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表面上是一部講述親子關係的溫馨劇情片,實際上卻是一場對「美國夢」的殘酷實驗。
劇中(也是導演本身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台商家庭,母親莉莉(林嘉欣飾)帶著兩個女兒在美國過著夢幻式的生活,例如:有農場有馬...
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父親宗輝(莊凱勛飾)長年在台灣與大陸之間奔波的辛勞,當經濟出了問題,這對「美國女孩」母女不得不回到台灣,卻對這片土地充滿嫌棄與抗拒。導演說這是一部關於家庭與自我認同的電影,但當我用不同角度看待它時,卻是一場高高在上的文化優越感的...崩塌史!

芳儀(方郁婷飾)原本站在「美國夢」的C位,卻因經濟變故被迫回到台灣,即便人在台灣,靈魂卻依舊徘徊在美國的影子裡,不願意真正融入這片土地。
極其諷刺的是,當劇中人物拼命強調「回到台灣有多痛苦」的同時,電影卻又無意間拍出了台灣最美好的一面。
一、懷舊是糖,優越是毒
在美國活了好幾年的芳儀,回到台灣後不適應學校、跟不上課業、語言不流利,這些細節都刻意營造一種「回到落後環境」的窘境。然而,導演又極其矛盾地在視覺與聲音上,堆疊了滿滿的台灣懷舊感。
- 撥接上網、MSN、無名小站
曾經是年輕人青春記憶的互聯網啟蒙時代,在片中成為芳儀的寄託,但換個角度想,這不也正是那個年代台灣年輕人珍貴的文化記憶嗎? - 文具店、漫畫出租店裡的《玩偶遊戲》
芳儀的同學們興奮地討論這部動漫,她卻置身事外,但這真的代表台灣無聊、缺乏希望?還是代表她的心態無法接受這片土地的文化? - 周杰倫、蔡依林、5566
台灣「土產」的天王、天后與天團,他們的歌曲就是那個年代的青春GBM,如今用在電影裡當配樂,不就是最好的時代見證嗎?這些音樂在「台灣女孩」的青春裡發光發熱,「美國女孩」卻覺得這裡沒有她的未來?
問題來了!
芳儀的處境真的有她想的那麼壞嗎?還是她只是無法放下自己內心的美國光環?
二、端著美國人的架子,吃著台灣的青春回憶
如果這部電影真的想說的是一場文化適應的衝突,那麼它成功了!但,不是台灣讓芳儀無法適應,而是她不願意適應台灣!
這就像她不願在學校唱中華民國的國歌,不是因為她有更高遠的理想,而是她認為這首歌不值得她去唱。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她置身於一個擁有豐富文化、獨特成長環境的地方,她仍然覺得這裡處處都在排擠她。
三、反諷的最高境界
電影試圖營造「台灣讓人窒息」的情緒時,它卻反過來拍出了最溫暖的台灣記憶。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個極具諷刺的鏡頭:
- 電影一邊訴說台灣讓芳儀感到格格不入,一邊又呈現出一個值得無數人懷念的青春時代。
- 電影一邊讓角色厭惡台灣,一邊卻用影像告訴觀眾:「這個地方真的很棒啊!」
- 電影一邊讓母女倆端著美國架子,一邊卻吃著最純正的台灣懷舊糖果。
四、美國女孩?還是失去美國的女孩?
《美國女孩》的劇本核心真的是家庭關係或文化衝突嗎?還是對失去「美國人」身分,卻又不願接受「台灣人」身分的此一群體的影像表述。
這部電影不是台灣女孩在美國成長後的文化衝擊,而是美國女孩在夢碎後的文化錯置感。
當她們再也回不去美國時,她們選擇「高傲地接受現實」的姿態,而不是「真正地學會擁抱新環境」,這也是電影最弔詭的錯位。
於是,當我們看著片中滿滿的懷舊元素,看著那些曾經陪伴自己成長的場景時,會不會產生一種錯位的感受?
這片土地真的這麼糟糕嗎?這片土地的年輕人,真的都活在痛苦中嗎?還是,這其實只是某些人「失去美國後,無法接受現實的失落感」在作祟?
五、結論
這部電影真的在批判台灣嗎?不,它其實在無意間歌頌了台灣!
電影的懷舊元素太動人、青春背景太真實、影像氛圍太有共鳴,讓人覺得—台灣真的很好啊!
當「美國女孩」始終無法理解這點時,電影最終的諷刺意味就此成立:這部片講的不是「美國女孩在台灣被迫適應」,而是「她們一直無法承認,其實台灣沒那麼糟!」
一部獻給「當不成美國人的台灣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