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敢辭去不喜歡的工作?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工作是我們耗費了最多時間心神的單一事件,也是我們自我期許與評價高低的最重要來源。
為什麼大多數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為什麼我們不敢辭去我們不喜歡的工作?
工作可以為我們帶來五種不同的需求:金錢收入、社會地位、實現夢想以及發揮天賦。金錢與地位是外在誘因,而實現夢想與發揮天賦是內在的激勵與價值。
工作沒有絕對的好壞,不同的誘因之間也許會有衝突,但是要讓自己的人生不遺憾,還是要能夠符合自己內在誘因。
有心理學家認為,解決職業生涯的困惑,可以回答下面幾個問題:要換工作,你最擔心哪三件事情?你在現實上面臨的最大困難有哪三項?
職涯專家認為,我們要先了解自己離不開原先的工作,是基於哪些困擾和憂慮?同時也要提醒自己了解,沒有所謂完美的工作等著我們去就任,而是應該發掘出「多重自我」,也就是要找出各種可能適合自己不同面向的職業。而且,研究顯示,能夠成功轉換職涯的人,往往不是三思而後行,而是先行而後思,也就是先採取行動,先嘗試各種不同的工作,實際測試不同的自我,然後再檢討得失。換句話說,或許可以仿照我們常給年輕人的建議,在求學階段有個gap year,進行一場壯遊旅行,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是不是也該給自己一趟職涯探索的壯遊?
據說國外已有些機構專門幫人安排這個類涯探索的機會?比如在你辭職去開寵物店之前,先利用年休假到寵物店上班二個星期,或者在退休開民宿之前,真的先到民宿當代理主人兩個月……等等。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我們的才能與世界的需求交會之處,就是我們的天職所在。」
話很有道理,但是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的專長又有意義的工作並不容易。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也可以說許多個自我,在漫漫人生中不斷發展,也不斷改變,有時候我們自以為的特質跟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天差地別的。
職涯專家就這麼建議,可以透過撰寫求職報告來探索自己新的可能性。這個練習首先寫出一頁的說明跟別人介紹自己,說明你在生命中重視的事情,並且寫下你的才藝技能,你的興趣,還有你的核心價值或觀念(比如環境保或人權),以及你的個人特質(比如說內向外向或個性急躁或追求完美……),最後寫下附帶條件,比如希望到國外工作之類的。
這張求職說明最重要的是不能寫出你屬意的特定職務,也不能提到你的學歷或過去的經歷或工作。
然後,拜託十位在不同行業工作的親戚或朋友,在他們看過這張介紹後,請他們推薦兩三個可能符合條件的職業,而且要請他們的建議盡量具體,也就是不要寫「你應該做跟教育有關的工作」這麼模糊抽象,最好像是「你或許可以到荒野保護協會擔任海洋保育專員」這麼具體的建議。
這個有趣的練習,不見得只是為了求職所需,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我們了解自己忽略的面向,了解自己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環境行動多年,深深體會到任何荒野守護、環境議題的成功,往往須要許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的努力。看不見的如坐在電腦前或滑手機的低頭族,以鍵盤及社群通訊傳遞訊息,形成社會共同的意識,以及透過「六度連結」的小小世界,讓有權力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氛圍。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必定有許多因緣的聚合,包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往往會盼望自己有好運氣,能輕輕鬆鬆過日子。可是生命歷程裏,不乏這種例子,人們以為是困苦倒霉的遭遇,其實是上天給予的禮物與祝福,而大家認為的「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千載難逢的好工作,卻是人生悲慘境遇的源頭。   幸或不幸,真的很難說,有人就可以把拿到手中又酸又澀的檸檬,榨成滋味豐富又
    我們從小到大聽了不計其數的生命經驗格言警句,但是這些大道理就像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數到數以千計的訊息一樣,雖然我們很容易理解,但是卻不容易深刻體會而後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態度或價值觀,這就是所謂知識上的認知與生命的頓悟兩者的不同。 記得在讀醫學院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考時,考病理學前夕曾經有過一次頓悟
     在文學作品中常將人的一生比喻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時節,這個被用濫的象徵,其實也表示這種來自於人面對春夏秋冬的直接感受,對比於生命境況的轉換,是很能夠引起人的共鳴。  但是我們身處同樣風景或同個季節,會因個人因素而有不同感受,就像把老年比喻為冬天,有的人看到貧脊的冷酷,也有的視為悠然休閒的季節,
    早些年我在醫學院讀書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全都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疾病的消除。  也因為當年的定義,所以醫療資源大多放在生理跟心理適應不良的恢復,換句話說,還是針對一個一個特定疾病的治療。但到了二0一五年,世界衛生組織已轉變高齡醫學的健康重點,強調維持生活中的功能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
    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環境行動多年,深深體會到任何荒野守護、環境議題的成功,往往須要許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的努力。看不見的如坐在電腦前或滑手機的低頭族,以鍵盤及社群通訊傳遞訊息,形成社會共同的意識,以及透過「六度連結」的小小世界,讓有權力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氛圍。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必定有許多因緣的聚合,包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往往會盼望自己有好運氣,能輕輕鬆鬆過日子。可是生命歷程裏,不乏這種例子,人們以為是困苦倒霉的遭遇,其實是上天給予的禮物與祝福,而大家認為的「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千載難逢的好工作,卻是人生悲慘境遇的源頭。   幸或不幸,真的很難說,有人就可以把拿到手中又酸又澀的檸檬,榨成滋味豐富又
    我們從小到大聽了不計其數的生命經驗格言警句,但是這些大道理就像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數到數以千計的訊息一樣,雖然我們很容易理解,但是卻不容易深刻體會而後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態度或價值觀,這就是所謂知識上的認知與生命的頓悟兩者的不同。 記得在讀醫學院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考時,考病理學前夕曾經有過一次頓悟
     在文學作品中常將人的一生比喻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時節,這個被用濫的象徵,其實也表示這種來自於人面對春夏秋冬的直接感受,對比於生命境況的轉換,是很能夠引起人的共鳴。  但是我們身處同樣風景或同個季節,會因個人因素而有不同感受,就像把老年比喻為冬天,有的人看到貧脊的冷酷,也有的視為悠然休閒的季節,
    早些年我在醫學院讀書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全都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疾病的消除。  也因為當年的定義,所以醫療資源大多放在生理跟心理適應不良的恢復,換句話說,還是針對一個一個特定疾病的治療。但到了二0一五年,世界衛生組織已轉變高齡醫學的健康重點,強調維持生活中的功能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施展魔法就是舉行一個儀式。我們需要咒語和儀式幫我們在人生中得到我們想要的事物,或讓事情進展的更順利嗎?答案是不需要。如果你有強烈的信心和堅強的心智,你只需要靠心念去想就能創造出你想要的一切。不需要任何魔法器具或咒文唱頌,也不需要跟魔法儀式有關的任何事物。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這麼做呢?有很多種原因
    Thumbnail
    媒體消費素材如同社群各界曾為流行的JoJo立,擺出這樣的姿勢大多只為流量,卻可能沒有黃金精神(甚至沒看過作品也未必)。但當消費熱潮過了以後,社會改變了什麼?或者,我們將一切留待機率與命運來決定?
    Thumbnail
    今晚我在YT上看到一個非常有共鳴和擊中我心的內容,關於「為什麼我們不該刻意努力?」我們是否下意識的認為,刻意努力肯定跟成功綁定在一起。
    Thumbnail
    大概是預告的電影配樂和宣傳的文字觸動我了,所以我想今年暑假最後一次衝電影院就獻給《九槍》。 一走進影廳就感覺A廳好像特別大,我還坐在中間的中間,我想電影在特別大的影廳放映是電影院自有用心,等著好好感受這部電影。 其實我在看每部電影之前都知道我會得到什麼,通常我也只看我想得到的電影,
    Thumbnail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第一個支撐指數投資的重要理念。   效率市場假說是第二個支撐指數投資的重要理念。
    Thumbnail
    一、否定他就像在否定自己 能夠傷害我們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皆與我們有足夠深的連結才有傷害我們的權利,傷害的權利與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有著不可劃分的整體。 活在想像裡面好像告訴我們可以去留住那些消失的東西,但難道靠著想像存活,我們就能真的擁有嗎? 二、他的優勢照映出自己最深的缺乏 我們可以如何改善?
    Thumbnail
    對腐海而言真理為何? 娜烏西卡鍥而不捨、以科學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探究腐海(自然)的真理。這樣的娜烏西卡,對眼前的小植物、常見的蟲子們的生命,都想徹底觀察,在自己屋子的地下室裡反覆做著實驗。重點在於,娜烏西卡直覺地認為,「眼前的這個生命不管多麼小、多麼普通,都可能藏有整個世界的秘密」。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都不敢說實話? 最近看了許文龍的『零與無限大』,裡面提到許多他的人生觀點或是他的人生哲學,其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人性都會這樣,出了差錯就怕被懲罰,以後就會開始隱瞞。』
    Thumbnail
    當初會辦公益活動,當然除了宣傳之外還有幾個重大原因。 1. 公眾演說跟公眾培訓本是我老本行,所以並沒有什麼難度,那公眾催眠,而是催眠達到某種程度的目的(用字遣詞要非常小心),那就會是另一種挑戰,幾次以來,也證實,公眾培訓技巧+催眠技巧可以同時成功催眠多數人,達到某種效果(例如睡著,放鬆)。 2. 現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施展魔法就是舉行一個儀式。我們需要咒語和儀式幫我們在人生中得到我們想要的事物,或讓事情進展的更順利嗎?答案是不需要。如果你有強烈的信心和堅強的心智,你只需要靠心念去想就能創造出你想要的一切。不需要任何魔法器具或咒文唱頌,也不需要跟魔法儀式有關的任何事物。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這麼做呢?有很多種原因
    Thumbnail
    媒體消費素材如同社群各界曾為流行的JoJo立,擺出這樣的姿勢大多只為流量,卻可能沒有黃金精神(甚至沒看過作品也未必)。但當消費熱潮過了以後,社會改變了什麼?或者,我們將一切留待機率與命運來決定?
    Thumbnail
    今晚我在YT上看到一個非常有共鳴和擊中我心的內容,關於「為什麼我們不該刻意努力?」我們是否下意識的認為,刻意努力肯定跟成功綁定在一起。
    Thumbnail
    大概是預告的電影配樂和宣傳的文字觸動我了,所以我想今年暑假最後一次衝電影院就獻給《九槍》。 一走進影廳就感覺A廳好像特別大,我還坐在中間的中間,我想電影在特別大的影廳放映是電影院自有用心,等著好好感受這部電影。 其實我在看每部電影之前都知道我會得到什麼,通常我也只看我想得到的電影,
    Thumbnail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第一個支撐指數投資的重要理念。   效率市場假說是第二個支撐指數投資的重要理念。
    Thumbnail
    一、否定他就像在否定自己 能夠傷害我們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皆與我們有足夠深的連結才有傷害我們的權利,傷害的權利與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有著不可劃分的整體。 活在想像裡面好像告訴我們可以去留住那些消失的東西,但難道靠著想像存活,我們就能真的擁有嗎? 二、他的優勢照映出自己最深的缺乏 我們可以如何改善?
    Thumbnail
    對腐海而言真理為何? 娜烏西卡鍥而不捨、以科學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探究腐海(自然)的真理。這樣的娜烏西卡,對眼前的小植物、常見的蟲子們的生命,都想徹底觀察,在自己屋子的地下室裡反覆做著實驗。重點在於,娜烏西卡直覺地認為,「眼前的這個生命不管多麼小、多麼普通,都可能藏有整個世界的秘密」。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都不敢說實話? 最近看了許文龍的『零與無限大』,裡面提到許多他的人生觀點或是他的人生哲學,其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人性都會這樣,出了差錯就怕被懲罰,以後就會開始隱瞞。』
    Thumbnail
    當初會辦公益活動,當然除了宣傳之外還有幾個重大原因。 1. 公眾演說跟公眾培訓本是我老本行,所以並沒有什麼難度,那公眾催眠,而是催眠達到某種程度的目的(用字遣詞要非常小心),那就會是另一種挑戰,幾次以來,也證實,公眾培訓技巧+催眠技巧可以同時成功催眠多數人,達到某種效果(例如睡著,放鬆)。 2.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