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s|無法說出口的,都是愛的證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Credit/傳影互動

Photo Credit/傳影互動

美國女孩所呈現的是一種「狀態」。

它呈現出一個家庭中所有的角色該如何面對死亡、改變、與自身的不合時宜。
芳儀看著媽媽的病情、生活環境劇變卻無力改變的迷茫;
莉莉不知道該怎麼和芳儀相處、該如何處理對於自己的失望感,
美國女孩忠實且克制的呈現出了這種「狀態」在一個家庭裡如何影響所有成員。
所以就算觀眾並非人人皆是美國女孩,但那種母女關係中看似親近卻又疏遠的距離、曖昧難明的無力感,卻是能實實在在感知到的。

如果那已經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好

Photo Credit/傳影互動

Photo Credit/傳影互動

「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我媽。」

芳儀對媽媽莉莉有著寫不盡的怨懟,他不滿媽媽用命令式語氣叫他去做所有的事情,好像他根本沒有選擇、甚至沒有發洩情緒的權力,媽媽的擔憂都變成了他的軟弱,他只能將所有情緒都被化成網誌文章、標題上打著「媽,我恨你」。

這讓我想到我的日記,我曾說過一模一樣的話、做過一模一樣的事情,把每一件不滿全都寫下來,用上所知最重最不堪的詞彙,像是要把憤怒刻在字裡面一樣,全部放在上鎖的日記本中、因為這些事情誰也無法說,除了日記本以外無人承接我的情緒。
所以好能明白芳儀對於這洩情緒的無可適從,他無處安放這些情緒、也無從安放自己的存在,我究竟屬於哪裡?

芳儀下意識地將所有不滿都放到了媽媽身上,要是當初沒有去美國的話、是不是自己現在就不會變成一個異類,會不會這樣媽媽就不會生病,現在就不會這麼暴躁的對著我大吼,不會整天說死啊死的,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為什麼每次都要像是在自溺一樣,而莉莉則想,為什麼芳儀就不能再懂事一點,為什麼總是自私地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像是詛咒一般、緊緊纏繞著兩人的關係,他們都以自己的標準要求著對方,但如果那已經是彼此所能做到的最好了呢?其實他們氣的都不是對方,氣的是自己的無力改變。

生活就是毫無章法的來臨

Photo Credit/傳影互動

Photo Credit/傳影互動

片中,先是莉莉的癌症、再是收支的吃緊、SARS、妹妹的肺炎,所有的事情接踵而至,觀眾亦步亦趨的跟隨著角色內在軌跡,游移在不同的眼神中、用相異的視角去理解這個故事,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思婷總是毫不遮掩的戳破芳儀的盲點,提供一個與主角相近年齡位置中不同的觀點。

美國女孩並沒有要解決任何衝突,沒有要縫合好家庭中出現的裂口,誠如開頭所說,只是平凡的呈現了一個家庭的面貌。
我們都知道某些裂口永遠會存在、痛苦與生命息息相關,我們無法只擁抱著快樂的那一份繼續生活下去,而是要能在裂口的斷崖邊生火取暖,好好的去愛人。


BGM:陳綺貞〈盡在不言中〉



 



avatar-img
2會員
7內容數
✿ 影視漫分享|心碎碎碎唸| ( Ꙭ) 晚安,你要不要吃馬鈴薯切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午夜洋芋片 的其他內容
如果我沒有這些記憶,還會是我嗎? 而百合子與泉,兩人對於彼此的記憶完全不同,泉放不下當年、百合子試圖去淡化並弭平當年,於是他們一個記得傷口、一個記得愛,這兩者並無優劣之分,卻使兩人站到了記憶的兩端,活成對方記憶以外的樣子。
星期一、星期二,藥盒滿了又空,這是倒數第幾口呼吸。 星期三、星期四,無止盡的等待,期待可以把那部分毀壞的自己換掉。 星期五、星期六,今天要去見你,天氣很好,我依然掙扎著留在你身邊。 星期日,我怕繼續和你在一起,我會變得害怕死亡。
故事講述14歲失去母親的浩輔,在鄉下保守的氛圍中成長,卻因性別氣質不同而遭到同學輕視霸凌,於是在19歲時離開家鄉,隻身到東京闖蕩。 多年後,當上時尚編輯的他,習慣以光彩亮麗的生活與名牌服飾來武裝自己,對他來說,那就是他用來沈默抵抗童年惡意的盔甲。
如果愛是一種詛咒,可能就是這樣存在著的吧,以一種永遠的缺陷存在身體裡。
記憶如碎片一般散落各處,閃現在生活中無數時刻。 似乎了解卻從未觸及,十一歲夏天的謎語,在土耳其的藍綠色天空下鋪展開來。雖然我尚且不能理解,但別忘了我永遠愛你。
如果我沒有這些記憶,還會是我嗎? 而百合子與泉,兩人對於彼此的記憶完全不同,泉放不下當年、百合子試圖去淡化並弭平當年,於是他們一個記得傷口、一個記得愛,這兩者並無優劣之分,卻使兩人站到了記憶的兩端,活成對方記憶以外的樣子。
星期一、星期二,藥盒滿了又空,這是倒數第幾口呼吸。 星期三、星期四,無止盡的等待,期待可以把那部分毀壞的自己換掉。 星期五、星期六,今天要去見你,天氣很好,我依然掙扎著留在你身邊。 星期日,我怕繼續和你在一起,我會變得害怕死亡。
故事講述14歲失去母親的浩輔,在鄉下保守的氛圍中成長,卻因性別氣質不同而遭到同學輕視霸凌,於是在19歲時離開家鄉,隻身到東京闖蕩。 多年後,當上時尚編輯的他,習慣以光彩亮麗的生活與名牌服飾來武裝自己,對他來說,那就是他用來沈默抵抗童年惡意的盔甲。
如果愛是一種詛咒,可能就是這樣存在著的吧,以一種永遠的缺陷存在身體裡。
記憶如碎片一般散落各處,閃現在生活中無數時刻。 似乎了解卻從未觸及,十一歲夏天的謎語,在土耳其的藍綠色天空下鋪展開來。雖然我尚且不能理解,但別忘了我永遠愛你。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曾幾何時,我只要聽到母親的聲音,看到母親的訊息,我就煩躁起來。由內而外,從頭到腳的厭煩。 她依然是世界上最棒的母親,可是我就是煩躁,忍不住想甩開。 我討厭她打來的電話沒有重點,漫無邊際地把整個故事講完,但我的耐性就像壽命將盡的電池,疾速減少。 我只想知道重點。 我討厭她分享的訊息缺乏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每個媽媽曾經也是備受呵護的小女孩,雙手舉高高要抱抱。都還來不及練習,這位女孩就要變成女人,開始面對人生。這位小女孩,初入社會,發現偽裝才是走入社會的武器,武裝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鼓勵。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曾幾何時,我只要聽到母親的聲音,看到母親的訊息,我就煩躁起來。由內而外,從頭到腳的厭煩。 她依然是世界上最棒的母親,可是我就是煩躁,忍不住想甩開。 我討厭她打來的電話沒有重點,漫無邊際地把整個故事講完,但我的耐性就像壽命將盡的電池,疾速減少。 我只想知道重點。 我討厭她分享的訊息缺乏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每個媽媽曾經也是備受呵護的小女孩,雙手舉高高要抱抱。都還來不及練習,這位女孩就要變成女人,開始面對人生。這位小女孩,初入社會,發現偽裝才是走入社會的武器,武裝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鼓勵。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