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精神醫學:精神醫學最重要的知識-「病識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病識感


在精神醫學的範疇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科普病識感的概念還要來的更重要。因為這決定一個人能不能鼓起勇氣、走進診間,真正展開療程。


病識感可說是精神醫學的治療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患者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在簡單的分類下,病識感的認知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包含:


  1. 患者認知到自己生病。
  2. 患者知道這些疾病與精神問題有關,且將問題歸因於精神疾病。
  3. 患者對此精神疾病有基礎的認識,並願意接受治療。


理論很簡單,但做起來非常困難。


病識感的有無,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關鍵因素。若患者並不具備任何的病識感,那麼醫療行為基本上就不大可能會發生。


然而,即便病識感如此的重要,但就現階段的精神醫學來說,讓患者擁有、並且保持病識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對於那些本身就屬「認知能力受損型」的精神疾病,要產生病識感還真是一件困難無比的事情。


尤其是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這兩種疾病本身會因為幻覺和妄想,進而破壞患者的病識感。故這兩類病患通常病識感不好,進而造成自我照護困難。


關於病識感的產生,本身牽涉到許多的內部與外部因素,如果單就病識感的等級做簡單的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 完全的病識感:個案知道自己生病,也願意配合就醫。
  2. 具部分病識感:個案知道自己生病,但不覺得需要就醫。
  3. 少量的病識感:個案知道自己有點不太對勁,但歸咎於太累或其他因素,不認為是生病,當然也覺得不用就醫。
  4. 嚴重缺乏病識感:個案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遑論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對於病識感的論定,除了醫師對個案的行為進行判斷之外,基本上也與個案本身對醫療知識的理解、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以及個人價值觀有著複雜難解的關係。


然而,不論患者是不是具有精神疾病,基本上人類對於自己的心智狀況健康與否,實際上很難透過「內省思考」進而覺察。自己的行為有問題,通常得仰賴外人對自身的意見回饋,進而得知。


由於精神疾病的演化,往往是長時間且緩慢的進程,這個問題有點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當事人可能很難在漸進式的病程中自覺自身的精神狀況出了問題。除非到了非常嚴重且激烈變化的地步,不然很少會被自己或著旁人發現。


也就是說,光是產生病識感這件事,本身就很困難。因為現代整體社會缺乏「社會整體的病識感」。


實際上,許多個案到了嚴重病發的程度時,還會因為種種因素,而被旁人引據一些曖昧不明的理由,當作是一種「正常現象」來強加解釋。而既然連旁人這樣的觀測者角度,都不一定能夠察覺到患者的精神異常,更遑論患者對疾病是否能夠自我覺察。


尤其在精神衛生教育不廣泛的現在,許多可能有潛在精神問題的人,往往都只會被周圍認為只是單純的「怪人」、「個性就是這樣」、「他這樣怪怪的才正常」等理由,含糊籠統的解釋過去。


然而不可否認的,精神醫學對於鑑別一個人到底是有「精神疾病」還是「正常人」之間,仍有著很大的灰色地帶。


也就是說,即便有早發性的精神障礙,也未必能夠被診斷出來。畢竟當代的精神醫學還是以臨床問診為主,而臨床問診則受到「醫師主觀認定」以及「個案主觀陳述」的影響,而缺乏科學數據去明確的論斷究竟是哪種疾病。


簡單來說,現代醫學仰賴許多實際的藥理數據,進而推斷病況,但精神科的問題在於不能用數據證明疾病。例如抽血可以驗出很多東西,包含肝功能指數、腎絲球過濾率、藥物濃度等,但目前沒有任何抽血的報告可以明確告訴你:「你有憂鬱症」。


畢竟精神醫學一籮筐的疾病,基本上無法透過像抽血、驗尿等方式,確切的以數據資料來認定個體是否具有諸如高血壓、尿蛋白過高、血糖過高等等問題。

而躁鬱症和其他被視為重大精神疾病所仰賴的藥物治療,也是仰賴目前並未完全明瞭的「神經傳遞物質理論」來進行,而欠缺客觀科學數據化的檢驗數值,來加以證明個案是否具有哪種類型的精神疾病。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未能完全明瞭的理論怎麼能拿來做治療依據呢?但實際上,現代醫學就是建立在經驗法則之上、透過不斷的試誤、除錯所累積出來的。而不只是西方醫學如此,東方醫學一直以來也是如此,我們常使用的漢方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技術,也是經驗累積的結果。


而精神醫學的臨床診斷上,比其他醫學專科更仰賴「個人化的實證」,也就是重視實際投藥來測試反應的這種「試藥」行為。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同樣的藥物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反應,要知道有沒有用處、效果好不好,唯有實際試驗


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是不是具有一套完整且有足夠驗證性的理論,對於臨床治療實際上並不是這麼重要。反而是如果這個方法用了有效,且當下似乎沒有更好的方案,那麼理性的人們便會認為,這樣的方法「在現實層面的考量下」姑且還算是可行的。


實際上,綜觀精神文明史,現代的治療藝術,和古希臘的醫術哲學也是相去不遠。


病識感從何而來


病識感的產生相當的複雜,除了自身對於醫學的理解可能能夠增進病識感以外,生命中許多突發的事件,都有可能忽然令人產生病識感(靈光一閃忽然覺得自己是不是有病,神奇吧)。而這件事情與個人的思考模式與邏輯能力也有一定的關係。


根據臨床經驗,一般認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因為腦神經元受損、或著多巴胺分泌過多而容易產生幻覺、妄想的精神疾病患者,由於思維能力的受損,故很難產生足夠的病識感。


在這裡,我們先排除生物機制缺陷的問題,先從個人的人格養成進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病識感其實是一個「整體文明」的問題。


基本上,我們會認為,舉凡社會氛圍、宗教理念、家庭教養的風格與父母的行為,皆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的性格發展與價值觀的建立。而這些養成的價值觀和人格特質,本身也會對病識感的建立產生影響。


就以普世認為是具有「優秀特質」的外向型人來說,這樣的人容易融入群體、精力旺盛、總是有許多的點子與計畫在腦海中,並鼓舞著旁人、或受到旁人的鼓勵。


不可否認的,我們普遍的會認為具有如此特質的人容易成功,然而這樣的人,在精神醫學看來,很有可能是具有類似「輕躁狂」的特質。

然而由於社會上並不認為這樣有任何問題、個案本身也有可能認為這樣的狀況非常的好、而不願意治療,那麼我們便很難說這樣的狀況,到底該不該算是「病識感不佳」,更遑論就醫。


某些程度上,那些有穩定輕躁狂傾向的人,醫學界有時也不認為這樣的個案需要就醫,除非明顯的發展成躁鬱症。運氣好的話,他可以一生都在輕躁中,充滿能量的度過。


而反過來說,如果個案是屬於比較抑鬱氣質、本身就屬往內向思考發展且不擅於表達的人,我們可以預期,擁有如此特質的人,會在社會氛圍所認定的價值上,被當作是「不那麼好」的人格特質,而被壓抑與批判。有時甚至會因為自身的內向特質,於在學期間面臨霸凌的問題。


而這樣來自「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不恰當歧視,可能會使得個人承受更大的壓力、令人產生自我否定、厭世等負向特質,最終演變成憂鬱症。


而由於憂鬱氣質直接讓當事人感受痛苦,故某種程度上,憂鬱症患者會比較主動的尋求幫助(或是散發出含蓄的求救訊號),而促使這類的人產生比較足夠的病識感。


而諷刺的是,產生病識感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就來自社會對內向氣質的負向偏見,而令個體認為這樣的自己是不好的。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曾有統計,憂鬱症患者以女性居多(2006年研究),但他們推測,這是因為男性不願意就醫尋求幫助的關係,因為有憂鬱傾向的男性不符合美國人對傳統社會陽剛特質的期待。


故這些個案就算很痛苦,也會死要面子不去尋求幫助。而在擁槍率高的美國,這些男性通常都不會有太好的結局。


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病識感與否,實際上不光只是個案內部邏輯思考的問題,而是進一步的、被外在環境的氛圍所影響。


而大眾對於精神醫學的錯誤認知,如認定罹患精神疾病很可恥、只有神經病才去看精神科等等不正確的想法,本身便讓精神疾病患者更痛苦、更認為求援是一種可恥之事。而這無疑是加重社會對精神醫學的誤解,令整體的醫療環境更加退步而已。


無知與偏見才是康復路上最大的敵人。對患者而言,社會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與誤解,其實才是對精神疾病患者造成最大傷害的根源。


就現在社會的精神衛生常識看來,我們需要的是「社會整體的病識感」,也就是社會全體得對精神疾病有所認識、並了解到這些疾病是需要就醫、並勇於對外尋求資源解決,甚至把它看作其他常見疾病一樣,認知到精神疾病大多是常見且可以用藥改善的病。


不過,實質上要做到這點相當困難,除了必須推行精神疾病的去汙名化運動之外,還得讓大眾接近並了解那些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疾病,而就當下的社會風氣而言,精神衛生觀念的普及,確實仍有相當長遠的路途要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itou的沙龍
1會員
55內容數
正在寫與精神醫學有關的東西,完成之後再看看要做什麼。
Meit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主要收錄除了SSRIs以外的抗憂鬱劑,基本上就是非主流SSRI類的藥物紀錄集。 其實抗憂鬱劑的選擇挺多的,效果不好就換一種,慢慢試總會有比較適合的,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這部分只能靠耐心慢慢測試。有些沒有詳細寫到的,就是筆者也沒吃過。順便在此篇文末科普大麻,大麻以前曾是廣泛拿來當抗憂鬱藥用的東西。
2025/04/21
主要收錄除了SSRIs以外的抗憂鬱劑,基本上就是非主流SSRI類的藥物紀錄集。 其實抗憂鬱劑的選擇挺多的,效果不好就換一種,慢慢試總會有比較適合的,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這部分只能靠耐心慢慢測試。有些沒有詳細寫到的,就是筆者也沒吃過。順便在此篇文末科普大麻,大麻以前曾是廣泛拿來當抗憂鬱藥用的東西。
2025/04/21
作為目前主流抗憂鬱劑的SSRI,大多是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用以取代前一代副作用太多的傳統抗憂鬱劑。本文介紹主流使用的SSRIs,以及治療理論與特性,若對這些藥物的理論和效果有疑慮,可以參考本文的內容。
2025/04/21
作為目前主流抗憂鬱劑的SSRI,大多是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用以取代前一代副作用太多的傳統抗憂鬱劑。本文介紹主流使用的SSRIs,以及治療理論與特性,若對這些藥物的理論和效果有疑慮,可以參考本文的內容。
2025/04/21
在正式提及藥物使用之前,必須先清楚辨認藥品名稱的方法。首先,一種藥品通常只會列一種「通用名」,而這個通用名往往會在藥品名稱的最後以英文表示。而藥物的商品名稱則因為各藥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子。本篇教大家如何辨認拿到的藥物學名是什麼,基本上能做到分辨學名是什麼,即可有效閱讀後面的篇章。
2025/04/21
在正式提及藥物使用之前,必須先清楚辨認藥品名稱的方法。首先,一種藥品通常只會列一種「通用名」,而這個通用名往往會在藥品名稱的最後以英文表示。而藥物的商品名稱則因為各藥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子。本篇教大家如何辨認拿到的藥物學名是什麼,基本上能做到分辨學名是什麼,即可有效閱讀後面的篇章。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失智症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如何為失智症患者提供有效的照護,成為家庭和專業照護者面臨的重要挑戰。在2024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上,專家常靜榮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的失智症照護方法與策略,旨在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本文將根據她的分享,探討從識別早期失智症症狀到非藥物治療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失智症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如何為失智症患者提供有效的照護,成為家庭和專業照護者面臨的重要挑戰。在2024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上,專家常靜榮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的失智症照護方法與策略,旨在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本文將根據她的分享,探討從識別早期失智症症狀到非藥物治療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並非我們常開玩笑的失去記憶,它是嚴重的認知障礙、腦損傷(不可逆)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會失去認知功能的「記憶」「推理」「思考」 1.記憶衰退、記不住新的 2.因果推理弱,只能眼見為憑 3.無法思考怎麼行為反應 這三者加起來很嚴重,人們幾乎退化到「幼兒」或「動物」程度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並非我們常開玩笑的失去記憶,它是嚴重的認知障礙、腦損傷(不可逆)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會失去認知功能的「記憶」「推理」「思考」 1.記憶衰退、記不住新的 2.因果推理弱,只能眼見為憑 3.無法思考怎麼行為反應 這三者加起來很嚴重,人們幾乎退化到「幼兒」或「動物」程度
Thumbnail
以下提及的內容,是來自患有器質性失憶症狀疾病的親人們的分享及觀察,自身遇上解離性失憶症狀的體悟,加上在治療期間各種衛教及查閱相關資料,總和起來的看法。 非專業人士,內容不一定完全正確,請當成是個人的抒發及筆記就好。
Thumbnail
以下提及的內容,是來自患有器質性失憶症狀疾病的親人們的分享及觀察,自身遇上解離性失憶症狀的體悟,加上在治療期間各種衛教及查閱相關資料,總和起來的看法。 非專業人士,內容不一定完全正確,請當成是個人的抒發及筆記就好。
Thumbnail
失智症對許多人來說 是非常不願意去面對的一個疾病 又或著我們現在會稱他是一種"狀態" 雖然醫療技術持續的發展 但失智目前確實還沒有痊癒的治療方式 也或許是無法痊癒 導致很多家屬甚至是醫療人員 在面對失智患者時難免會以比較消極或悲觀的態度 殊不知如果能透過不同分期階段給予不同專業的介入 是能讓失智患
Thumbnail
失智症對許多人來說 是非常不願意去面對的一個疾病 又或著我們現在會稱他是一種"狀態" 雖然醫療技術持續的發展 但失智目前確實還沒有痊癒的治療方式 也或許是無法痊癒 導致很多家屬甚至是醫療人員 在面對失智患者時難免會以比較消極或悲觀的態度 殊不知如果能透過不同分期階段給予不同專業的介入 是能讓失智患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Thumbnail
什麼是認知功能障礙?有你聽過失智症嗎? 失智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讓我用5分鐘提供一些關於認知障礙的小知識吧
Thumbnail
什麼是認知功能障礙?有你聽過失智症嗎? 失智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讓我用5分鐘提供一些關於認知障礙的小知識吧
Thumbnail
要如何做,才能讓關係具有療癒力量,而不是反而變成壓力?提供幾個方向讓大家參照。 第一個是增進對精神疾病的理解。知識就是力量,正確的認識能讓我們不會過度恐懼害怕。 第二個是心態保持接納、開放、信任。重要的是想辦法維持關係的聯結,而不是推開或遠離。 第三個則是保持平衡而持續的關係,細水長流。
Thumbnail
要如何做,才能讓關係具有療癒力量,而不是反而變成壓力?提供幾個方向讓大家參照。 第一個是增進對精神疾病的理解。知識就是力量,正確的認識能讓我們不會過度恐懼害怕。 第二個是心態保持接納、開放、信任。重要的是想辦法維持關係的聯結,而不是推開或遠離。 第三個則是保持平衡而持續的關係,細水長流。
Thumbnail
「醫生,請你幫我太太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失智症。」老先生拉著老太太進到診間,一邊嚷嚷,「我最近一直覺得她怪怪的,經常亂講話。」 聽完描述、問診完畢後,醫師幫老太太安排檢查,同時也請老先生一起測驗。關渡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柏山醫師表示,「測出來的結果,其實是老先生失智了。」
Thumbnail
「醫生,請你幫我太太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失智症。」老先生拉著老太太進到診間,一邊嚷嚷,「我最近一直覺得她怪怪的,經常亂講話。」 聽完描述、問診完畢後,醫師幫老太太安排檢查,同時也請老先生一起測驗。關渡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柏山醫師表示,「測出來的結果,其實是老先生失智了。」
Thumbnail
失智症不是看醫生吃藥就會好了!長久以來的觀念「有病就要看醫生,並按時服藥,身體就會康復」,但失智症目前無藥物可治癒,吃藥僅是輔助而已,應以「非藥物治療」為主,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可降低精神行為症狀,才有可能有效延緩/抑制退化的速度。本文將與你分享~身為初學的失智照顧者,你一定要知道的八大非藥物治療法!
Thumbnail
失智症不是看醫生吃藥就會好了!長久以來的觀念「有病就要看醫生,並按時服藥,身體就會康復」,但失智症目前無藥物可治癒,吃藥僅是輔助而已,應以「非藥物治療」為主,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可降低精神行為症狀,才有可能有效延緩/抑制退化的速度。本文將與你分享~身為初學的失智照顧者,你一定要知道的八大非藥物治療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