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店裡的意志主體〉2025-06-29
便利商店、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這些「現代商店」有一種很古怪的性格。上面擺著琳琅滿目的東西,鮮豔奪目,卻又令人感覺無比陌生。
如果不是為了陳列,這些東西不可能以這樣的方式被擺在一起。但它們卻成為了當代世界的一種常態,無數空間被這樣設置,不是為了讓人生活在裡面,而是為了在你身上留下經濟印記,交換一小部分的自己。
乍看之下,我們有無數商品可以選擇。但除非是自己特別熟悉的領域,不然我們甚至無法稍微辨別哪一款商品品質較好、或更適合自己。
我們在商品櫃面前躊躇,不確定要這個還是那個。這是因為現代人都有選擇障礙嗎?不,從根本上,那些乍看之下的「選擇」,本身就是障礙。
是你在逛街?還是街道穿過了你?
與其說太多選擇讓我們目眩,不如說,設計這些現代商店的人,從一開始就希望你處於這種恍惚之中。無論是動線安排、燈光音樂,又或者各種折扣活動、爭奇鬥艷的商品標價,它們都被設計來引導消費者的行為。
乍看我們會以為自己是那個有選擇權的付費者,但在另一層視角裡面,付費的是現代商店的業主,收費的是廣告、促銷與動線的設計者,以及坐擁「人氣地段」的房地產主人。
在這個框架底下,消費者不只是準備付錢買東西的人,也是各式消費主義資訊的吸收者。就像普羅大眾的視聽娛樂內容,過去由電視台安排、如今由影音平台演算法決定。
坐在沙發上看劇如此地與走在百貨公司裡逛街被認識為極具相似性的事,街道如子彈穿過我們的身體,一間一間的店、一幅一幅的廣告標語。
消費的過程成為了一種特定型態的娛樂,就像夾娃娃機一樣,你費盡千辛得到了某樣東西,情緒過後,你根本沒有那麼想要。脫離那個環境,你會知道它們沒有那個價值,但它們當時是商品本身,你則瞬間成了消費英雄,無所畏懼。
消費主義與資訊轟炸的時代,還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
就像在談論使用網路、現代科技工具的時候,我會強調我們需要時刻意識自己使用這些工具的目的與主動性,以此讓自己有能力從那種無盡陷落的預設值中脫離出來。
然而,在這種消費主導的世界觀裡,我們是否真的有可能,嚴格地將自身的、與被廣告激發的渴望與需求區分開來?甚至,有沒有可能那些我們買帳了的,讓我們對此社會進行批判的價值觀,本身就是某種具有特定階級色彩的價值觀商品?只是那埋藏的更加幽微、秘密散發著令人尷尬的布爾喬亞迂腐氣息。
我認為要「完全辨認」或「嚴格區分」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意識」仍是讓我們得以安身的關鍵。就像那種衍生自笛卡兒式「我思,我在」的原則,至少存在著某個可以被消費主義惡魔異化、剝削的思想既行為主體。
你要有證成的真信念,有理據地去相信自己所要的,以此來從你應過度到我欲、從駱駝成長為獅子。世界或許仍是某種消費主義動物園,但你有權昂著首,以自己的意志逛街,並認可自己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