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思考(又稱思維)是動詞,指的是人腦的一種功能,思考的產品是思想,是名詞。
怎麼說呢?
但「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
回憶」說(如下圖所示),可以滿意的回答以上這些問題:
(圖:「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回憶」說,圖片來源:陳華夫製作)
但「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
回憶」說也可以滿意的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圖1)顯示
腦神經記憶網絡是由「語義記憶網絡」與「內隱記憶網絡」組成(如下圖):
前者儲存的是人們看書、聽課學來的
知識,如邏輯學、歐式幾何學、量子力學等,後者儲存如的下圍棋,做實驗獲得的
經驗證實的科學
知識,它們都是大腦經過
學習獲得
信息,再
編碼成
記憶。所以,不存在邏輯、數學是
先驗的、或科學是
後驗的區分。
(C)雖然思考是回憶,但也能有創造性的思考:
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在他的經點名著《
思想的藝術》認為「創意性
洞識」分成四個階段:準備;孵化;洞識;驗證等階段,如圖:
(圖4:創造性洞識之傳統版與回憶版,圖片來源:陳華夫製作)
而它的廣為人知的「傳統版」如現:當人們思考解決問題,第一步先收集相關思想知識,第二步
孵化問題─即無意識的處理問題一段時間後,進入第三步的非傳統問題之解決出現,最後,再驗證其適當性。
而當我們認為「
思考是有意識的系列
回憶時,「創造性洞識」就出現「回憶版」:第一步大腦學習相關知識成為記憶;第二步回憶聯想與問題相關的記憶一段時間,進入第三步,內隱
洞識如上述的
回憶檢索
腦神經記憶網絡,找到「問題解決
概念」,最後在大腦裡驗證其適當性。
有人可能會質疑,思考既然是回憶,可以回憶出原創嶄新的問題解決方案?答案是肯定的:當我們學習了物理學,有了物理學領域的大量物理記憶,裡面有不少「物理問題記憶」即其對應的「物理問題解決記憶」,可比喻為對應的「物理問題鎖」及「物理問題鑰匙」。同樣的,我們學習生物學,在記憶理會產生對應的「生物問題鎖」及「生物問題鑰匙」。關鍵就是,若用「生物問題鑰匙」打開了「物理問題鎖」這是極具創意的。而科學史裡有不少跨領域思考建奇功的例子。
佛洛伊德砍了
理性第三刀,他認為
理性只不過是人們的
合理化─即羅列證據,再畫靶心,然後瞄準打靶的自圓其說─而已。本質上,
合理化的底層
記憶機制是
確認偏誤─即無視相左的證據,卻無意識、盲目的擁護自己既有的
道德價值觀。在此種意義上,
確認偏誤是思想的
免疫機制─即一旦偵測到與自己
意識形態有相左的
道德價值,立即將之消滅。(詳細,請看拙文思考、記憶、人腦解決之「強化學習式」思考架構─學習的本質(1))
辨識是人類
思考的
本能,可以從無序的象現中
模式識別,找到
規則(規律),尤其是從一大堆隨機的經濟數據中,推論出所謂的
規則(規律)。 人類
思考之所以尋找
規則(規律),其目的是為了
解釋外在世界;例如,當人們發現橘子往下掉,蘋果也往下掉,吃飯的盤子也往下掉,人們就
歸納出「東西都往下掉」的
規則,然後,為是要確定是否所有的東西都往下掉。我們開始
解釋東西為何都往下掉?於是有了天才
思想家發展了「萬有引力」、「牛頓力學」。
我舉個實際「
抽象找
規則」之「
模式識別」例子: 下圖的左,右邊各有6組小圖形,左邊的 6組小圖形有一個共同的
特徵(模式),右邊的 6組小圖形有一個另外共同的
特徵(模式),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思考」出左右兩組圖案不同的
特徵(模式),這種辨認特徵的
思考,我稱之為「
腦筋拉單槓」。
2)
詩意(Poetic)的
洞識:
後現代文學祭酒「
羅蘭·巴特」在
《明室‧ 攝影札記》裡闡述了「punctum刺點」的觀念。他認為「攝影藝術」的兩個基本元素,一、「延伸面」,二、打破「延伸面」的「刺點」(刺激感動之點)。
而我曾在「以色列」的拍了張《死海之濱》的相片(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