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事件發生、情緒爆發的當下,我們常常會很直覺地問他人、問自己:「為什麼?」
大腦總渴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好讓發生在生活中的內外在事件能夠「一個蘿蔔一個坑」,讓困擾或難題得以快速解決。(或有時候,只是想滿足大腦的求知慾與掌控的安全感)
但有時候,生活與「人」總沒有那麼單純。一個事件或模式的發生,可能有多重原因,甚至有不同的要素交互影響著。過度的認定或放大某一原因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造就偏頗,或陷入僵固與限制。
/
讓「發生了什麼事?」、「我/你怎麼了?」,來取代「為什麼?」。
雖然之前有聽過這個概念,但這次又更深入地感受了一下,這兩種問句差在哪呢?感覺背後的目的,都是想釐清事情原委呀。
老師提及:「『為什麼』起始的問句易覺被質疑」仔細想想,生活中的案例,好像許多爭吵或對話中的「為什麼」,火藥味或針對性的確特別強烈。
例如:「你為什麼遲到?」「你為什麼要把東西放在這裡?」
寫了例子出來,我才發現,其實關鍵好像是問法與態度的不同。因為我們也可以改成「為什麼你遲到了呢?」「為什麼你把東西放在這裡呢?」聽起來好像也沒那麼糟。
也許是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用「為什麼」所包裝起來的指責。
「你為什麼遲到?」與「你為什麼要把東西放在這裡?」,其實也可以解讀成,你不應該遲到、你不應該把東西放在這裡。而我,其實沒有想要了解你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這只是單方面的指責、不認同與不喜歡。而接收到這樣一個較攻擊性語句的他人,很自然而然地,就會升起防禦機制,關起對話的窗口,保護自己。
/
而我也同時好奇,如果是用在自己身上呢?
當我難過或又陷入思考胡同而撞牆時,往往問自己「為什麼?」卻都容易無疾而終。(腦袋一片空白)
因為背後的心理狀態,其實是我厭惡這樣的自己、我不想接受這樣的自己,所以是一種潛在的責備語句:我怎麼可以這樣?我為什麼會這樣?
急於找答案的當下,便忽略了感受的過程。
突然浮現了一幅畫面,就好像是當自己跌倒時,我們不是先好好看看傷口、清洗、擦藥和包紮,卻是放著傷口在認真苦惱,我到底是絆到了什麼?
/
原因並不是不重要(畢竟生活在這世界上就是得面對一大堆待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呀…),但我們也許,能更溫柔的探問。
也因為曹老師提及了「歸因謬論」,才讓我搜尋相關文章時看到了另一段我覺得很有感的文字:
「佛洛伊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某個人的自我防衛機轉有助於他生活下去,在你能夠為他提供更好的方式之前,請別剝奪他的防衛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該不該正視自己的問題,重要的不是客觀而言,問題是不是真的是個問題,而是主觀而言,當我們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而我們想要怎麼樣的人生?」(註)
乍看之下好像與前面有點不相關,但我覺得這為正在找答案的自己,對於何謂真實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
於是重點並不是爭論與思辯找到的是不是正確答案,而是這個答案,為我帶來了什麼改變或影響。
註:每個人都是不理性的人?淺談常見的歸因謬誤,及其背後的意義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3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