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講座|懂得的陪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曹中瑋老師《懂得的陪伴》深度導讀講座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有關於常見的問句—「為什麼?」


在很多事件發生、情緒爆發的當下,我們常常會很直覺地問他人、問自己:「為什麼?」


大腦總渴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好讓發生在生活中的內外在事件能夠「一個蘿蔔一個坑」,讓困擾或難題得以快速解決。(或有時候,只是想滿足大腦的求知慾與掌控的安全感)


但有時候,生活與「人」總沒有那麼單純。一個事件或模式的發生,可能有多重原因,甚至有不同的要素交互影響著。過度的認定或放大某一原因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造就偏頗,或陷入僵固與限制。


/


讓「發生了什麼事?」、「我/你怎麼了?」,來取代「為什麼?」


雖然之前有聽過這個概念,但這次又更深入地感受了一下,這兩種問句差在哪呢?感覺背後的目的,都是想釐清事情原委呀。


老師提及:「『為什麼』起始的問句易覺被質疑」仔細想想,生活中的案例,好像許多爭吵或對話中的「為什麼」,火藥味或針對性的確特別強烈。


例如:「你為什麼遲到?」「你為什麼要把東西放在這裡?」


寫了例子出來,我才發現,其實關鍵好像是問法與態度的不同。因為我們也可以改成「為什麼你遲到了呢?」「為什麼你把東西放在這裡呢?」聽起來好像也沒那麼糟。


也許是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用「為什麼」所包裝起來的指責。


「你為什麼遲到?」與「你為什麼要把東西放在這裡?」,其實也可以解讀成,你不應該遲到、你不應該把東西放在這裡。而我,其實沒有想要了解你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這只是單方面的指責、不認同與不喜歡。而接收到這樣一個較攻擊性語句的他人,很自然而然地,就會升起防禦機制,關起對話的窗口,保護自己。


/


而我也同時好奇,如果是用在自己身上呢?


當我難過或又陷入思考胡同而撞牆時,往往問自己「為什麼?」卻都容易無疾而終。(腦袋一片空白)


因為背後的心理狀態,其實是我厭惡這樣的自己、我不想接受這樣的自己,所以是一種潛在的責備語句:我怎麼可以這樣?我為什麼會這樣?


急於找答案的當下,便忽略了感受的過程。


突然浮現了一幅畫面,就好像是當自己跌倒時,我們不是先好好看看傷口、清洗、擦藥和包紮,卻是放著傷口在認真苦惱,我到底是絆到了什麼?


/


原因並不是不重要(畢竟生活在這世界上就是得面對一大堆待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呀…),但我們也許,能更溫柔的探問。


也因為曹老師提及了「歸因謬論」,才讓我搜尋相關文章時看到了另一段我覺得很有感的文字:


「佛洛伊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某個人的自我防衛機轉有助於他生活下去,在你能夠為他提供更好的方式之前,請別剝奪他的防衛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該不該正視自己的問題,重要的不是客觀而言,問題是不是真的是個問題,而是主觀而言,當我們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而我們想要怎麼樣的人生?」(註)


乍看之下好像與前面有點不相關,但我覺得這為正在找答案的自己,對於何謂真實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


於是重點並不是爭論與思辯找到的是不是正確答案,而是這個答案,為我帶來了什麼改變或影響。


註:每個人都是不理性的人?淺談常見的歸因謬誤,及其背後的意義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3年1月6日)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好的事物值得等待。 整理環境、整理自己的另一個收穫是:發現找到合拍的人、事、物是需要時間的。這裡對好的定義,是指貼近自己的喜好、需求與能力。 在這之前,不免有頗多不那麼令人滿意的嘗試。(當下往往容易覺得是一種失敗或浪費,現在回顧,覺得何不詮釋為嘗試就好呢)
現在居住的環境是我所喜歡的嗎?擁有的物品能夠帶給我慰藉、力量或意義嗎?(或真的有那個需求嗎?)還是看著心情就好呢? 因著以上的問題,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大概快11個小時),展開了房間的大整理—將近五坪的空間,我和先生的物品逐漸愈堆愈多,也愈顯雜亂。
「感謝我擁有健康。」 自從九月確診後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去跑步運動,這幾天感受到身體開始在釋出訊息:快讓我動一動吧!! 有些莫名的痠與緊,於是想到了 @yoga_with_kassandra 在YT上也有30天的15分鐘晚間瑜珈挑戰,於是心血來潮立馬打開電腦跟著伸展一下。
在療癒音樂會當中,最後大家圍坐成一個圓的分享圈,我被場域內流動與真誠的情感深深觸動。其中一位參與者Anne的分享,讓我很有共鳴。 一直以來,在一些活動中,每當看到其他人手舞足蹈地分享內心的某些悸動、情緒滿溢地分享體驗到的感受,或是敏銳地敘述某些感官的細微變化,我都會不禁覺得:
一直以來,都不敢隨便追劇。其實不是不愛看,而是因為知道,自己往往會無法控制地陷入劇情,甚至被劇中所帶出的情緒過度渲染。 我仍舊印象深刻,在大學的一堂民族課裡,老師播放了韓國光州事件改編的電影。那部電影悲傷與無力的情緒之強烈,導致我下課後躲到廁所裡繼續哭,久久無法回神。
「勇敢為自己發聲。」 「自我表達」對我來說一直是個不容易的課題。我始終能憶起求學階段不懂得如何拒絕,不敢為自己發聲的那種無力感受。 有趣的是,我愈是不敢,就愈會吸引那些讓我不舒服的情境(也可能正是因為是挑戰,所以印象總特別深刻)
好的事物值得等待。 整理環境、整理自己的另一個收穫是:發現找到合拍的人、事、物是需要時間的。這裡對好的定義,是指貼近自己的喜好、需求與能力。 在這之前,不免有頗多不那麼令人滿意的嘗試。(當下往往容易覺得是一種失敗或浪費,現在回顧,覺得何不詮釋為嘗試就好呢)
現在居住的環境是我所喜歡的嗎?擁有的物品能夠帶給我慰藉、力量或意義嗎?(或真的有那個需求嗎?)還是看著心情就好呢? 因著以上的問題,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大概快11個小時),展開了房間的大整理—將近五坪的空間,我和先生的物品逐漸愈堆愈多,也愈顯雜亂。
「感謝我擁有健康。」 自從九月確診後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去跑步運動,這幾天感受到身體開始在釋出訊息:快讓我動一動吧!! 有些莫名的痠與緊,於是想到了 @yoga_with_kassandra 在YT上也有30天的15分鐘晚間瑜珈挑戰,於是心血來潮立馬打開電腦跟著伸展一下。
在療癒音樂會當中,最後大家圍坐成一個圓的分享圈,我被場域內流動與真誠的情感深深觸動。其中一位參與者Anne的分享,讓我很有共鳴。 一直以來,在一些活動中,每當看到其他人手舞足蹈地分享內心的某些悸動、情緒滿溢地分享體驗到的感受,或是敏銳地敘述某些感官的細微變化,我都會不禁覺得:
一直以來,都不敢隨便追劇。其實不是不愛看,而是因為知道,自己往往會無法控制地陷入劇情,甚至被劇中所帶出的情緒過度渲染。 我仍舊印象深刻,在大學的一堂民族課裡,老師播放了韓國光州事件改編的電影。那部電影悲傷與無力的情緒之強烈,導致我下課後躲到廁所裡繼續哭,久久無法回神。
「勇敢為自己發聲。」 「自我表達」對我來說一直是個不容易的課題。我始終能憶起求學階段不懂得如何拒絕,不敢為自己發聲的那種無力感受。 有趣的是,我愈是不敢,就愈會吸引那些讓我不舒服的情境(也可能正是因為是挑戰,所以印象總特別深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聚焦專題,就是調動可以調動的各種知識,來攻克一個專門的問題。」 「你只有聚焦一個專題,才能把這個專題變成你的擅長,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 這兩句話節錄自劉瀾老師學習力30講的內容[1],我很有共鳴。 當心中有專題,看資訊的角度, 就可以從「這個好像很有趣!」進一步轉變為「這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建立主動提問的好習慣,可以幫助人際關係更和諧,並使生活更加精彩。教會他人如何解決問題,能讓他們增加自信且珍惜得來不易的事物。
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福爾克•齊茲博士、曼努埃•涂煦博士  著 馬修  審訂 楊夢茹 譯 2022 先覺出版 ❍ ❍ ❍ ❍ ❍❍ ❍ ❍ ❍ ❍❍ ❍ 重構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將問題倒著看去理解」技巧,或者是專業術語「重構」。 透過重構每天都能在治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你曾覺得,明明自己讀了不少書,怎麼遇到問題還是腦袋當機嗎?
Podcast輕鬆聽:https://reurl.cc/nrOVGX 首先要搞清:你的「問題」落在哪個層次?才能對症下藥 為了搞清楚動物溝通啊、跨族群交流這件事,我花了很多時間和錢錢,去上了很多課。基本上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全部都拿出去當學費了!當然其中當然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為了自己上課啦!那..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聚焦專題,就是調動可以調動的各種知識,來攻克一個專門的問題。」 「你只有聚焦一個專題,才能把這個專題變成你的擅長,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 這兩句話節錄自劉瀾老師學習力30講的內容[1],我很有共鳴。 當心中有專題,看資訊的角度, 就可以從「這個好像很有趣!」進一步轉變為「這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建立主動提問的好習慣,可以幫助人際關係更和諧,並使生活更加精彩。教會他人如何解決問題,能讓他們增加自信且珍惜得來不易的事物。
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福爾克•齊茲博士、曼努埃•涂煦博士  著 馬修  審訂 楊夢茹 譯 2022 先覺出版 ❍ ❍ ❍ ❍ ❍❍ ❍ ❍ ❍ ❍❍ ❍ 重構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將問題倒著看去理解」技巧,或者是專業術語「重構」。 透過重構每天都能在治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你曾覺得,明明自己讀了不少書,怎麼遇到問題還是腦袋當機嗎?
Podcast輕鬆聽:https://reurl.cc/nrOVGX 首先要搞清:你的「問題」落在哪個層次?才能對症下藥 為了搞清楚動物溝通啊、跨族群交流這件事,我花了很多時間和錢錢,去上了很多課。基本上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全部都拿出去當學費了!當然其中當然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為了自己上課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