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布熱津斯基在
蘇聯解體(1991年)後,把世界的格局分成俄羅斯、中國、法國、德國、印度等五個「地緣戰略棋手」大國,及烏克蘭、亞塞拜然、韓國、土耳其、伊朗等五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為什麼要這麼分呢?
布熱津斯基認為前者:「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狀況,以致影響美國的利益的國家。」而後者:「地緣政治支軸國家的重要性不是來自它們的國力和動機,而是來自它們所處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們潛在的脆弱狀態對『地緣戰略棋手』行為造成的影響。」(
《大棋局》55頁)
但
布熱津斯基這個解釋並不充分;世界上「有能力、有民族意志」的國家絕不只「俄中法德印」5國,為何只挑選出這5個大國呢?
我認為深入的解釋可以來自
約翰·弗裡德曼(John Friedmann)
核心邊緣理論。簡而言之,在一片區域內,因為政治經濟發展的差異,核心國家掌握較先進的科技、獨佔生產資源及金融資本,可以有效的吸取、封鎖周邊國家的資源與發展,而將之邊緣化─即「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
核心-邊緣的兩極化。例如中國在40年前
改革開放之初,其人均GDP才百來美元,比非洲的沙漠國家還窮,屬於典型的邊緣國家。如今,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才成為東亞的核心國家。
布熱津斯基在其2012年出版的
《戰略遠見》中的第一章標題是:衰落中的西方(10─35頁),第二章標題是:美國夢的消逝(36-70頁),這兩章佔全書164頁的38%。換句話說,
布熱津斯基深刻的體會美國及西方(白人)已是跌落陡峭的邊坡,國力迅速下滑,根本無力遏止
中國崛起挑戰
美國霸權。而拯救
美國霸權之道是團結聯合美國、歐洲(德法)、及俄羅斯這三個西方大國的「讓西方再偉大」戰略,這可比日後川普總統的
讓美國再偉大,宏大遠見何止百倍。
布熱津斯基為此寫道:「如果美國能成功地擴大西方,使之成為世界上最穩定、最民主的地區,美國就有能力把實力與原則相結合。擴大了的西方是個謀求合作的大西方,這個大西方的地盤將從北美一直延伸到歐洲,然後再進入歐亞大陸擁抱俄羅斯和土耳其,接著跨越地理距離到達亞洲第一個成功實現民主制度的國家日本,然後是韓國。如此廣闊的延伸,肯定能增強西方核心原則對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從而促進在未來幾十年裡逐漸在世界各地出現多種形式的民主政治文化」(
《戰略遠見》156頁)
布熱津斯基不愧為美國有史以來最睿智的戰略思想家,一生為了維護
美國霸權,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
《戰略遠見》出版後5年的2017年,就以89歲的高齡逝世。他的「讓西方再偉大」之
鴿派宏大戰略,是他覺悟到
美國霸權已日薄西山下的產物,但甚難被美國
民粹主義的
鷹派所接受。
1)美國遏止俄羅斯的戰略博弈:
布熱津斯基認為
:「最理想的情況是俄羅斯既加入歐盟也加入北約,條件是俄羅斯確實開展真正全面的基於法律的民主變革,這種變革同時還要滿足歐盟和北約的標準。」(
《戰略遠見》132頁)
但他知道實際情況絕不可能:「許多俄羅斯富豪(特別是聖彼德堡和莫斯科的富豪)希望俄羅斯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歐洲式的社會,因為這樣他們能獲得經濟好處。但是,許多政治精英希望俄羅斯能迫使美國離開歐洲,從而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甚至希望俄羅斯成為與美國對等的世界強國。還有一些俄羅斯人似乎沉醉於幾個迷人的概念,譬如“歐亞主義”“斯拉夫聯盟”“俄中反西方同盟”。
」(
《戰略遠見》125頁)
於是,
布熱津斯基早在10年前就預言了
俄烏戰爭:「仍然有一些俄羅斯人懷抱著斯拉夫聯盟的夢想,在這個聯盟中,克裡姆林宮是庇護者,參加國包括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那種建議與具有統治地位的俄羅斯建立“共同經濟空間”的想法,無法掩蓋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俄羅斯所謂的經濟好處只是個虛構,根本無法壓制住擁有獨立民族和獨立政治帶來的自豪感。所以,如果俄羅斯施壓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入“斯拉夫聯盟”,就有可能使俄羅斯陷入與鄰國的長期矛盾之中。」(《戰略遠見125頁)
布熱津斯基也更清楚的指出俄羅斯無法融入西方的致命傷:「俄羅斯一直頑固地漠視法治原則,這也許是俄羅斯與西方進行明智的交往中最大的障礙。如果不給予法律制度上的最高權力,雖然俄羅斯可以採用西方式的民主形式,但只不過是膚淺的模仿而已。這樣的法律現實助長了腐敗和侵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實際上是俄羅斯的傳統,因為俄羅斯歷史上一直要求社會服從國家。」(
《戰略遠見》124頁)
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發起了包括停用
SWIFT在內的多輪金融制裁及石油禁運,媒體一般都認為這將促進“俄中反西方同盟”。但
布熱津斯基卻持相反看法:「信奉“歐亞主義”的俄羅斯人,被俄羅斯巨大的地理疆界迷惑,認為俄羅斯是個偉大的歐亞國家,嚴格來說既不是歐洲國家,也不是亞洲國家,命中註定要與美國和中國平起平坐。這些人沒有意識到俄羅斯巨大的跨歐亞國土實際上是杳無人煙的曠野,仍然處於未開發的狀態,他們的戰略只是幻想而已。把這個概念稍微改動一下就形成了“俄中同盟”的概念,其實質就是與美國對抗,但它依然是個逃避現實的概念。事實有可能讓許多俄羅斯人感到痛苦,即使中國真的願意,該同盟中的俄羅斯也只能扮演次要角色,而且很可能要喪失國土給中國。」(
《戰略遠見》125頁)及「衰敗的俄羅斯沒能成功地實現西方化和現代化,可能會怨恨越來越成功的中國擴張進入蒙古和中亞新國家獲取自然資源。」(
《戰略遠見》137頁)
布熱津斯基更清楚認識到無法切斷俄歐之間的政經鈕帶,他寫道:「美國變得越來越需要獨立地擔負起歐洲安全的主要責任,同時美國還要打消歐洲人的疑慮,答應保留“歐洲一體化和自由化”的邊界。但是,這些邊界是可以被逾越的,因為德國和俄羅斯的特殊關係正在形成之中,德國的商業精英簡直無法抵禦俄羅斯現代化的商業利益的吸引(義大利和其他一些國家也很感興趣)。在歐盟內部,一些國家不僅希望獲得特殊的商業利益,還希望改善與俄羅斯的政治關係,所以歐盟面臨著因地緣政治引發的分裂,而且分裂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大。」(
《戰略遠見》110頁)
3)美國遏止印度的戰略博弈:
對於南亞人口13.8 億 (2020年)的印度,
布熱津斯基寫到:「英國在尚未面臨迫使其撤出的壓力之前,就明智地從印度撤出,後來又從中東撤出,但英國留下的宗教與種族暴力,導致了印度的巨大人類悲劇,和到了今天仍在困擾西方的棘手的中東地區巴以政治衝突」(
《戰略遠見》17頁)
美國雖然極力拉攏印度形成美、歐、印「三人組(à trois)」及
美澳日印「四人組(Quad)」,以對抗中國,無奈印度一貫的自大,蒙蔽了現實,
布熱津斯基一針見血的寫到:「美印關係在21世紀頭十年逐漸得到改善,這進一步提升了印度的全球聲望,滿足了它的野心。然而,正在醞釀的印巴衝突,仍是導致印度無法將精力集中於更大地緣政治抱負的重要因素,這一衝突包括一場印巴為在阿富汗獲得更大影響力而展開的“代理人”競爭。因此,印度的外交政策精英認為印度不僅是中國的對手,而且已經是世界超級大國之一,並沒有認清現實。」(
《戰略遠見》22頁)
除了印度自大的認為是與中國同等級的超級大國之外,更令美國扼腕的是,中國
珍珠鏈戰略(String of pearls)成功的包圍印度(見美國人寫的專書
《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
布熱津斯基寫到:「利用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矛盾中國在巴基斯坦極為敏感的地方建設瓜德爾港,邁步控制海上通道並且監視印度……在巴基斯坦的隱蔽和公開的支持下,中國成功地在海陸方面抵消印度的影響……此外,中國還在緬甸建造港口、石油管道和公路,此舉的意圖非同小可。還有,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港(Hambentota)也是在中國幫助下建造的,而它實際上是印度陸地分離出來的一部分。這是中國在實施其精心策劃的“珍珠鏈戰略”,目的是在印度洋對印度形成包圍圈」(
《戰略遠見》82頁)
然而,印度是擁核國家,
布熱津斯基擔心:「伊朗如今致力於擁有核力量,再加上美國未來可能發生的衰落,這凸顯了21世紀核擴散的潛在危險:不擴散制度漸行漸遠,新興國家加大擴散,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延伸核保護傘,地區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恐怖組織更有可能竊取核材料等。(
《戰略遠見》100頁)
4)美國遏止中國的戰略博弈:
自從美國成功製造
蘇聯解體(1991年)後,世界大棋局的歐洲(德法)及印度兩個區域
霸權都難以威脅
美國霸權,所以美國真正戰略目標只剩中、俄兩國,這可從美國會
白皮書中清晰可見:「俄烏戰爭讓美國必需仔細捏拿,把多少武力量放在歐洲應付俄羅斯,而留下多少武力在亞太地區以威懾中國。美國如何應對俄烏戰爭,將影響中國對台灣採取何種動作。」(《
最新的大國競爭:對國防的影響》15頁)
俄烏戰爭的爆發,引起東西方媒體及專家的熱議,有說普京攻烏失算,恐將倒台,也有說拜登挑撥俄烏開戰,再成功唆使西方經濟制裁,重創了俄羅斯。但事實背後的真相只不過是
美國霸權全球大棋局的戰略博弈。
怎麼說呢?
於是基於
AlphaGo Zero圍棋博奕策略,美國成功的全面更新
布熱津斯基的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升級到「美國全球戰略博弈AI版」─即把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是「暴力搏鬥」,升級到《
孫子兵法》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謀略博奕」。(按:
克勞塞維茲在其《
戰爭論》說:「如果我們想要把構成戰爭的無數個搏鬥作為一個統一體來考慮,那麼最好想像一下兩個人搏鬥的情況。每一方都力圖用體力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他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對方,使對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見《戰爭論》商務印書館出版,1978,第23頁))
美國具體操作「美國全球戰略博弈AI版」的細節如下:
俄烏戰爭未爆發前,拜登一再敲鑼打鼓說,美國不會出兵,也許有人納悶,這不是自暴底線嗎?其實,拜登是在操作「上兵伐謀」,糾正了美國以往窮兵黷武─「其次伐兵」─的錯誤。等到
俄烏戰爭開戰後,拜登聯合西方,發起金融制裁及石油禁運,這是「其次伐交」之「謀略博奕」。反觀俄羅斯,普京圍城
基輔,落得《
孫子兵法》的下下下策─「其下攻城」。你說拜登、普京誰贏了?
自2017年起,美、中戰略博弈可說是進入《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的最高層級之專業九段戰略博奕,使得眾媒體時事評論家如同墜入霧中看花,一頭霧水。其實,「上兵伐謀」雖可以兵不刃血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需要圍棋九段的深謀遠慮及戰略定力─即不讓極端
民族主義發酵與不被
民粹主義的
鷹派綁架,這都非其他俄、德、法、印等大國所能做到的。
而從拜登成功操作
俄烏戰爭來看,美國戰略博弈已無疑的躍升為專業九段,實力不容小覷。反觀中國的戰略博奕,也是跟隨美國升級到專業九段的「AI版」,不僅沒有如同俄羅斯,被美國的戰略博弈唆使,落入台海開戰的下下策,還屢有斬獲,下文深度分析之:
(1)中國突破美國的地緣戰略圍堵:
中國
一帶一路成功突破美國海路的
地緣戰略圍堵,從海南、緬甸、巴基斯坦的
珍珠鏈戰略(String of pearls)不僅突圍印太的海上封鎖,還成功的包圍印度(如下圖)。
而第4條中歐班列南部通道是將於2023開工興建的
中吉烏鐵路─全長約523公里,在大陸境內,從新疆的「喀什」向西出境,長213公里,吉爾吉斯境內的「薩雷塔什」,長260公里,烏茲別克境內的「安集延」,長50公里,如下圖。
中吉烏鐵路建成後將是從大陸運輸貨物到歐洲和中東的最短路線,貨運路程縮短900公里,時間節省7至8天,而以往該中歐班列主要走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再轉向歐洲。(見
什麼是中吉烏鐵路?建成後,對中吉烏3國和全世界有什麼好處?)
俄羅斯認為
中吉烏鐵路將會增強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使中亞國家更加依賴中國市場而疏遠俄羅斯,而這對俄羅斯及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有負面影響,所以阻擋了20餘年。但當下
俄烏戰爭,中亞五國沒有一個支持俄羅斯,吉爾吉斯總統扎帕羅夫與普京磋商後,2022/5/30日宣布將於2023開工興建
中吉烏鐵路,中國為了保護陸上
一帶一路項目的安全,降低
中國對歐洲「16+1」戰略的安全風險,中國的西線通道需要複線,而不能是單線,這是戰略性平衡的需要,也是戰略的客觀需要,此時恢復修建西進的複線通道,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見
一周世界輿論聚焦:中國「中歐班列」將開闢複線通道)
如今,中亞將有兩個獨立外交機制,一個是以俄羅斯為中心的平台,包括歐亞經濟聯盟、集體安全組織,以及獨聯體;另一個則是「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它雖然剛剛成立,但它有中國這個強大的經濟體作為後盾,而且中方自身有主動的動力,也會給中亞帶來不錯的商業和地緣政治回報,因為按照任何標準,中國都是大買家,同時鐵路交通的建設,也會進一步將中亞和中國、歐洲緊密聯繫在一起,從而讓中亞走出前蘇聯的範圍,走進更加廣闊的地緣政治空間。
俄烏戰爭導致普京已經無力經營中亞,這給了中國實現自己中亞目標的難得機遇。中俄關係起碼目前並非「上不封頂」。(見
一周世界輿論聚焦:中俄關係與西方傳言不符,及
中亞外交好戲登場)
中歐班列是橫貫亞歐大陸、溝通兩大洋的運輸大動脈,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2021年底,中國已與147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
一帶一路合作方案,已在24個國家參與建設了82個工業園區。中國與歐盟進出口總值達8281.1億美元,年增長27.5%,是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見
中歐班列年行1.5萬列 占雙邊貿易8%)
中歐班列及
一帶一路的輝煌成就召示了美、英
海權戰略的急速沒落,
地緣戰略天秤已向中國這個歐亞
陸權大國傾斜。這是美國數十年
地緣戰略的
海權圍堵,所始料未及的。
其實美國在利用族群矛盾,鼓動
分離主義的操作上遠比外人想像的精細,
布熱津斯基就寫道:「中日在有爭議的水域裡發生一件相對較小的偶然事件,這導致中國民眾怒火爆發,發動示威宣洩怒火。臺灣問題同樣可能在某個時候激起公眾對美國的好鬥情緒。」(
《戰略遠見》147頁)也就是說,美國為了避免美國自己惹火上身,一定得披上道德的外衣,一概以民主、自由、人權、反專制或種族滅絕上面說事,切忌刺激民眾反美情緒。
當然,搞媒體造謠抹黑習近平、普京等元首的烏賊戰,只是美國戰略博弈工具箱裡的一種,而最常用的戰略工具是搞
分離主義的鼓動
藏獨、
港獨、
疆獨、及
台獨,操弄多民族、多族群國家的
民族主義之
道德神經。也就是說,
美國霸權的殺手鐧是「
道德戰」,它是殺人不見血的高級戰略博弈手段。例如,
俄烏戰爭裡,美國先賣武器發酵烏克蘭人
民族主義,再把普京拖入戰爭泥沼,一石殺二鳥。中國面對
美國霸權的「
道德戰」,雖吃足苦頭,也只能
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trial and error),見招拆招:
美國所謂的「戰略模糊」原則,說穿了就是嘴巴上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並重申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等承諾。但實際上,美國
台獨問題打的是整個太平洋的戰略博弈。
布熱津斯基寫到:「如果美國的衰落同時對美日間的戰略聯系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大陸可能會加緊對臺灣施壓,以訴諸武力威脅臺灣,從而實現美國早在1972年接受的“一個中國”的政治現狀。這個方面的威脅如果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就可能會引發日韓兩國對美國現有承諾的可靠性的信心危機。」(
《戰略遠見》86頁)
本質上,美國仍然是延用對付
港獨的「
道德戰」,但臺灣不若香港,不在中國統治之內,使用的手段有所不同,,
布熱津斯基寫到:「更加咄咄逼人的中國民族主義可能抬頭,所付出的代價是中國的國際利益受損。中國若是採取民族主義,妄自尊大,炫耀其崛起的實力,就會無意之中促成一個強大的區域聯盟與之抗衡。」(
《戰略遠見》79頁)所以,1995年的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武力威懾行為正是美國所樂見的。但此後,中國的「上兵伐謀」的戰略博奕也隨著美國升級到「AI版」。展現高超的戰略博弈定力,已不太可能被美挑釁唆使,發動台海戰爭、重蹈
俄烏戰爭陷入戰爭泥沼的覆轍。
現階段,美國兵不刃血的「
道德戰」打的是「恐中牌」─即喚起並推波助瀾台灣人民對中國「武統」臺灣,而摧毀臺灣
民主、
人權、生活
幸福的恐懼。這種
道德訴求通常沒有,也沒有必要形之文字,卻是心照不宣,深入人心,這是
意識形態的「
道德戰」特有之魅力,例如,臺灣執政的
民進黨在總統大選及跨區域的大型選舉,只要打出「恐中牌」,莫不大穫全勝,從
2016年總統選舉後,再度執政,並首度達成同時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的「完全執政」。如今,
民進黨一黨獨大,又緊抱「恐中牌」的大旗,以致,
泛藍陣營(包括
中國國民黨、
新黨、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台灣民眾黨,及一些反
台獨小黨等)要用選票翻盤選舉,難度很大。
面對美國精心謀劃的「恐中牌」,中國也吸取了的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教訓,不讓極端
民族主義發酵與不被
民粹主義的
鷹派綁架,儘量減少「文攻武嚇」,審慎應對。例如,2022/5/26日,美國務卿
布林肯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
本屆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方針》演說,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作為,不支持台灣獨立,期盼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隨後,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亦步亦趨的宣稱「不尋求台灣正式獨立」。中國則除了譴責
布林肯「挺台遏華」,以宣示「一個中國」的台灣主權,也樂得依照
布林肯所說:「包含台灣在內的各種議題,美國依然致力於與北京一邊激烈競爭,一邊密集外交。」的繼續與美國
競爭與外交,以免陷入
俄烏戰爭式的「武統」戰爭泥沼。畢竟,臺灣的問題並不急,雖然與美國的口水戰仍然必要,但以口水換取自身崛起的寶貴時間才是明智之舉。(見
台獨是假 經濟才是國安之鑰)
美前總統川普向來對俄羅斯較友善,他日前大力反對拜登送至國會的近400億美元援烏方案,在國會竟然受到民主、共和兩黨議員一面倒的支持援烏。《
彭博社》報導,一位參與訂立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人士指出,
俄烏戰爭促使拜登政府大幅修改其國家安全戰略,將重心從亞洲和中國向歐洲轉移。(見
美國國安戰略重心 從亞洲轉向歐洲)
結論:
美中全球大棋局戰略博弈已升級到「AI版」,而達到兵不刃血的「上兵伐謀」的高級境界,中國的戰略定力─即不讓極端
民族主義發酵與不被
民粹主義的
鷹派綁架─已不太可能被美國挑釁成功,重蹈
俄烏戰爭的覆轍,發動台海戰爭。美國經濟在衰落,中國經濟在崛起,時間站在中國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