秀特質」的外向型人來說,這樣的人容易融入群體、精力旺盛、總是有許多的點子與計畫在腦海中,並鼓舞著旁人、或受到旁人的鼓勵。


不可否認的,我們普遍的會認為具有如此特質的人容易成功,然而這樣的人,在精神醫學看來,很有可能是具有類似「輕躁狂」的特質。

然而由於社會上並不認為這樣有任何問題、個案本身也有可能認為這樣的狀況非常的好、而不願意治療,那麼我們便很難說這樣的狀況,到底該不該算是「病識感不佳」,更遑論就醫。


某些程度上,那些有穩定輕躁狂傾向的人,醫學界有時也不認為這樣的個案需要就醫,除非明顯的發展成躁鬱症。運氣好的話,他可以一生都在輕躁中,充滿能量的度過。


而反過來說,如果個案是屬於比較抑鬱氣質、本身就屬往內向思考發展且不擅於表達的人,我們可以預期,擁有如此特質的人,會在社會氛圍所認定的價值上,被當作是「不那麼好」的人格特質,而被壓抑與批判。有時甚至會因為自身的內向特質,於在學期間面臨霸凌的問題。


而這樣來自「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不恰當歧視,可能會使得個人承受更大的壓力、令人產生自我否定、厭世等負向特質,最終演變成憂鬱症。


而由於憂鬱氣質直接讓當事人感受痛苦,故某種程度上,憂鬱症患者會比較主動的尋求幫助(或是散發出含蓄的求救訊號),而促使這類的人產生比較足夠的病識感。


而諷刺的是,產生病識感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就來自社會對內向氣質的負向偏見,而令個體認為這樣的自己是不好的。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曾有統計,憂鬱症患者以女性居多(2006年研究),但他們推測,這是因為男性不願意就醫尋求幫助的關係,因為有憂鬱傾向的男性不符合美國人對傳統社會陽剛特質的期待。


故這些個案就算很痛苦,也會死要面子不去尋求幫助。而在擁槍率高的美國,這些男性通常都不會有太好的結局。


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病識感與否,實際上不光只是個案內部邏輯思考的問題,而是進一步的、被外在環境的氛圍所影響。


而大眾對於精神醫學的錯誤認知,如認定罹患精神疾病很可恥、只有神經病才去看精神科等等不正確的想法,本身便讓精神疾病患者更痛苦、更認為求援是一種可恥之事。而這無疑是加重社會對精神醫學的誤解,令整體的醫療環境更加退步而已。


無知與偏見才是康復路上最大的敵人。對患者而言,社會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與誤解,其實才是對精神疾病患者造成最大傷害的根源。


就現在社會的精神衛生常識看來,我們需要的是「社會整體的病識感」,也就是社會全體得對精神疾病有所認識、並了解到這些疾病是需要就醫、並勇於對外尋求資源解決,甚至把它看作其他常見疾病一樣,認知到精神疾病大多是常見且可以用藥改善的病。


不過,實質上要做到這點相當困難,除了必須推行精神疾病的去汙名化運動之外,還得讓大眾接近並了解那些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疾病,而就當下的社會風氣而言,精神衛生觀念的普及,確實仍有相當長遠的路途要走。




avatar-img
0會員
24內容數
寫一些有的沒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eit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由於文明的進步,各種現代文明病因而誕生,被歸類為精神問題的,早已不是只有重度精神疾患。而現代精神醫學要對付的,往往都是新的文明病和社會劇烈變遷帶來的各種精神困擾。 本篇將簡單介紹現代精神醫學可以提供的幫助,除了那些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外,其實各種輕度身心症狀,都是精神科的專業。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本章節會簡述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和發展現況,能大致上讓一般人理解現代精神醫學的根據和理論是什麼。並認識DSM這本現代精神醫學的權威書是什麼東西。
綜觀千古,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之後,精神醫學一路顛簸的,終於走到了今天。 然而,對於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千古未解的謎團。 回顧過往的一切,我們只能夠知道,精神疾病是深植於人類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且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離開人類社會。 或許,精神疾病,就是人類文明進步時,非得擁抱的原罪。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種麻藥和興奮劑大量應用,以應對大量的傷者與精神不濟的士兵。這些藥物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讓全世界失去理智,世界陷入了集體瘋狂。 即便藥物在兩次大戰期間有諸多革新,精神醫學界卻從未等到可以對應重大精神疾病的藥物到來。就在醫界心灰意冷之際,那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即將出現。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由於文明的進步,各種現代文明病因而誕生,被歸類為精神問題的,早已不是只有重度精神疾患。而現代精神醫學要對付的,往往都是新的文明病和社會劇烈變遷帶來的各種精神困擾。 本篇將簡單介紹現代精神醫學可以提供的幫助,除了那些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外,其實各種輕度身心症狀,都是精神科的專業。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本章節會簡述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和發展現況,能大致上讓一般人理解現代精神醫學的根據和理論是什麼。並認識DSM這本現代精神醫學的權威書是什麼東西。
綜觀千古,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之後,精神醫學一路顛簸的,終於走到了今天。 然而,對於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千古未解的謎團。 回顧過往的一切,我們只能夠知道,精神疾病是深植於人類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且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離開人類社會。 或許,精神疾病,就是人類文明進步時,非得擁抱的原罪。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種麻藥和興奮劑大量應用,以應對大量的傷者與精神不濟的士兵。這些藥物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讓全世界失去理智,世界陷入了集體瘋狂。 即便藥物在兩次大戰期間有諸多革新,精神醫學界卻從未等到可以對應重大精神疾病的藥物到來。就在醫界心灰意冷之際,那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即將出現。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情緒與健康的互相影響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將焦點集中在身體運動、合理飲食和定期體檢上,卻容易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面向—— 心理健康。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內感與基本感受的概念,並提供情緒建構的技巧,讓讀者可以更豐富地詮釋自己的情緒經驗。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本文探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具體例子展示了心理狀態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並分享了香港心聆舉辦的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支援服務。文中呼籲人們重視心理健康,並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1.專門研究精神疾病(指思覺失調症) 2.變得不愛乾淨、不愛社交、不愛活動 3.有時穿著不合季節的服裝 4.感覺自己被監控、感覺別人都在討論自己 5.治療方法為:多玩樂或吃藥或打針(多玩樂的這個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幻想自己是偉人 7.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8.喜歡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情緒與健康的互相影響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將焦點集中在身體運動、合理飲食和定期體檢上,卻容易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面向—— 心理健康。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內感與基本感受的概念,並提供情緒建構的技巧,讓讀者可以更豐富地詮釋自己的情緒經驗。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本文探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具體例子展示了心理狀態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並分享了香港心聆舉辦的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支援服務。文中呼籲人們重視心理健康,並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1.專門研究精神疾病(指思覺失調症) 2.變得不愛乾淨、不愛社交、不愛活動 3.有時穿著不合季節的服裝 4.感覺自己被監控、感覺別人都在討論自己 5.治療方法為:多玩樂或吃藥或打針(多玩樂的這個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幻想自己是偉人 7.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8.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