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

含有「消費主義」共 6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以哲學家狄德羅因一件新睡袍而改造整個房間的故事,闡述「狄德羅效應」:人們常為了新物品而產生連鎖消費,最後失去自我風格。文章藉此提醒,真正的生活一致性來自於內心自在而非外在完美。真正的簡樸,是選擇留下真實的自己,而非盲目地追求配套。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上一篇文章講的世代理論當中,其實有提出四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因為在一個世代當中渡過童年而啟發出來的人格特質,會導致那樣的人開始將舊有世代完結,驅動社會走向下一個世代。而理解這些也讓我比較知道自己的社會在甚麼世代。 例如關於納粹到底屬於第幾世代,或者解嚴屬於哪個世代,應該是用當時人的主流思想以及他們下
所謂心理史學,就是相信社會的興衰並不是由理性決策所推動的,反而主張每個世代的人會創造下一個世代,而下一個世代於那環境成長後,新世代的思想就跟上世代不一樣,而社會的面貌就像四季一樣不斷的循環。 最近網絡上流行的「強者創造好的時代,好的時代創造弱者,弱者創造壞的時代,壞的時代創造強者」可說就正正是心理
Thumbnail
精緻窮的陷阱:在追求理想生活與財務穩定的拉扯中,如何平衡對高品質商品的渴望與有限的預算?本文作者分享了三年來在實踐長期主義後的反思,以及如何透過「共鳴感」來篩選真正值得投資的物品,避免掉入精緻窮的陷阱。
  然而,在這種消費主導的世界觀裡,我們是否真的有可能,嚴格地將自身的、與被廣告激發的渴望與需求區分開來?甚至,有沒有可能那些我們買帳了的,讓我們對此社會進行批判的價值觀,本身就是某種具有特定階級色彩的價值觀商品?只是那埋藏的更加幽微、秘密散發著令人尷尬的布爾喬亞迂腐氣息。
「戴比爾斯(De Beers) 成功說服了成千上萬的人買鑽石,他們的方法是發明一種商品稱為訂婚戒指,可以托住這些白色小鑽石。在那之前,根本沒人想要那種東西...」─ ​ 安亞.蕾德 ​ 珠寶設計師
Thumbnail
David Cain指出,40小時工作週並非效率最佳選項,而是消費導向社會下的制度設計,壓縮自由時間、推動消費。本文深入分析現代生活如何被設計,並提供上班族與自由工作者打破這種模式的實用策略,透過彈性工時、極簡生活、FIRE運動等方式,重新掌握時間與人生的選擇權。
Thumbnail
「消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你知道消費的類型,也分成3大類嗎? 一直以來我都很嚮往擁有一台Mac電腦,卻因為價格關係一直無法下手。因為當初一台Mac要將近四萬元,相比之下一台普通筆電只要1萬5以下就能買到,然而,花的少就代表得到更多嗎?
1925年,美國作家F. Scott Fitzgerald(費茲傑羅)發表了『大亨小傳』(The Great Garsby)中篇小說。今年2025年,適逢該書出版一百週年,百年前書裡道盡的資本主義本質卻在百年後絲毫未變。變的只是貧富差距更加嚴重,階級流動難度倍增,理想與現實/愛情與麵包的矛盾困境
Thumbnail
真然-avatar-img
2025/05/13
真是百年經典,整整一百年。 書封面很好看(好像不是重點),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問題還是一樣。 這一百年的歷史,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歷經人類登陸月球、網路時代... 謝謝您的分享,觸發我回想這一百年人類在各方面的進程。
bookarcher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4
Claydee 書的封面好看好像會更吸引讀者的目光,我也覺得這本版的封面超級燒🤩
  於是在「世俗-神聖」、「商品-身體」這兩組二元對立中,隱藏著關鍵的能動身體。呼應Ormrod的觀察,對Pérez而言,黛安娜的神性本身並不是問題;這原本應該是用來賦權女性的。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消費主義挪用並扭曲神性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