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常在書裡看到各種
思考方法,例如
垂直思考法(Vertical Thinking)、
垂直思考法(Vertical Thinking)、及
腦力激盪法(Brain Storming),但並不容易瞭解,當然就說不上有效使用它們了。為什麼不瞭解
思考呢?因為
思考牽涉廣博的
認知科學(如下圖):
人類
思考方式的真相是否真如我說的三種方式,當今
認知科學的知識還不足以釐清,所以各種有關人類思考方式的
理論,都還無法驗證。它們可能混淆真相,但卻可以做為「
維根斯坦梯子」(Wittgenstein's ladder),讓人們爬到梯子的頂端,鳥瞰(bird view)各種可能的
理論(包括我的「思考方式三元論」),當我們
思考有宏觀的
理論性的
理解後,將會大大改善人們的
自知、
元認知(Metacognition)、與
學習,那時就可踢掉這個幫助登頂的
理論梯子,最終還是應該如《
孟子.盡心下》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見
《踢走梯子-歷史視角下的發展戰略》 a-Joon Chang, 2002)
一般所謂的
記憶,事實上就是人類三種基本
思考方式中的第一種「
記憶編碼思考」,如下圖:
中國的傳統哲學(見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並沒有發展出
範疇等觀念的
本體論,所以並沒有發展出嚴謹的
認識論(epistemology),例如,眾人熟能詳的「
境由心生」,其白話文翻譯:「
人腦能夠產生一個心靈狀態」,但這句話在
本體論(Ontology)是站不住腳的。為什麼呢?底下我們來詳細說說
本體論而進行更進一步堅實的
思考。:
所謂
基模(schema)也可稱做故事
基模,它是描述了某種思想或行為模式的
故事,可以用來組織人腦中不同類別的資訊及其彼此間的關係,是記憶的基本單元。「故事」有大,有小。例如,最小的
故事─「從前,有位國王的王后中毒死了」。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具有成為
故事的兩個關鍵元素:(1)人物或非人物
角色;及(2)事件過程變化的
情節。廣義的說,任何過去發生的「事件」都可說是故事
基模。 人類的
腦神經網絡無法記住一串串數據,而是根據有意義的
故事來
記憶和
思考,這也是為什麼
社會科學中的許多歷久不衰的
經典之作都是以敘事(
故事)形式寫成的。(見
敘述(故事)Narrative─維基百科)
故事是一種人類構建經驗和
理解世界之天生的工具,人類也以
故事本身結構上的前後次序,講
故事給旁人或自己聽。人類主要以敘述的形式—
故事、藉口、
神話、做和不做的理由等─來組織生活經驗和彼此互動的
記憶。(見
現實的敘事建構Jerome Bruner)
(1)「實體」(Things)─世界裡的各種「存在」;
(2)「屬性」(Properties)─附屬於「實體」的性質或特質;
(3)「狀態 」(States)─即此物體的一組相關「屬性」的列表;
(4)「事件」(Event)─是某個「狀態」的瞬間變化;
(5) 「程序」 (Process)─是一連串「事件」;
(6)「因果」(Causation) ─是連結兩個「事件」(即故事
基模)或兩個「程序」的
關係。
而
本體論最重要的教訓是它清楚的規範了
範疇(6)─「因果」:「因果」是連結「事件」及「程序」之間的
關係,因此,「因果」絕不能連結到「實體」、「屬性」、或「狀態」。
而前面所說的
「人腦能夠產生一個心靈狀態。」(「
境由心生」
)這句話是站不住腳的,它混淆了「本體論」。理由是,「
人腦能夠」是指人腦的
功能,而任何
功能是「程序」。而依照「本體論」的「因果」
關係,由人腦的「功能」(屬於一種「程序」)不可能
產生「狀態」(
心靈狀態),所以應該正確的說:
「人腦能夠產生一個心靈狀態的變化」,才不會混淆了
本體論,可以進行更進一步堅實的
思考。(詳細見:
《 Matter and Mind》M. Bunge,2010)
人類
輸出腦內的
知識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的「知識性文章」(見拙文
如何寫高品質知識性文章─文學與藝術(8))、或是以「語言」的開課演講、或是以「行動」的解決問題(如下圍棋、打高爾夫球)。關鍵的問題是在人腦內的
記憶,是否都是高品質的
知識呢?我們在媒體上,只見「名嘴」、「網軍」、「轉貼」充斥媒體,但好的文章與演講是可遇不可求。通常,符合人類的
記憶結構的故事
基模文章才易於讓人
理解。
例如,近來全球暢銷之
赫拉利的《
人類簡史》和《
未來簡史》兩本書,其寫作成功之處就在赫拉利解釋「
智人」(Homo sapiens,即通常所謂的人類」)這個物種的演化時,他不訴諸
拉馬克的「
獲得性遺傳」及「
用進廢退」,也不訴諸
達爾文的《
物種起源》之「物競天擇」進化論。他訴諸的是各種故事
基模,他具體的說,「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歷史正式啟動」(12頁)、「在認知革命之後,傳說、神話、神以及宗教也應運而生.... “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 “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33頁),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全書432頁中,「虛構
故事」這一詞彙,貫穿全書,出現了55次,最後一次出現在351頁。很顯然,赫拉利用「虛構
故事」這個觀念來
解釋人類歷史,而成功的令讀者
理解人類歷史,全球暢銷。《
人類簡史》裡大大小小的故事,都可說是「人腦」中,大大小小的故事
基模,而人類的
記憶及
知識就是大大小小的故事
基模構成的
腦神經網絡。 假若
赫拉利解釋人類為何要戰爭時,是訴諸「物競天擇」的進化論,就太抽象難懂。所以他說人們要「消滅敵人,稱霸天下」,這些「消滅」故事
基模,「敵人」故事
基模、「稱霸」故事
基模」都已存在於
腦神經網絡中,人們的
思考可以輕易整合出「消滅敵人,稱霸天下」的上層故事
基模,而
理解了這個
解釋。 然而,以故事
基模來解釋「事件」,是「兩面刃」,雖然利於
理解,但也會造成「
錯誤的記憶」(false memory)或錯誤的「知識」。 例如,
赫拉利在《
人類簡史》中說:「像是生物科技、納米科技的新發現,就可能創造出全新的產業,帶來龐大的利潤,於是就能拿來打平那些銀行和政府從2008年以來虛擬創造出的幾萬億數字。而如果實驗室的腳步不敵泡沫破滅的速度,可以想見經濟前景就會令人十分擔憂。」(307頁)但
赫拉利錯誤的認為美政府2008年以來大量印鈔的債務,可能以企業的利潤來償還。因為美國政府唯一只有在1836年,傑克遜總統以財政盈餘還清了所有國債 (見
美國國債200年:一出生就沒打算還,卻能越借越多)。其他時間(包括2008年)美國政府根本不想、也有沒有還美債(見拙文
美國債的本質危及美元霸權的真相─美中經濟(34))。因此,赫拉利用「借債」故事、「償還」、及「利潤」等故事
基模達到美國「經濟前景就會令人十分擔憂」的結論。這是錯誤的「知識」,是一種「
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而人們經常形成「
錯誤的記憶」(false memory)就是人類的
知識(
記憶)構造是由故事
基模組成的鐵證。如此的
知識結構不利於精確的
記憶「事件」,也易於產生
認知偏見。(見
敘述(故事)Narrative─維基百科、及
How to optimiz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brain)
赫拉利在《
人類簡史》中說:「在全球70億人口中,有多少人真的瞭解量子力學、細胞生物學或總體經濟學?」(251頁)學習
量子力學的難處是要理解「數學」.我在大學研究所及半導體廠教授電磁學的
馬克士威方程組,就採用故事
基模」的方法學習數學,把「微積分」裡的,位置微分(d/dx)叫做「找兒子」、時間微分(d/dt)叫做「找養子」、位置積分(∫dx)叫做「找父親」、時間積分(∫dt)叫做「找養父」、兩次微分(d2/dx2)叫做找「孫子」、及兩次積(∫∫dx2)叫做「找祖父」。於是複雜難懂得「馬克士威方程組」就可以理解成不同的輩份及親疏的關係,大大的降低記憶與學習的難度.在我youtube上的此種故事
基模數學教學,觀眾學生反應熱烈。(見我的視頻
科學方法學物理與人工智慧(15/40)─學習電磁學的第一天塹(超級瓶頸)curl(即▽ x)的克服)
學習數學很困難,學習高爾夫球也很困難,但困難之處不一樣。學數學是一點一點的循序漸進的學,算數、向量、微積分,微分方程式等。而學習高爾夫,你可點擊此「
完美揮桿」的連續動作影片,但你觀看上千遍揮桿影片或拜師學球,仍難領會其要訣。
為什麼呢?
因為肌肉有
記憶,而學習高爾夫揮桿,就是要練習你的手腕、手臂、腿、肩、及腰的肌肉,
記憶住最有威力的擊球姿勢,也就是要採取「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的故事基模,如下圖:
「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的故事基模是由「時鐘鐘擺」故事基模衍生出來的上層故事基模,它代表的故事
基模是:把球桿當作第一隻鐘擺臂,而手臂當作第二隻鐘擺臂,兩隻鐘擺臂連鎖的把桿頭準確的擊出地上的小白球。它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擊球時要分兩次擊球,第一次是大手臂(第一鐘擺)先到小腹前的定位,然後再用手腕以球桿(第二鍾擺)用力擊球,一般人只有一次擊球,力量不夠,球無法飛遠,距離不夠。
但有了故事
基模後,還須
刻意練習才能改善「腦神經元網絡」的記憶,主掌記憶的海馬體才能生長,神經元也能連接更多,記憶及知識才能更高效。
刻意練習的要訣是3F:(1)
Focus─專注「學習目標」,(2)
Feedback─回饋達標差距,(3)
Fix─不斷改善達標差距。而第一個「F」所說的「學習目標」就是「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的故事「基模」。(見拙文
從打「高爾夫球」看「人工智慧」與人類學習之差異─科技智慧(3))詳細具體的的
刻意練習請看書本《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5)赫拉利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認為學習
總體經濟學正如學習
量子力學及
細胞生物學都很困難。但我認為彼此的困難不一樣,學習「量子力學」及「細胞生物學」的困難是要「記憶」很多日常沒有的艱澀「術語」。而相反的,「總體經濟學」裡卻充滿了日常碰到的「貸款」、「收入」、「儲蓄」、「消費」....等,而它們正是「記憶」中已存在的故事
基模,因此會干擾「總體經濟學」的學習。
也就是說,當「總體經濟學」的知識輸入腦中,被編碼為故事「基模」時,往往會被已存在的故事「基模」所干擾誤解,而產生「
錯誤的記憶」(false memory)或
錯誤的知識。例如我在第一節所述,即使博學的赫拉利自己也不能倖免錯誤的判斷知識。
所以要評論「總體經濟學」中的利率、財政赤字、通貨膨脹、貨幣、美元、美國債等的走勢,要非常謹慎的求證,否則很容易被「認知偏見」所誤。
我日前(2021/2/18)在「
方格子」發表了文章「
美國債的本質危及美元霸權的真相─美中經濟(2)」,是來
解釋深奧難懂的「美國債」,迄今有2,258讀者點閱,2人收藏。就是因為我採用的是「某甲貸款買車」的故事
基模來解釋,而美國人
J.D. ALT用的卻僅用難懂得
貨幣理論,結果是我的
解釋較能令讀者理解,這就佐證了故事
基模有利於
解釋複雜的事件,這是寫文章的作者要吸取的寶貴教訓及寫作技巧。(見拙文
美元霸權、無限QE印鈔、與美國高通脹的是與不是?─現代開悟之洞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