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含有「康德」共 4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對康德「正義」觀點之我見 -《Justice.正義》讀後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所著《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陳信宏譯),內容描述的論證方式,邏輯推理循序漸進,是部解構一般人對社會公平正義
Thumbnail
「或許我是沒愛上你,但我會的。就某方面說起來,是我想愛上你。」 ——Éric Rohmer《春天的故事》,1990 他人施加給予的東西,就算有想伸手拿取的渴望,仍然會在觸碰之後因為一些關於理想的未來而放下。那是作為一段理性的感情最感性的浪漫。
Thumbnail
5/5Éric Rohmer《春天的故事》,1990
  從真正嚴格的形上學角度來說,那樣完全超越於人類認知範圍之外的真理,不單單是無法被我們通達,甚至是無法被我們所想像。就像你所設想的一切上帝的形象或一切克蘇魯的形象都不可能是正確的,都與那「如果其真正存在時會有的樣子」完全不在同一個維度上。
  讀哲學的人經常被問到哲學是什麼?在幹嘛?哲學家烤得出麵包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他們關心哲學的用處,如果是父母,則可能更關心的是你未來的「用處」。
  自由要能夠成立的前提在於,這一自由者是一個具有其獨特性與獨立性的個體。這樣的個體並不是某種漂浮在真空中或邏輯世界的理想實體,而必須要是一個在歷史與物理世界中,被孕育與生長出來的世界中的存有。於是,我們會明白到,自由是「對我的獨特處境與唯一觀看視角的表達」。
  無論是「痛苦」還是「美」、巧合還是精心策畫,一切如其所是。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的名句「一個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裡兩次」一方面意味著流變,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那一刻一切事物的獨一無二性。而正是這獨一無二使得其在宇宙的永恆運作裡面有一個可以完美鑲嵌的位置,讓循環得以發生。
我們真的可以基於「為他好」這理由就說謊?首先必須先反問自己:要怎麼確定你說謊真的是「為他好」?有沒有可能是你沒搞清楚情況?你認為他無法接受事實,作出這判斷是否太倉促了? 哲學家康德主張說謊是不道德的,即便出發點是為他好,但早已損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更別說我們無法預知說謊話可能帶來的結果。
Thumbnail
生命是這樣子的,當你好不容易獲得一份工作,再好不容易地適應職場關係和工作內容,花了數月,你意識到,再理想的工作都有它的無奈和煩躁。於是,在通往人生盡頭的搖晃列車上,你努力在「工作」和「生活」的車廂中維持平衡,無論列車快或慢,你總能在快要倒下的瞬間抓緊扶手,重新站穩,繼續在失衡中尋求平衡。然而,當你好
Thumbnail
沒錯😲😲😲,再理想的工作都有它的無奈和煩躁🥴😖😵深有同感😵但還是可以隨著年資做分配,把快樂的部分增加、無奈的地方減少😆
庫薩的尼古拉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地筆直,以致於比它自己更直;也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真實,以致於比它自己更加真實。」人的精神始終有著向無限性追求的傾向,但那樣的無限性卻又永遠不可能透過理性真正達致。於是人最積極的「有知」便是「無知」,是自身有限性與可完善性的表達,而這才帶我們趨近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