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東圓子

珥東圓子

29 位追蹤者
愛說幹話而且喜歡玩文字的女聲,歡迎加入我的諧教,諧音的諧,還有諧星的諧。說的幹話通常不只是幹話,還有一些心底話。還有一檔正常說話的Podcast:圓子習慣,也歡迎到發藏頭的Instagram或發癲的Threads找我玩,全網都是一個駒、四個歐,加上九踢
20會員
28內容數
歡迎來到斜槓文案師的諧教,別人都槓上開花了,我還在方格子抬槓。 這裡會用諧音、詼諧的方式說著一些看似無用卻有理的幹話,幹什麼話,是哲學話。 可能偶爾會放鴿子(欸沒有啦)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最近或許是美國總統大選將近,一部在2020年發佈的TED影片被推送到我眼前: 「為什麼有這麼多無能的人成為領導者?」 演講者是專業的組織心理學家,但他並不會說一些很艱澀難懂的學術用語, 而是直接給出很實際的研究發現與解決辦法,甚至有點像脫口秀(看原影片就知道了)。 在才能方面,比起女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說得蠻不錯的,不要讓流量綁架你,但也不要忽視流量的力量,因為流量自然的,如果流量是不自然的,總有一天也會流失。總之現做再說。
看完高瑞希於今日(6/28)發布的《無條件的自愛,才會成就大愛》,我想起了過往不容批評的我,還有最近不懂為何有人會情緒性地卯起來封鎖自己看不慣的人事物,也一併有了解答。 這兩者看似無關,其實都是創傷後的自我防衛,即使對方並非針對性地攻擊自己。 過往容不得被批評的我,最嚴重的時期大概是在四、五
Thumbnail
「我認為,把努力放在一流的工作上絕對是值得的,因為事實是,價值會更多地體現在奮鬥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為自己做出一番努力本身就是值得的。在我看來,成功和名聲是一種红利。」—《你和你的研究 You and Your Research》的主講者 理查德·漢明Richard Hamming 演講第一段
Thumbnail
「有些波長是人們看不到的,有些聲音是人們聽不到的,也許電腦有人們無法思考的想法。」 這是數學家、圖靈獎得主理查德·漢明Richard Hamming在1986年,甚至是更早以前曾提出的觀點。而現在,ChatGPT已被廣泛使用。 同時,他也是ChatGPT的CEO--Sam Altman,所推
Thumbnail
avatar
彼得潘
將來不可預料 可現今知道的 電腦只是收集大數據 足夠的資料讓它看起來聰明 但談到思考 這是人類的專長 生成式Ai也必須提出主題 它才能從眾多資料庫揀選較符合相近的資料來作答。
把人生比喻成一場遊戲,這是我一直以來都會做的事情,後來看到了一部YouTube影片,影片作者詳細地把人生比擬成遊戲,邀請大家一起成為自己的「遊戲設計師」與玩家。 如果在人生這場遊戲裡,會止不住地拖延,這可能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遊戲設計得不夠好玩。 等等,但也別急著歸咎於誰,因為空洞的遊戲大
Thumbnail
看著最近幾位公眾人物引發的事件,不論是吳卓源、黃子佼,抑或是統神張嘉航,我決定完成這篇延宕已久的文。 媒體造神 之前看過一部「造神影片」,說的是如何用影片「塑造」一位政治網紅。 影片很吸引人,影片可以說故事,但觀看者卻難以單憑一部影片來分辨故事的真實性。 透過各種不同角度
Thumbnail
“造神”的目的通常離不開政治權謀 商業利益 前一陣子看電影“沙丘” 那部落長者一直給男主註解“天命”“天神”等造神話語 正巧男主也表現極為“稱職”。聽過“宋七力”事件嗎? 這是在台灣千禧年的造神實例 這人號稱能分身並擁有成千上萬粉絲作證屬實 且得到謝長廷的跪拜 可在法官面前被要求分身試試 立即跌落神壇。https://youtu.be/OlSeN7QZlAA?si=uC4kDhnFluzVzRIv宋七力事件 聯結自YouTube
Youtube「反正我很閒」的老闆兼主演鍾佳播上Podcast百靈果的那一集訪談,完全顛覆了我對他(們)的想像。 雖然他們的影片運鏡很晃、腳本很隨意,甚至呈現出一種•••中二的感覺,但他本人真的是一個很chill、很懂自己想要什麼的人。 他不輕易定義自己是什麼,但也允許別人給自己貼標籤
Thumbnail
我應該先去 YouTube上看看影片再說,不過看你描述他們的拍攝風格應該和紀實類影片一樣吧,那種的話我還蠻喜歡的。(看看去哈哈哈找個弱的人來誇自己,想起來我朋友那時微信步數總不能排第一,於是我建議他把每次都排在他前面的那些好友刪掉,這樣他就永遠是第一名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對別人做那些連自己也討厭的事,這可以說是人與人相處的最低限度,但不是顛倒所有假設都能成立,尤其是在感情裡。 也就是並非 「己所欲,便施於人」:我希望別人對我這麼做,我就先對他這麼做,希望藉此來感動對方,進而對自己做一樣的事。 我喜歡有人在家等門的感覺,於是
Thumbnail
看了同感,我也是盡力對自己好,讓自己好和愛自己。辣芙 & 屁思是Love & Peace嗎?
網紅兼前議員呱吉在Podcast百靈果上提到, 專家們原本以為社群平台可以讓人類擴大交友圈,聽見更多不同的聲音,後來發現並沒有。 因為大多數人都只關心自己,只接受自己想聽的言論,看到那些在自己支持的貼文下方批評的言論,許多人只會說:「不喜歡可以不要看!」。 我們擴大的並不是交友圈,而是我們的
Thumbnail
完全認同妳的說法!要找一個能接納所有聲音的平台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