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
含有「最高法院」共 5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常希连的沙龍
2024/11/27
伯27:【约伯对朋友无理控告的深恶痛绝】
伯27:【约伯对朋友无理控告的深恶痛绝】 一、约伯自言守义不诡诈(1-6) 二、不敬虔者没有指望(7-23) 一、约伯自言守义不诡诈(1-6) 他坚持自己无罪,声明必守义不渝。在圣经所记录的誓词中,这是最为严肃的一个。为了坚持自己的
#
生命
#
衣服
#
法庭
喜歡
留言
勞資手札 的沙龍
2024/11/25
FB粉絲團文章搬運-閱讀法令應完整閱讀,以「曠職解僱」為例
在解讀勞動基準法時,必須重視每一字句,不應忽略、擷取部分而致使誤解。以勞基法第12條第1項6款「曠職解僱」為例,多數民眾僅將重點聚焦於「曠工(即應出勤而未出勤)」,但卻忽略了解僱的要件實際上應是:「無正當理由」的「曠職」。若勞工有曠職事實,但實際上確實有客觀上不可歸責原因,雇主仍不得逕行解僱喔!
#
勞資手札
#
最高法院
#
曠職
1
留言
趙君朔政經智庫
2024/11/21
Musk 和Ramaswami真的能翻轉臃腫低效能的美國聯邦政府嗎-焦點媒體深讀 #28
川普的經濟政策要能有效達成難度頗高的目標:重振美國製造業 提升經濟成長並削減政府赤字,交給Musk 和Ramaswami負責的政府效率改革委員會是否能交出實際的成績單是至關緊要的一環,本文是綜合了《金融時報》對此的專題報導和《華爾街日報》這兩人的最新投書和相關的最高法院判決簡述而寫成的。
#
聯邦政府
#
最高法院
#
美國最高法院
29
1
球
喜歡
改革越大 阻力也越大 官僚做事不行但讓你做不了事是專精 我反而希望不要太強硬的去全面執行 有做到30%就可以接受了
張哲偉的沙龍
2024/11/15
刑法隨堂P3
P3 (一)因為五十多年前我國「嚴懲貪污,澄清吏治」的歷史背景,對於公務員涉貪比起一般人的刑責,高到可以說是世界罕見。 (二)而所謂「公務員」的定義就很重要了,依照刑法第10條第二項可分為: 1.身分公務員:依法令服務於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a.k.a.公權力)。(這種
#
刑法
#
公務員
#
法律
1
留言
雨後的霓虹
2024/11/06
帝國崛起(一)律師小陳
身為律師,小陳自然容易結識三教九流的朋友,他第一件案件,就是人口販賣。 他的當事人,人稱蛇哥的陳先生,因為家裡是從事工地工程統包的,他藉著職務之便,在工地物色了不少東南亞籍的女性,去到他合資的按摩養生館兼職,只是俗話說得好,“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最信任的兄弟,為了貪圖方便,沒有嚴格把關,
#
律師
#
養生館
#
人蛇
15
留言
陳宣任律師伴你法律停看聽
2024/10/30
[案例] 成功替本所當事人就幫助詐欺罪獲不起訴處分!
充分和律師討論後,成功說服檢察官: 該帳戶原本就是被告經常使用的帳戶,與不少案例為了提供帳戶而申辦帳戶不同 有對話紀錄可證被告確實是因為求職,誤信詐騙集團提供帳戶之要求 被告於案發後立刻報警 等等,因此被告並沒有幫助詐欺、幫助洗錢的不確定故意。
#
帳戶
#
詐欺罪
#
洗錢
3
留言
Yang Sir楊助理的沙龍
2024/10/30
保單強制執行與社會公平:誰才是最需要保護的一方?
金管會針對保單強制執行的修法進行了三項主要修正,以「解約金」取代保額作為衡量標準,排除健康險和醫療險,並設定解約金豁免條件,旨在平衡權益。《窮忙》這本書也描述社會補助申請的困境,強調繁瑣的程序對貧困者生活的負面影響。修法的影響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產生了新的討論,究竟哪一方才應該被保護,值得我們深思。
#
保單
#
保單強制執行
#
保單強制解約
4
留言
教育邊緣人阿頓的沙龍
2024/10/29
政體就是民意的展現:由羅斯福的最高法院談起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語: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縮寫為FDR),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任期長達12年,是美國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 這篇只不負責任評論他和大法官的關係,以導出憲政體制是民意展現的結論。
#
羅斯福總統
#
最高法院
#
大法官
3
留言
馬克律師的沙龍
2024/10/10
證據法案例:民事訴訟上私人不法取證的證據使用禁止(前)
本文討論最高法院104台上1455。 這個案件值得討論之處在於,這是一件請求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案件。通常在請求離婚案件或侵害配偶權案件才會出現涉及當事人隱密行為,而有不法取證的可能性。即便如此,本件的第二審判決依然以侵害隱私為由排除使用錄音錄影證物,但第二審法院的判斷未為最高法院及更審法院所接受。
#
證據
#
民事訴訟
#
最高法院
5
留言
馬克律師的沙龍
2024/10/07
證據法案例:民事訴訟上私人不法取證的證據使用禁止(中)
本篇文章深入分析最高法院109年度臺上字第2607號判決,包括離婚案件的事實背景、法院對證據使用的見解以及隱私權與訴訟權的權衡。文章探討了朱女提出的證據如何影響判決,特別是在不正當交往的指控上,以及法院對於證據能力的審查標準。此判決也為未來類似案件提供了指導,尤其是涉及私人取證的情況。
#
證據
#
隱私權
#
最高法院
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