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
含有「孩童」共 15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將世界化為文字
2025/08/29
我所關心的社會現象-厭童
...顯示更多
#
厭童
#
社會觀察
#
孩童
喜歡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29
別把青春關在學校,去社區中探索教科書裡沒有的體驗
當然,我們不可能、也無意一下子翻轉社會,要所有的孩子都像《WIND BREAKER》裡的高中生那樣成為社區巡守隊。但我們至少應該讓他們少一點課業壓力、花更多時間在自己成長的社區裡面自由探索,找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前圖紙
#
WINDBREAKER
#
青少年
2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26
《腹黑菓子店》:在可愛外表下,反思現實的人際互動
也就是說,雖然結盟是重要的,但我們不是要「服從」或「依賴」強者,而是找到一種共贏模式,在一邊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不知不覺協助到落後的人。這個邏輯一方面讓遊戲中的領先狀態會在過程中自行動態平衡,另一方面,也能讓人對真實社會的互助關係有全新的反思。
#
前圖紙
#
腹黑菓子店
#
桌遊
5
1
布蘭達&維尼
4 天前
1
好酷的遊戲!謝謝分享~~
1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20
敢愛敢恨:向孩子們學習真誠表達
從旁人的角度看來,這種大起大落好像過於戲劇化,但對還沒有受到太多社會規範束縛的孩子來說,這種「敢愛敢恨」的表現,其實再正常不過了。之所以他昨天表現得如此火爆,是因為對方做的某件事情讓他非常生氣;而今天,他非常想和對方一起玩,所以自然而然就湊了過去。
#
前圖紙
#
孩子
#
溝通
喜歡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19
衝突(情緒)有時不能馬上解決。確保安全,相信時間
要走到「道歉和解」這一步之前,應該存在有一個更重要的環節,是衝突的雙方都能冷靜地共同梳理發生的事,並且好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需求,才有進一步理解對方的可能。如果我們跳過了前面的步驟,那「道歉」、「和解」就變成只剩形式,事實上,其實只是要求小孩用大人想要看到的方式停止衝突,達成表面上的和平而已。
#
前圖紙
#
親子
#
溝通
2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18
經驗然後語言:有無孩子的日常是不同的
有沒有孩子的日常是相當不同的,當他們真的存在於你的日常經驗時,所謂的「考慮到孩子」就不是一件抽象的、想像中或概念中的事。法律與哲學上的思辨固然有其價值,但在那之前,唯有我們真的有與孩子們共同活動過的經驗,這些思考架構才不會是空殼,能有其真正飽滿的內容。
#
前圖紙
#
師生
#
小孩
4
留言
林位青的沙龍
2025/08/06
AI 繪本創作新工具,改變了我們與內容互動方式:Gemini Storybook
Gemini 推出 Storybook 功能,可根據提示詞生成圖文故事書,支援多種風格和語言,並可朗讀。此工具不僅能生成故事,代表 AI 應用更具個人化創作與參與式體驗。Storybook 可用於個人回憶創作、協助兒童理解複雜概念、親子共讀等。商業品牌亦可藉此進行品牌敘事式行銷,創造專屬故事。
#
孩童
#
品牌
#
商業
6
留言
三杯半 Podcast
2025/08/06
我們不是厭童,只是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談那些不小心傷人的空間排除
探討臺灣社會中「禁止孩童入內」的現象,分析其背後原因並非單純的厭童,而是來自成人自身在高壓生活下的焦慮與自我保護機制。文章深入探討此現象所造成的社會矛盾與衝突,並呼籲社會應更理解與包容,在兼顧個人權益與公共秩序的基礎上,創造更友善的環境。
含 AI 應用內容
#
三杯半
#
文化
#
公約
2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03
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三):以身作則,制定「家庭使用守則」
譬如說,「滑短影音對你的思考方式、時間管理都會造成傷害」這一點對成年人和孩童都適用,那麼你們就都應該盡可能少地以之為主要的休閒。又或者,你會希望他不要沒事就拿手機出來滑,你也應該要克制住自己隨時拿起手機的欲望,不能讓他產生那種「你可以,為什麼我不能」的對立與不公平感。
#
前圖紙
#
手機
#
親子溝通
2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02
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二):孩子應該擁有「不必上網」的權利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
前圖紙
#
手機
#
親子
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