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文體

含有「陳氏文體」共 1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作者:陳華夫 文革的真相不應僅限於麥克法夸爾教授認為的陰謀論。中國應改善文革遺產的犬儒主義。中國知識分子應揭露中西方學術理論的缺失與謊言,提升知識分子的知識水平,以利獨立思考判斷。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史上的金融危機大都來自債務重組不慎,如美國次級貸款的2008年金融海嘯及日本失落的三十年。而中國央行不僅用不良債權發展科技與基礎建設,還可以把金融危機之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內。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中國在2022年亮眼的中國崛起已經否定了深染意識形態的西方民主體制優於中國威權主義體制之論述。當今世界實際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軌跡,見證了美國霸權走下坡中國崛起往上升。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中全球大棋局戰略博弈已升級到「AI版」,而達到兵不刃血的「上兵伐謀」的高級境界,中國的戰略定力─即不讓極端民族主義發酵與不被民粹主義的鷹派綁架─已不太可能被美國挑釁成功,重蹈俄烏戰爭的覆轍,發動台海戰爭。美國經濟在衰落,中國經濟在崛起,時間站在中國的一方。
Thumbnail
實在鼓勵華人世界喔!
作者:陳華夫 我親歷40年的現代開悟之旅,臨到終點才獲得旅程的聖杯(Holy Grail)─即人腦有三種基本思考方式及其思考細節。如今身在聖杯之旅的「回饋人間」階段,努力的寫文章及作視頻,從「閱讀」及「聽講」兩方面,幫助人們創新知識。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回憶」的說法啟了人類思想史的革命。思考能力的洞識是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古今的偉大的思想家都因為它們非凡的洞識,而點亮了人類的文明。
Thumbnail
avatar-avatar
William
謝謝對思考和洞視的解釋,很有洞見。能夠比較簡單清楚的說明要如何才能有"洞視"嗎
作者:陳華夫 學習新知識的角度來看,人腦把輸入的資訊中的基模(故事),進行編碼─即摒棄基模(故事)的內容,只抽取其敘事之結構(關係),而成為抽象的概念,再把概念互相關係到腦神經記憶網絡中已有的概念,於是成功的擴充它。
Thumbnail
文斯·凱布爾爵士違逆西方主流,出書平反西方反中觀點的迷信,顯示了一流思想家不媚俗的道德勇氣。人類社會,不管東西方或中國,都應該鼓勵及培養能夠克服確認偏誤、有智慧、不媚俗的一流思想家,人類的知識才得以增長。
Thumbnail
五分鐘看懂西方“科學革命” 【此篇文章的內容在近期已上傳過。它原本是響應陳華夫先生批判“文化決定論”的,發表後發覺本文雖然也在批判陳先生針對的那類“文化決定論”,似乎也在提倡另一種“文化決定論”,需要澄清,因此改寫了最後部分。】 西方式的科學革命為甚麼沒發生在中國?這個議題周而復始,最高調的是“李約瑟難題”,最名流的答案是愛因斯坦的“中國缺乏歐式幾何式的形式邏輯,以及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系統性實驗。”最惱人的是近10年來大陸的一些言論: 中國因為專制,因此沒有科學,此論調甚至見於北大畢業典禮的致詞,似乎由校長披掛上陣。該命題的對照組永遠是西方,不諳印度與伊斯蘭的科學史不說,竟然還滯留在李敖的“中西文化論戰”水平。 “科學”與“民主”配套是五四時期以來的濫調,1960年代李敖的原型仍是五四時代的“東西文化論戰”。這些是100多年前的舊貨! 100多年是一個甚麼概念呀?它不能用每天有新應用程式上市的今天參照。即使在發展步伐放緩的古代,100年是孔子卒年(479 BCE)與孟子生年(372 BCE)的間隔,不妨去查一下爭鳴的百家已經出現了多少家? 慚愧萬分: 這無疑是世界現代史上最長久的一場思想懶惰! 不管在世上何地,都沒出現西方教會用火刑燒死科研者的案件。在西方近代初期,弱勢的科學家需仰攻的對象不是專制國家,而是教會。科研奪得自由,主要是擁有了自己的組織與權力基地,例如英國皇家學院以及歐洲各國同類機構間的通訊網絡。普魯士和俄國的科學院還是由專制君主成立的呢! 在科學革命的突破階段,這個新權力基地甚至不是大學,後者多為教會的亞里斯多德派把持—正是愛恩斯坦津津樂道的科研必備前題的亞里斯多德形式邏輯的大本營。歷史又一次證明: 新的範式破穎而出,必須有新的組織機構。 歷史遠比那些妄談科學史其實在寫政論的人想像來得複雜。這裡沒有黑白分明那麼俐落。教會也不是永恆的反動派。哥白尼神父提出日心說之初甚至還受到教會的獎勵,他並非挑戰《聖經》: 在《創世紀》裡,大地基本上平的,即使托勒密的地心說把地球說成圓球已經是離經叛道的,但中古教會並不在乎這個。 哥白尼的日心說來自在文藝復興時代死灰復燃的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一脈的神秘主義,後者有“拜日”信仰。哥白尼挑戰的反而是比較實證的亞里斯多德-托勒密一脈的地心說。哥白尼並無蒐集新數據,只是把現成數據重新演算一遍,指出地心說把解釋天象弄得彆扭萬分,上帝難道是搞了一個山寨工程不成?哥白尼神父用自己簡潔又合理的新解釋榮耀了上帝。猜猜看: 誰指責哥白尼是錯的?竟然是經驗主義之父培根! 到了16世紀下半期,逐漸不能談日心說了。那是因為宗教改革爆發了,天主教會開了長達18年的(1545-1563)的特倫托大公會議,加強教條化和思想箝制。伽利略與布魯諾不幸撞在刀口上,前者遭噤聲,後者被活焚。 其實,哥白尼體系和托勒密體系都是中古的。它們兩者都缺乏動力學,都只能用上帝創世時的先定軌道去解釋天體運行,而軌道又都是完美的圓形。兩者之所差在哥白尼竟然歪打個正著。 到了動力學奠基的17世紀,又出現了一組吊詭的對照。首先,是笛卡兒用可以量化的“延伸”(空間)和“運動”解釋一切物質現象: 在這個充滿動力的宇宙裡,物與物必須彼此緊挨著,才能發力,為此笛卡兒體系否認虛空的存在: 空間是被物質性的漩渦填滿的。這個宇宙觀無疑是機械論的,上帝除了是原初的上發條者之外,就不具任何功能,為了祂笛卡兒必須另設一個超越的、跳脫因果率的、不能量化的精神界,讓上帝待在那裡。 然而,對十分虔誠的牛頓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他必須將上帝放回物質世界裡。在承認虛空存在的前題下,他發類似“隔空抓藥”的奇想: 物對物彼此發力,不必像齒輪般互相咬住,可以隔空發力,但物質自身有這個能耐嗎?必籍神力無疑。在這個上頭,牛頓又歪打正著了,成為現代科學之父。 待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牛頓的徒子徒孫組成運動裡的右翼,專門對抗左翼的無神論。至該時,笛卡兒已經不行了,無神論者被籠統地歸為“斯賓諾莎份子”。他們提倡泛神論,斗膽說自然即上帝、上帝即自然,上帝既被融到自然裡面去,就化為烏有了。 這太不給上帝面子了。至少在笛卡兒的二元論宇宙裡,它讓上帝榮退為名譽董事長,還成立一個空殼公司讓他主持,只要他不干預正在營運的公司的正常操作便相安無事—不要用“奇蹟”去暫停“自然法則”什麼面子都給! 說到這裡,發覺科學革命並非遭中國專制體制窒息,乃是因為中國人不具榮耀上帝之虔誠心,才發展不出現代科學。這裡並非說現代科學是妄想的,牛頓與愛因斯坦的發現是為普世接受的,只是別人應用牛頓的科研成果不必理會他的神證論,服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必和他一般信奉泛神論。 沒有能擺脫文化史的“純科學史”這回事。這裡有否文化決定論的因素在? 若指我上述的西方科學革命的信仰背景,可說是有。自然也有人用文化決定論去論述中國人未能發展出西方人普世的理性。須知“理性”也是歷史的產品,而不是一艘在歷史玄冰洋裡的破冰船。我在2020對《蘇格拉底到大數據: 理性與非理性的鬥爭》(2020)一書的書評裡已發出如此質問: “理性”是否凌駕於歷史之上,猶如上帝?
作者:陳華夫 知(識)性文章是在解釋資訊,以增進人的理解。訴諸讀者的知性。寫作訣竅是通透闡明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舉例說明。相對的,散文抒發感懷,訴諸讀者的感性。寫作訣竅是讀者感同身受,同悲共喜,那就要醞釀情境,藉白描情境的細節,增加讀者感同身受的「移情感」,白描細節越多,感動就越多。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就算權當模擬首屆「金文獎」某位專家評審,而提出3W+1好文章評審意見─即(1)「What ?」是指主題引人,可讀趣味性高;(2)「Why ?」是在講文章的因果主旋律;(3)「How ?」是指文章的結構;(4)所謂的+1,指高超的文字基本功。
Thumbnail
avatar-avatar
老驢
謝謝學長 這系列正是我所需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