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看到這篇徵文時,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但也說不上來。後來看到一些提出疑慮的聲音,也有看到站方的解說,思考之後也想留下一點自己的意見。
主題叫做 Antisense,徵文主旨也滿明確地寫到是表達對於假掰、沒 sense 行為的反對,因此符合主題的徵文應該會針對某些類型的行為或人,明示或暗示「這樣很假掰!」(這是我看完徵文內容後的解讀。)
雖然徵文辦法有說明:「盡可能的幽默,但請不要攻擊特定人物!」但符合主題的徵文,應該是會表達對某些行為或人的反對,甚至也可能以偏概全,這時到底是「反對」還是「攻擊」,我覺得就變成理不清的主觀問題了。
並且我的想法是,即便有幽默加以包裝,有時候這樣的反對或攻擊,仍然很難解甚至更複雜。因為假如被說「假掰」的群體表示:「我覺得被這樣講很受傷。」這時候另一方可能會說:「這只是一個玩笑,別那麼認真。」而到底是無傷大雅又或是惡劣的玩笑,一樣又變成難以釐清的主觀問題。
可以理解徵文的初衷,可能是讓大家交流對一些「主流」意見的反思,刺激思考並減少盲目跟隨潮流。我覺得這個初衷沒有不好,只是會把「主流」特別標註起來的原因是,處在不同的時空環境甚至同溫層中,每個人心中的「主流」可能都很不一樣,你的「主流假掰」可能是我的「小眾意見」,反過來亦是。
這些判斷也沒有對錯,就是大家處在不同的背景環境而已。而這也是我覺得徵文稍有不妥的地方,當使用鮮明的「反對」、「假掰(負面形象)」為主要基調來徵求文章,大家是站在自己對特定行為或人的想像,來表達反對 / 攻擊 / 嘲諷,可能淪為互相傷害的口水戰,卻不見得能更深入地理解彼此和議題,並且舉例當中針對特定群體,也會引導大家的寫作方向。此外,由於是站方所舉辦的活動,會更讓人覺得由擁有一些能見度 / 資源的站方鼓勵這樣的文章出現,有些不妥之處。
我會覺得相似的主題但包容一點的徵文方式,可以更聚焦在「對他人看法的反思 / 不同意見」,例子可以改成像是「看到社群媒體上人人一天一本書,但我疑惑這樣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有時候看到別人跳出來說這樣很歧視,我會有點害怕,不知道要怎麼討論這些議題?」其他兩個徵文中的例子,因為我沒看過艾蜜莉和尼采,不太懂所以就不舉例了。
而在徵文舉例時,也可以多平衡不同立場的意見,避免只鼓勵作者往特定方向去發想,例如在「政治正確」的舉例上,也同時加上另一種觀點:「有時候我覺得某個發言不太妥當,但我不知道該不該說,我怕別人覺得是我小題大作、說我是正義魔人。」
從方格子主辦方的一些回應、徵文內容的調整,可以看到不同意見的討論是有被看到的,這點覺得值得肯定。幾經思量後留下這點淺見,並非要給任何一方壓力或難堪,只是希望能對本次或未來徵文的調整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