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鐸
「別的文化擁有智者,希臘人呈現給我們的卻是這些『朋友』,而且他們絕非僅僅是二流的智者而已。應當說,希臘人宣布了智者的死亡,並代之以哲學家:智慧之友,即尋找智慧,但尚未正式擁有智慧的人。」德勒茲、瓜達里:《何謂哲學?》 網誌:https://wu3vupx03.wordpress.com/
趙鐸
「別的文化擁有智者,希臘人呈現給我們的卻是這些『朋友』,而且他們絕非僅僅是二流的智者而已。應當說,希臘人宣布了智者的死亡,並代之以哲學家:智慧之友,即尋找智慧,但尚未正式擁有智慧的人。」德勒茲、瓜達里:《何謂哲學?》 網誌:https://wu3vupx03.wordpress.com/
26
篇文章
0
專題
39
追蹤者
0
勳章
0
NFT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釀影評|《暗湧情事》:暴力、溝通與誠實的不可能
然而濱口竜介的處理方式恰恰相反,他透過一個通俗的故事情節,來讓了解故事上下文的我們去意識到當前的簡單對話中是如何推進一個看不見的深度,直搗對方內心黃龍的探測正在進行著,但同時它也在這種誠實正在發生的努力當中,展現出另一個反命題,也就是誠實的不可能,以至於我們會如此在情感關係中透過無盡的溝通來追尋它。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3-08-04
3
釀影評|《雙面薇若妮卡》、《紅色情深》與命運的敘事
與其說奇士勞斯基世界裡頭的上帝是一個有問題的上帝,不如說奇士勞斯基的作品中,對於命運的探問本身就處於一種曖昧莫測的狀態,更像是人與世界協作的成品。「宗教與命運」對奇士勞斯基而言,既是人類追求超越向度的可能嘗試,同時也是邊界的重新估量。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3-07-27
6
釀人物|詩與時間的政治──安哲羅普洛斯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2-05-19
6
釀影評|《晨曦將至》:每個存在都是光的本身
在《晨曦將至》裡,「誰才是真正的母親」這個問題與其說是關於親情與倫理的,不如說是關於生命的。河瀨直美對於「親人」、「親生父母」的追索並不僅在於關係型態的可能性,更是在生命面對(無故的)斷裂當下,探索影像創作如何讓人交融在更大生命的世界中、並重新完整的修辭術──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1-03-31
8
《光榮之路》:反戰電影的經典
當人家都在從戰爭內部去刻畫去思辨甚至去批判戰爭為何的時候,《光榮之路》早就已經跳脫只看戰爭的視野了。他在看的是,戰爭裡頭運行的軍事制度甚至是,與這個軍事制度共構的司法判決系統。而當人性的光輝終於有一絲撼動黑暗的可能時。最讓人遺憾的,是在這個巨大官僚機器的運轉下,人們是認不出這個光輝。
2021-02-04
2
釀影評|缺席的父親,聖母的形象──《中央車站》
聖母之所以為聖母,正是在她「實踐的歷程」之中被創造出來的,所以在天主教的觀念裡頭,聖母幾乎可以說是「信徒的榜樣」。而這不正是與我們之前所說的相互呼應嗎?這裡的「與父親和解」正是這趟旅程中,朵拉與約書亞學習如何愛彼此、相信自己是被彼此愛的,的一種表徵。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1-01-13
14
在時間之前:淺談貝拉塔爾
貝拉塔爾的片反抗的對象,其實是根植於基督教精神,延伸出來的因著有「救世主」觀念而來的線性敘事。因此在貝拉塔爾的片中,是期待的落空,是承諾的失信,是等待的枉然,而在這種取消「結局」的前提下人物擺脫掉「敘事框架」的純粹物質狀態。
2020-11-02
4
釀影評|《消失的情人節》:追憶是一種招魂術
阿泰在和楊曉淇拍照的時候,她的肢體彷彿屍體一般任憑他擺佈成他想要的動作──錯過的東西真的就已經錯過,你只是在擺弄的過程當中幻想你們有了對價的償還──但實情其實根本是反過來的,是阿泰經驗到象徵意義的死亡,而這個場景是反向性地呈現這件事。楊曉淇以死亡的姿態呈現在阿泰面前,其實是為了反照出阿泰的死亡⋯⋯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0-10-20
11
死亡的權勢-或-以死亡對抗權勢:《不絕之路》與《藍色情挑》的對讀
在《不絕之路》中,死亡的大門就是對著陽界展開的,甚至以男主角做為代表,死亡仿若是觀察的主體在觀察這個世界。死亡代表的可以是沒有出路的絕望最後必然的選項,但若是死者在畫面中並沒有被隔絕於鏡頭外,那死亡又何嘗不因為著他與陽界連續性的關係而不再代表著終點,甚至是陽間的延續。
2020-08-31
5
釀影評|《藍色情挑》:誰需要自由?
當你回頭望,會發現那些看似偶然的遭遇,看似不預期達到這樣目的的行為,最後卻有某種必然存在。奇士勞斯基總相信,在我們以爲的表層下,存在著我們不明白,但經過一段歷程便會顯現的隱約連結。正因爲關係的圖像要在歷程中被發現,所以愛才會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那是愛嗎?那是奇士勞斯基的溫柔信念。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0-07-28
8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