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CS 法則:如何用理性腦讓決策更清晰、更有效?

LOGICS 法則:如何用理性腦讓決策更清晰、更有效?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當理性,成為一種混亂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理性決策」,但實際上卻陷入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混亂。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資訊太多,不知道該選哪一個?」
「計畫了一堆方法,卻還是不確定自己在幹嘛?」
「分析了半天,結果發現根本是從錯的前提出發?」

我們以為理性決策應該是條理分明、數據支撐、無懈可擊的,

但現實往往是—— 想得越多,越覺得混亂;資料越多,越無法下決定。


問題不在於「理性」,而是 我們沒有正確地使用理性腦。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 LOGICS 法則——這是 6 個幫助你清晰思考、有效決策的關鍵步驟,讓你不再陷入「過度思考」「選擇困境」,而是真的能讓理性發揮應有的力量。

raw-image

L – Labeling(標記概念):為混亂的資訊貼上標籤


大腦處理資訊的第一步,就是「命名」。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一件事複雜、混亂,往往是因為資訊沒有被分類、歸納,它們像一團雜亂的線團,無從下手。

🔹 如何運用?

  • 把問題命名:「這是一個市場策略問題?還是產品設計問題?」
  • 建立分類:「這是一個短期決策,還是長期規劃?」
  • 用具體詞彙取代模糊概念:「壓力」可能是「害怕失敗」,也可能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找出真正的詞彙,才能找出真正的解方。

✨ 理性啟示:當你能夠準確地標記概念,混亂的想法就會開始變得有序。


O – Objectivity(核實事實):別讓假訊息誤導你


我們的判斷,往往來自於我們相信的「事實」。
但問題是,這些「事實」,真的是真的嗎?

🔹 如何運用?

  • 檢查資訊來源:「這個數據來自哪裡?是可靠的研究,還是二手消息?」
  • 區分「事實」與「推測」:「這家公司營收下降(事實),是因為管理不善(推測)?」
  • 用不同視角檢查:「這件事真的像我想的那樣嗎?如果我是另一個人,會怎麼看?」


✨ 理性啟示:你所相信的一切,可能只是某種偏見的結果。學會核實事實,才能讓你的決策站在真實的基礎上。


G – Goal-setting(區分目的與手段):弄清楚「為什麼」,才不會走錯方向


很多人忙碌一整天,卻發現自己做的事情根本沒用——
因為 我們常常把「手段」誤認為「目的」。

🔹 如何運用?

  • 問「為什麼?」五次:「我要提升效率。」→「為什麼?」→「因為時間不夠用。」→「為什麼?」→「因為事情太雜亂。」→「所以目標應該是簡化工作流程,而不只是提升速度。」
  • 檢查「我要做的」和「真正想要的」是不是對齊:「我要每天早起」vs. 「我真正的目標是擁有更高效的工作時間」。

✨ 理性啟示:不管多努力,如果方向錯了,一切都是徒勞。


I – Impact analysis(評估影響):不只看當下,也看未來


「這個決定,會影響什麼?」
這是一個我們常常忘記問自己的問題。

🔹 如何運用?

  • 區分短期與長期影響:「這次降價促銷能帶來短期銷量,但會不會讓品牌價值下降?」
  • 考慮連鎖反應:「如果我辭職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經濟影響、人脈關係、心理變化)
  • 列出最壞情境:「如果這個決定失敗,最糟的情況是什麼?我能承受嗎?」

✨ 理性啟示:好的決策,不只是解決當下的問題,還要為未來鋪路。


C – Causality checking(關聯因果):別讓錯誤的假設害了你


A 之後發生 B,不代表 A 導致 B。
但我們的腦袋,喜歡找因果關係,於是就會產生很多「錯誤推論」。

🔹 如何運用?

  • 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學校成績好的學生,未來比較成功。」這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更自律,而不是「好成績」本身導致成功。
  • 用「反例」測試推論:「如果這家公司沒換 CEO,業績真的不會變好嗎?」
  • 問自己:「還有沒有可能的原因?」

✨ 理性啟示:很多時候,我們誤會了世界運行的方式,讓錯誤的因果推論影響決策。


S – Segmentation(拆解問題):大問題,分小塊解決


當問題太大,我們容易被壓垮、不知從何下手。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 把問題拆解成更小、更可執行的部分。

🔹 如何運用?

  • 分解問題結構:「我要提升業績」可以拆成「增加新客戶數量」「提升客單價」「提高回購率」。
  • 先解決最關鍵的部分:「這個問題的核心卡在哪裡?」
  • 把不可控的變數移除:「哪些因素是我現在能改變的?」

✨ 理性啟示: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才能真正找到行動方向。


結語|讓 LOGICS 法則成為你的思考指南


如果你曾經因為資訊過載、決策焦慮、行動遲滯而感到困擾,
試試 LOGICS 法則——

Labeling(標記概念):為資訊貼標籤,讓思考更有條理。

Objectivity(核實事實):確認事實,避免被錯誤資訊誤導。

Goal-setting(區分目的與手段):目標清晰,才不會走錯方向。

Impact analysis(評估影響):考慮短期與長期影響。

Causality checking(關聯因果):分清因果,避免錯誤推論。

Segmentation(拆解問題):大問題分解成小行動。


這是一個不讓自己「想太多、做太少」的理性指南,

幫助你做出更清晰、更有效的決策。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9會員
33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講的明明是關鍵,但對方總是一臉無感?因為大腦會自動忽略模糊又沒壓力的訊息。用 ALERT 五原則——抓注意、說清楚、舉例子、講理由、挑時機,幫助對方感受到:「這件事我得處理!」讓每一次提醒不再白說,真的轉化成行動。
我們常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太快套用舊經驗。真正的理解,不是反應快,而是能停下來想:「我真的弄懂了嗎?」用 GAPS 框架幫自己釐清資訊落差、語意模糊、優先順序與視角不同,你會發現,不夠懂的地方,才是進步的起點。能誠實說「我還不太確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講的明明是關鍵,但對方總是一臉無感?因為大腦會自動忽略模糊又沒壓力的訊息。用 ALERT 五原則——抓注意、說清楚、舉例子、講理由、挑時機,幫助對方感受到:「這件事我得處理!」讓每一次提醒不再白說,真的轉化成行動。
我們常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太快套用舊經驗。真正的理解,不是反應快,而是能停下來想:「我真的弄懂了嗎?」用 GAPS 框架幫自己釐清資訊落差、語意模糊、優先順序與視角不同,你會發現,不夠懂的地方,才是進步的起點。能誠實說「我還不太確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