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悄然開啓,校園裡當熱鬧非凡。孩子們穿梭於教學樓間,歡笑聲與交談聲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圖景。
然而,實際上,我眼前的校園出奇的安靜。當我靜靜觀察那一張張充滿好奇卻又似乎迷失方向的面孔時,內心總會湧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憂慮:在這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爆炸的時代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年輕人漸漸失去了對精神食糧的敏感?
表面看來,現代生活似乎應有盡有,電子設備、快餐文化、網絡娛樂無處不在。
可在這浩如煙海的誘惑之中,不少青少年卻陷入了「精神的厭食症」。他們或許成績優異、才藝橫溢,穿著光鮮,卻總是流露出一種內心空虛、情感淡漠的神情。正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所描述的「液態現代性」——這一切都像水一樣流動不定,沒有固定形狀,不再有那種深沈穩定的精神滋養。
在鮑曼看來,現代社會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使得傳統的身份、歸屬、責任感均遭到削弱。
青少年們在這無盡的變遷中,不斷經歷著身份的重構。他們可以隨時換工作、轉學、改變興趣,但正因如此,內心卻難免陷入迷惘與焦慮。
在我校園內的教師工作,或是校外的諮商工作都顯示,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存在厭學、心理焦慮和孤獨等問題。他們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潮中,缺乏持久的內在安全感,常常在追逐短暫快感時迷失了自我。
而這種「精神的厭食」,不僅是青少年的困境。正如桑德爾所批判的那樣,現代社會太愛用金錢和市場邏輯來衡量一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變得功利化。
曾經,「父母之愛」被視為無價,如今卻常常淪為一種商品化的交換——當父母不再願意為孩子付出過多時,孩子便可能感受到的是冷漠與疏離。
與此同時,35歲左右的成年人也深陷困境:曾經穩定的工作因經濟波動而陡然失業,房價的不斷下跌使得曾經堅固的家庭資產也變得岌岌可危。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年人,都在這種液態的社會環境中,面臨著身份流動、未來迷茫的雙重困境。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似乎都在經歷著一種精神上的「斷食」——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人們內心那份能夠滋養靈魂、讓自我得以堅守的精神食糧,正日益枯竭。
快餐式的文化讓人們只追求速食快感,而深層次的哲學思考、真摯的情感交流以及高質量的藝術體驗,卻越來越難以被觸及。我們不斷用各種「數字」、「標籤」和「指標」來衡量自己與他人,殊不知真正的內在價值恰恰無法被簡單的量化。
我想,我們需要讓年輕人找到一塊可以放在心中的「壓艙石」,使他們在變動中,只需要觸摸內心這塊石頭,就可以讓他們安心下來。
那塊壓艙石是什麼呢?我以為是一個人的自尊,也就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認定無論他人怎麼看待自己,都不會減損他的自我價值感;縱使被他人忽視,他也依舊能看見自己的存在。
就像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中寫道:
凡與普遍人類傾向與需要相對的東西皆有市場價格……而構成任何事物作為目的本身的唯一條件,非但具有相對價值,而是具有內在價值——那就是尊嚴。
(What is relative to universal human inclinations and need has a market price...but that which constitutes the sole condition under which anything can be an end in itself has not merely a relative value–that is, a price–but has an intrinsic value–that is, dignity.)
在如今這個一切皆可能變為商品、價值不斷漲跌的時代,唯有內在的尊嚴和自我認同才能為我們提供永恆不變的基石。
我常常思考,如果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找回那份內在的尊嚴,讓他們學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尋找那一份穩固的自我認知,也許他們就不會再輕易陷入「精神的厭食症」的泥沼。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孩子們的批判精神、獨立思考和內在安全感。
我們要引導他們明白:世界雖充滿變數,人生雖無常,但只有對自我擁有真正的尊重與認同,才能在這流動的時代中找到不變的依靠。
這不僅是對青少年的期望,也是對成年人的一種提醒。
在這個人人都在追逐自由、不斷換身份的液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內心深處承受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與孤獨感。我們所能做的,正是在不斷的對話、思辨與反省中,逐步構建出一份內在的穩定感與自我認同。就像蘇格拉底那樣,在問答與辯論中不斷剝離表面的浮華,探尋那被時間衝刷得只剩下的真實自我。
我並不幻想幾堂哲學課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深層的精神困境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治癒。青少年的精神狀態牽涉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而成年人的焦慮與孤獨同樣需要多方力量的協同作用。
我們需要建立起一種跨界合作的模式,讓心理輔導、家庭支持和社會資源形成一個多維的網絡,共同為迷失在流動時代的人們提供幫助。
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瞬息萬變的世界,真正的救贖可能不在於追求一種虛幻的「完美答案」,而在於敢於直面內心的矛盾與不安,不斷在對話與自我反省中,重建那被流動時代衝刷得支離破碎的自我。它既是一種痛苦,也是創造的源泉;而正是這種痛苦,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不斷的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堅實與永恆的尊嚴。
在此,我想對所有在這液態社會中感到迷茫和孤獨的年輕人說:請不要放棄內心的追問。
即便答案永遠不完美,即便路途充滿荊棘,我們依然可以在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中,找回那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力量。
也許,當我們不再將自己的一切都當作可以被買賣的商品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那不可剝奪的尊嚴——那是我們作為人的唯一永恆價值。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