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兼前議員呱吉在Podcast百靈果上提到, 專家們原本以為社群平台可以讓人類擴大交友圈,聽見更多不同的聲音,後來發現並沒有。
因為大多數人都只關心自己,只接受自己想聽的言論,看到那些在自己支持的貼文下方批評的言論,許多人只會說:「不喜歡可以不要看!」。 我們擴大的並不是交友圈,而是我們的同溫層。
這也不怪乎為何心理學會有所謂的羊群效應(從眾效益)、跟著大家走比較安全,我們也傾向喜歡那些認同自己的人,並與他們成為好友。
還是有人喜歡與經常否定自己的人交朋友(?)(或許有但應該佔極少數)
在社群平台上,看到自己深有同感貼文的讚數一直往上跳,大腦除了會產生興奮與期待感,更會有一種「自己被肯定」的感覺。
這造就了什麼問題?
好比戀童癖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敢表明自己的癖好,可能會覺得自己佔人群中的少數,在心理學從眾效應中,會覺得自己這樣好像是不對的,但是在社群上,他找到了一群跟自己有相同癖好的人。
「欸這個超讚!」、「這超頂!」的言論讓他覺得找到溫暖的家了。
慢慢地,他越來越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因為他找到了一群和他一樣有戀童癖的人。 於是,社交平台讓極端的人愈趨極端; 讓每個人的同溫層愈趨擴張。 怎麼辦? 跟演算法反著來,你越不喜歡什麼言論,多去下方按讚並發表你的演說,促進交流的目的。
演算法判定你喜歡這類言論,便會多推給你類似的貼文,久了你便會發現:
你在這個世界上
格格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