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含有「貝多芬」共 8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曾經聽見貝多芬的吶喊, 不是在音樂廳,也不是在課本裡, 而是在一個雨夜,耳機裡的第三號交響曲, 那聲音像是從他破碎的耳朵裡滲出來, 穿過時間,撞進我的胸口。 我聽見他不是在演奏, 他在掙扎,在撕裂,在說: 「我還在這裡,我還在創作, 即使你們不再聽見我。」
Thumbnail
歷年來出現過很多醉人的輕音樂,在忙亂的生活中,不妨停下來五分鐘,聽一首為您精挑細選的純音樂,讓這一刻進入鐘擺搖來的一片閒適。如果是午後,可以配上一杯拿鐵,如果是夜深,不妨淺嚐一口啤酒,動靜兩皆宜。
Thumbnail
雅米-avatar-img
2025/08/21
好聽😄
《老後とピアノ》 是稲垣えみ子紀錄自己53歲重拾鋼琴、挑戰《月光奏鳴曲》的爆笑熱血練琴記。 從手指不聽使喚到老花看不清樂譜,她以幽默筆調誠實面對中年學習的挫折與感動,並最終領悟:就算只彈一個音,只要有熱情,人生任何時刻都能重新啟程。
Thumbnail
5/5老後とピアノ
Huei-Jing Hsu-avatar-img
2025/08/16
「其實啊,光是『想要彈出一個美麗的音』這份熱情本身,就已經讓人感動得不得了了。」我好喜歡這句話!學音樂,能跟別人分享,當然很棒,但單單能讓自己快樂,真的很棒。
Huei-Jing Hsu 能彈多少就算多少,有彈,快樂,就好~~共勉之
🔬 實驗室的「音樂殺癌細胞」傳言 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 Capella 教授與團隊曾在培養皿細胞實驗中,以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和 Ligeti 的《Atmosphères》聲波刺激癌細胞,觀察到癌細胞死亡率上升,而相對「沒有音樂刺激」的控制組無相同效果 。 然而,實驗僅限 ....
Thumbnail
文/李欣恬 成立於1828年的德國漢堡愛樂樂團,首次來台演出,今晚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台北站最終場,後天將到高雄衛武營演出。音樂總監長野健在演後座談中特別表示,這次來台的經驗彌足珍貴,與台灣聽眾的互動將成為他和樂團成員心中永恆的記憶。 「音樂的呈現需要作曲家、詮釋者(指揮與演奏者)、觀眾三者共同觸發
Thumbnail
貝多芬的第八號奏鳴曲「悲愴」,作品充滿戲劇張力與深刻情感,此文章觀察其音樂結構、創作背景及精神內涵,並結合占星學觀點,解析貝多芬的音樂風格與人格特質。
Thumbnail
記得數月前,初次聽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那時的我,心裡某個地方好像和它對上了頻道, 沒想到今晚再聽,仍然被它打動。 緩慢、清澈的低音,像月光落在湖面一樣,一圈一圈盪開, 我感覺心跳
Thumbnail
貝多芬本人都不知道他的某一首曲子被稱作《月光奏鳴曲》。 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貝多芬又是為了誰才創作這首曲子呢? 了解它背後的故事,順便增加英文的閱讀能力吧。
Thumbnail
沒有一個音符是理所當然的,所有的音符組成都是經過無數斟酌不斷試錯的嚴謹結果。這樣的作品當然值得被傳誦而不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如此的創作過程無比艱辛,其痛苦當然不是一揮而就的瀟灑三流天才所能體會,更別說是用AI生文自己只是將其修改掉AI味當自己作品發表的投機者所能知曉。
Thumbnail
"自以為天才,卻只是以如此態度盡寫些三流甚至是不入流作品的天才。" 乙二大這句太中肯!這樣的人喪失了前進的步伐。就遊記來說,許多不求甚解、胡亂瞎扯、嗜血標題的文章,也有這樣的三流感。
乙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7
跳鼠飛行日記 唉呀,跳鼠客氣了。如不是好文手,根本掠過也不會點進去看,跳鼠的文有口碑不是只有我肯定。
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應該是一首很多人都聽到爛掉的曲子,但大家絕對從沒想過原始版本長什麼樣,透過原始手稿來說明,讓更多人知道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所使用的手法,他如何糾結、如何掙扎與纏繞在創作中,儘管開始經過命運般的掙扎與痛苦,過程中充滿自我懷疑與情緒轉折,最終撥雲見日,也在痛苦的命運中,找到屬於他的快樂。
Thumbnail
5/5《命運交響曲》
最喜歡看海牛了~~~
Kazama-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5
跳鼠飛行日記 每次節目都很精采!超級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