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近一次更新在2024/4/12)
作者:陳華夫
思考(又稱思維)是動詞,指的是人腦的一種功能,思考的產品是思想(又稱觀念),是名詞。思想(觀念)代表了個人的信念和看法,而某種思想體系即是某種塑造公眾輿論的
意識形態。思想與
意識形態對政治結果和政策形成都有重大影響。具體的說,在《
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裡作者說:「除了要證明觀念、對一個國家的外交決策具有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求證了觀念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為此目的,作者從兩個方面對觀念進行瞭解構。一是將觀念具體區分為世界觀、原則化信念和因果信念三種表現形態。二是論證了觀念影響政策的三種途徑:在對自己的利益不明確時,觀念起著路線圖的作用;當存在著多種選擇或存在著多種觀念的競爭時,占主流的現念能夠起到聚焦和粘合劑的作用,使持不同選擇傾向的各方形成合作共識和聯盟;觀念可以植根於制度當中,形成長久性的影響。」(《
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朱迪斯‧戈爾茨坦及羅伯特‧O.基歐漢(2005),頁23,譯者序)
並且,該書的作者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在觀念的社會作用問題上不能走極端,而是應當站在韋伯和塗爾幹二者之間的中間立場上,即社會現實與觀念之間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作用的。現實的剌激將引起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而理論的建構則是為了指導現實。既不能否定觀念的作用,也不能誇大它的作用。」(《
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朱迪斯‧戈爾茨坦及羅伯特‧O.基歐漢(2005),頁26,譯者序)
怎麼說呢?
但「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
回憶」說(如下圖所示),可以滿意的回答以上這些問題:
(圖:「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回憶」說,圖片來源:陳華夫製作)
但「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
回憶」說也可以滿意的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圖1)顯示
腦神經記憶網絡是由「語義記憶網絡」與「內隱記憶網絡」組成(如下圖):
前者儲存的是人們看書、聽課學來的
知識,如邏輯學、歐式幾何學、量子力學等,後者儲存如的下圍棋,做實驗獲得的
經驗證實的科學
知識,它們都是大腦經過
學習獲得
信息,再
編碼成
記憶。所以,不存在邏輯、數學是
先驗的、或科學是
後驗的區分。
(C)雖然思考是回憶,但也能有創造性的思考:
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在他的經點名著《
思想的藝術》認為「創意性
洞識」分成四個階段:準備;孵化;洞識;驗證等階段,如圖:
(圖4:創造性洞識之傳統版與回憶版,圖片來源:陳華夫製作)
而它的廣為人知的「傳統版」如現:當人們思考解決問題,第一步先收集相關思想知識,第二步
孵化問題─即無意識的處理問題一段時間後,進入第三步的非傳統問題之解決出現,最後,再驗證其適當性。
而當我們認為「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
回憶時,「創造性洞識」就出現「回憶版」:第一步大腦學習相關知識成為記憶;第二步回憶聯想與問題相關的記憶一段時間,進入第三步,內隱
洞識如上述的
回憶檢索
腦神經記憶網絡,找到「問題解決
概念」,最後在大腦裡驗證其適當性。
有人可能會質疑,思考既然是回憶,可以回憶出原創嶄新的問題解決方案?答案是肯定的:當我們學習了物理學,有了物理學領域的大量物理記憶,裡面有不少「物理問題記憶」即其對應的「物理問題解決記憶」,可比喻為對應的「物理問題鎖」及「物理問題鑰匙」。同樣的,我們學習生物學,在記憶理會產生對應的「生物問題鎖」及「生物問題鑰匙」。關鍵就是,若用「生物問題鑰匙」打開了「物理問題鎖」這是極具創意的。而科學史裡有不少跨領域思考建奇功的例子。
辨識是人類
思考的
本能,可以從無序的象現中
模式識別,找到
規則(規律),尤其是從一大堆隨機的經濟數據中,推論出所謂的
規則(規律)。 人類
思考之所以尋找
規則(規律),其目的是為了
解釋外在世界;例如,當人們發現橘子往下掉,蘋果也往下掉,吃飯的盤子也往下掉,人們就
歸納出「東西都往下掉」的
規則,然後,為是要確定是否所有的東西都往下掉。我們開始
解釋東西為何都往下掉?於是有了天才
思想家發展了「萬有引力」、「牛頓力學」。
我舉個實際「
抽象找
規則」之「
模式識別」例子: 下圖的左,右邊各有6組小圖形,左邊的 6組小圖形有一個共同的
特徵(模式),右邊的 6組小圖形有一個另外共同的
特徵(模式),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思考」出左右兩組圖案不同的
特徵(模式),這種辨認特徵的
思考,我稱之為「
腦筋拉單槓」。
什麼是偉大思想家的
洞識?
洞識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古今的偉大的
思想家都因為他們非凡的
洞識),而點亮了人類的文明。底下我就舉幾個點亮人類文明的
洞識:
1)經濟學家的
洞識物理學家的思考與經濟學家的思考是不一樣的,
薛兆豐教授舉了一個有趣的如何開罐頭之例子,他認為物理學家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而經濟學家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工具,我認為這是經濟學家的洞識。
薛兆豐教授的原文說:「有這麼一個譏諷經濟學家的笑話: 有一位物理學家、 一位化學家, 還有一位經濟學家,漂到了一個無人的孤島上, 他們需要食物。 這時海岸上漂來一瓶食物罐頭, 孤島上沒有罐頭刀, 那怎麼才能打開這個罐頭, 吃到裡面的食物呢? 物理學家運用他掌握的物理學知識, 說我能夠算出打開這個罐頭需要用多大的力。 化學家運用他掌握的化學知識說, 我能夠製作一些火藥把它炸開。 輪到經濟學家了, 經濟學家說, 假定我們有一把罐頭刀, 我們就能夠把這個罐頭打開。 這就是經濟學家的本事。 別人是提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經濟學家只會假定問題已經解決了。」(見《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薛兆豐(2018),頁1126-1297)
3)
詩意(Poetic)的
洞識:
後現代文學祭酒「
羅蘭·巴特」在
《明室‧ 攝影札記》裡闡述了「punctum刺點」的觀念。他認為「攝影藝術」的兩個基本元素,一、「延伸面」,二、打破「延伸面」的「刺點」(刺激感動之點)。
而我曾在「以色列」的拍了張《死海之濱》的相片(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