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精神醫學:現代人與文明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現代社會與文明病


大家可能常常覺得精神疾病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印象之中,好像精神疾病就是那些嚴重到生活無法自理的人身上得的病,而這些人應該都要被關在與世隔絕的地方。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面,這群「不正常」的人彷彿存在於整個社會之中的最邊緣,低調的在封閉的地方生活著。他們與常世之間,似乎有一道看不見的牆壁,將我們所活著的現實拆開成兩個面向:一個是精神疾病的世界--只有重症病患才接觸的到的世界面相--;另外一個則是我們所自認為的、「正常」的世俗社會。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其實早在二十世紀的歐洲,這件事情就已經不是現實。


那些傳統被認為有問題、應該被約束在精神病院裡面的人,隨著社福制度的革新、時代的變遷以及醫學的演進,其實已經默默地融入社會大眾之中。


在20世紀以前,在精神醫學普遍沒有手段處理重度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重度憂鬱症等等)的時代。當時的精神科醫生就有一種傾向,想要放棄治療這些當時無解的病,主張走到社會之中、服務那些有輕度精神困擾的資產階級。當時的理由也很簡單粗暴,就是因為這樣比較好賺。


而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興起之後,這樣的心理談話診所變成了精神醫學的主流,第一次讓精神醫學走進大眾的生活之中。


從此以後,其實精神醫學面對的主要群體,就是受各種文明病所苦惱的一般社會人士,反而不是對付那些難解的重症。而其實患有重大精神疾病的個案比例,約略在1%~3%左右,並不是大宗。


到了現代,精神科要處理的對象,大多也是以輕度的憂鬱、焦慮、失眠等為主,其實都是很常見的精神問題,且是一般人都會遇到的。在20世紀後半的精神藥物革命之後,多數的文明病也可以靠藥物處理基本症狀,進而得到緩解。


根據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調查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實際上擁有現代精神疾病的人還真不少,至少其中幾種疾病,像是大家最為熟知的憂鬱症和焦慮症,其實兩者相加所佔的疾病人口比例就將近10%。也就是說,當你走在路上看到的十個人裡面,很有可能就有一個人是被精神問題給困擾著的。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除了那些少數且嚴重的精神疾病依然伴隨著人們以外,各種由於社會文化而產生的精神疾病層出不窮,且隨著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精神問題。


在我們這個年代,輕度的精神官能症,包括被看作是輕度憂鬱症、焦慮症、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疑難雜症的、相較之下「比較沒有這麼嚴重」的精神疾病,曾幾何時,已經是在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文明病。


就統計數據來看,這些不舒服的身心症狀,和其他感冒、發燒、咳嗽等症狀相比,在發生機率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精神疾病其實是很普遍存在的一種疾病,只是因為社會對精神醫學的不了解和成見,社會大眾多數沒有意識到,這些輕微的身心症,也是一種應該要尋求醫療援助的、真正的疾病。


然而很遺憾的是,就算已經認知到精神症狀是一種真正的醫學問題,但當事者由於諸多因素,往往無法自知自己有問題。


精神疾病不像是其他那些會很明確告訴你的病,像是感冒會用發燒、頭痛、流鼻水等症狀告訴你。如腸胃炎會直接讓你上吐下瀉來「明示」自己的存在等等。


相反的,精神疾病往往是慢性且難以自知的,而正因為這樣的特性,許多其實擁有輕度精神困擾的人,至今仍無法自覺、並把這些偶爾為之、若有似無的苦痛當作是正常的身體反應,好像「本來」就應該會這樣似的。


而由於「精神疾病」這幾個字眼不只聽起來相當的刺耳,連用看的也是令人不太舒服、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在某些有待改正的社會觀念之下,精神疾病被不適當的汙名化,特別是在東方世界--這個講究大家都要「正常融入社會」的世界。


也因為如此,更多人諱疾忌醫,深怕自己走進身心診所之後,會被人家貼上一個「神經病」的標籤,也因此更加刻意去迴避精神醫學,世人也因此對精神科產生諸多誤會。


實際上,撇開那些被醫學看作是最嚴重精神疾病的那幾種特定疾病,大部分精神科(或稱身心科,一個取得比較好聽,又不至於讓人想到負面病況的字眼)所碰到的問題,其實非常的日常且生活化。


舉凡各種幾乎可以說是流行文明病的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輕度憂鬱、焦慮傾向等等,全都是精神科的專長。而這些問題,則都是現代社會人難免會碰上的一些生活上的小困擾。就如同家醫科擅長處理的感冒問題那樣,輕微的精神困擾其實也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


如果能早期發現問題,小小的憂鬱就不會演變成重度憂鬱,原本可能會嚴重發作的焦慮症也可以被控制下來,惱人的失眠的問題也會獲得改善,甚至自律神經系統也能在一番整修之後恢復正常,其他的小病小痛也因此迎刃而解。


可惜的是往往要到了這個時候,患者才會明白,原來所謂精神疾病不過就是這樣,其實和去其他科別的診所看病一樣,只要吃了藥就能讓病況改善,實際上和其他疾病並沒有什麼差別。


因此,為了促進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本章節將會介紹一些現代常見的精神問題,協助大眾了解精神醫學的現況,與所謂的精神疾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面對現代諸多文明病,能越加了解疾病的根本,就能夠好好的應對,而掃除那些盲目的畏懼,讓世人正確認識所謂精神疾病的世界究竟是如何樣貌。


畢竟這個專題的重點是科普精神醫學,希望讓大家更了解精神醫學的現況。如果讀者認為自己有相關的困擾,需要專業醫護的幫助,請勇敢的掛精神科。但療程需要有耐心,醫生與個案之間、互相信任的關係也要花時間建立。


根據筆者自己的經驗,現代的精神科醫師其實很彈性化,並不是你一定要完全符合DSM或ICD-10(國際疾病分類規則)的疾病條件才會幫你處理。

各種輕微的精神官能症,其實都是精神科的處理範圍。(甚至診所內也有備感冒糖漿,根本和家醫科沒什麼差別)而精神科的執業醫師通常都有不錯的心理素質,溝通技巧是他們專業訓練的一環,不需要太過擔心。


在正式進入後續的現代精神醫學章節之前,請注意,後續提供的資訊,主要來自於美國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至今已經更新至DSM-5-TR (2022)。裡頭的診斷內容對於外行人來說僅能當作是參考,詳細且深入的問題,請洽診所執業的精神科醫師。


DSM-5和ICD-10是什麼?


雖然上一章的精神文明史已經有提過,但為了防止對歷史沒興趣、直接跳到這個章節的讀者,還是重新介紹一下這本精神醫學的總指南。


所謂DSM-5是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英語: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5)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於2013年的更新。2022年發布了5版的第一個修訂版(DSM-5-TR)。


這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分類學和診斷工具。在美國,DSM是精神疾病診斷的主要準則,堪稱精神醫學界的聖經。DSM出現時,還被稱為是精神醫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基本上,DSM可以當作是各種奇異精神疾病的統計總整理,內含高達上百種不同精神疾病的統計研究。由於新時代的到來會產生新的文明病,故裡面的診斷指南會不斷更新,甚至乎有完全推翻過去主張的事情


例如以前曾將同性戀當作是精神疾病(性別認同障礙)。而隨著時代進步,這種認定也被移除,不再被當作精神疾病。這也表示了精神疾病的認定真的和當代社會的價值觀息息相關,說精神疾病就是文明進化產生的病也不過分。


至於ICD-10,是WHO公布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的第十版,裡面有些精神疾病的判斷標準和DSM不同。


基本上,在現行的全球性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對各種疾病的公用代碼,都是參考自ICD-10的規範。但精神科診斷的標準,就由各地的精神科醫生自己參考DSM或著ICD,然後靈活的「在地化判斷」。


實際上,診斷精神疾病這種事情,自精神分析學出現以來,一直是一種仰賴醫生經驗和直覺的藝術。只能說,在精神醫療的範疇中,還是有很大的彈性,治療的方向如何,就是醫生自己的獨門功夫了。


※執筆時已經確認ICD-10更新至ICD-11,但據筆者所知,醫療院所的疾病代碼多以舊版ICD為主。


avatar-img
0會員
24內容數
寫一些有的沒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eit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本章節會簡述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和發展現況,能大致上讓一般人理解現代精神醫學的根據和理論是什麼。並認識DSM這本現代精神醫學的權威書是什麼東西。
綜觀千古,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之後,精神醫學一路顛簸的,終於走到了今天。 然而,對於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千古未解的謎團。 回顧過往的一切,我們只能夠知道,精神疾病是深植於人類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且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離開人類社會。 或許,精神疾病,就是人類文明進步時,非得擁抱的原罪。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種麻藥和興奮劑大量應用,以應對大量的傷者與精神不濟的士兵。這些藥物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讓全世界失去理智,世界陷入了集體瘋狂。 即便藥物在兩次大戰期間有諸多革新,精神醫學界卻從未等到可以對應重大精神疾病的藥物到來。就在醫界心灰意冷之際,那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即將出現。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有鑑於醫學界對於瘋癲的判定越來越寬鬆,到了19世紀末期,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已經變成了精神醫學界的主流疾病。而對於如何治療重大精神疾病,當時的醫生們反而不是很有興趣。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橫空出世之後,傳統精神醫學受到了挑戰,而後續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大幅影響了精神醫學的發展。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本章節會簡述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和發展現況,能大致上讓一般人理解現代精神醫學的根據和理論是什麼。並認識DSM這本現代精神醫學的權威書是什麼東西。
綜觀千古,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之後,精神醫學一路顛簸的,終於走到了今天。 然而,對於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千古未解的謎團。 回顧過往的一切,我們只能夠知道,精神疾病是深植於人類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且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離開人類社會。 或許,精神疾病,就是人類文明進步時,非得擁抱的原罪。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種麻藥和興奮劑大量應用,以應對大量的傷者與精神不濟的士兵。這些藥物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讓全世界失去理智,世界陷入了集體瘋狂。 即便藥物在兩次大戰期間有諸多革新,精神醫學界卻從未等到可以對應重大精神疾病的藥物到來。就在醫界心灰意冷之際,那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即將出現。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有鑑於醫學界對於瘋癲的判定越來越寬鬆,到了19世紀末期,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已經變成了精神醫學界的主流疾病。而對於如何治療重大精神疾病,當時的醫生們反而不是很有興趣。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橫空出世之後,傳統精神醫學受到了挑戰,而後續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大幅影響了精神醫學的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主要成因為工作和身心的壓力大,無法有效紓解情緒,所以憂鬱症為現代之文明病。   我經歷了大約10多年的憂鬱症,也去看過身心科,憂鬱症容易因為天氣因素影響到心情,當下雨天的時候,很容易會引起憂鬱的情緒,容易使人快樂不起來,影響到身心的健康,當發病時會感到孤單和無助,需要有人理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心理疾病確實是現在的文明病,多了解一點對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我知道自己的個性上還有很大需要磨圓的空間,只能透過閱讀和閱聽來提升自癒力,以及對他人釋出善意的練習。
1.專門研究精神疾病(指思覺失調症) 2.變得不愛乾淨、不愛社交、不愛活動 3.有時穿著不合季節的服裝 4.感覺自己被監控、感覺別人都在討論自己 5.治療方法為:多玩樂或吃藥或打針(多玩樂的這個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幻想自己是偉人 7.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8.喜歡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主要成因為工作和身心的壓力大,無法有效紓解情緒,所以憂鬱症為現代之文明病。   我經歷了大約10多年的憂鬱症,也去看過身心科,憂鬱症容易因為天氣因素影響到心情,當下雨天的時候,很容易會引起憂鬱的情緒,容易使人快樂不起來,影響到身心的健康,當發病時會感到孤單和無助,需要有人理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心理疾病確實是現在的文明病,多了解一點對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我知道自己的個性上還有很大需要磨圓的空間,只能透過閱讀和閱聽來提升自癒力,以及對他人釋出善意的練習。
1.專門研究精神疾病(指思覺失調症) 2.變得不愛乾淨、不愛社交、不愛活動 3.有時穿著不合季節的服裝 4.感覺自己被監控、感覺別人都在討論自己 5.治療方法為:多玩樂或吃藥或打針(多玩樂的這個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幻想自己是偉人 7.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8.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