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特邀身兼詩人、小說創作者、音樂家多重身份的右京,來談談霹靂與日本動畫界跨域合作的《東離劍遊紀》,看兩者如何在布袋戲與動漫之間取得綺麗的平衡,又是如何玩出俠客的新形象與樣貌……
沈默
寫於2017/09/19
◎右京
一、前言
去年此時,正是《東離劍遊紀》完結之際。也為武俠的呈現方式,畫下一朵殊異的雕花。
何謂《東離劍遊紀》?猶記得2016年7月起,日本動畫界播出了這部空前的作品。之所以空前,是因為它的形式——是臺灣的布袋戲啊!日本與臺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合作,以布袋戲的形式,演出一個武俠故事。日本團隊提供劇本、人物設定與音樂,臺灣的霹靂布袋戲負責刻偶與演出。
日本動畫界能否掌握「武俠」這要素?是否能跳脫超能力、魔法、忍術等動漫流行的元素,真正去建構一個有武俠風味(包含江湖歷練與俠者心境)的世界觀?原本我並不看好這點,但欣賞完總共13集的《東離劍遊紀》,不得不說,它做到了。
就在播映完結週年,容我探討一下這部作品當中的「武俠」要素。
二、《東離劍遊紀》武俠要素之呈現
《東離劍遊紀》的武俠要素,主要透過下列兩者呈現:主角殤不患的俠義襟懷、武俠故事的多媒體整合與外銷。
(一)、主角殤不患的俠義襟懷
故事由一位異鄉遊子殤不患來到「東離」這國度而正式展開,主角殤不患只是從佛像那邊借了把傘,就被另外一位主角凜雪鴉訴諸仁義,結果拯救了落難的少女丹翡,而丹翡此刻正被邪惡集團「玄鬼宗」襲擊至家破人亡,只因玄鬼宗企圖奪取丹氏一族收藏的除魔神劍「天刑劍」……環環相扣的劇情,推動殤不患、凜雪鴉與丹翡三人共同抵抗玄鬼宗,前期劇情雖不出人意表,卻十分流暢且刺激。接下來就如同RPG遊戲般,主角方開始集齊七位夥伴,攻入敵營,拯救世界,看似王道正統的劇情,超展開卻一個個急遽發生……劇情轉折之處,就留給觀眾細細品味,容我把焦點聚集在本劇刻劃的俠義襟懷,而這種襟懷主要是透過「殤不患」這人物體現而出。
殤不患並未完全符合正道武林所謂的「大俠」形象,他寒酸、愛碎碎念、形象不威風、嫌麻煩、路癡(?),即使拯救了人,也並非主動行善,甚至有想把身陷災厄的少女丹翡推託給凜雪鴉的舉動。然而,不該因此苛責殤不患,這避禍心態是闖蕩江湖應有的保身之道,也是來自經歷世事後的淡然。至少他從未算計他人(這特質在這部作品裡有多珍貴,看完就知道了),還處處考慮夥伴的安危,在自己必須出頭時,也不會拋下他人,毅然一肩承擔。他不是冠冕堂皇的嘴砲俠客,甚至嘴上還會說出刻薄之語,然而,卻默默貫徹自己的俠義之道,在爾虞我詐的武林,他的正氣是低調的,卻是最為凜然。
在丹翡被出賣,在玄鬼宗的牢房,等著被魑翼(一種會飛的怪物座騎)吞食,她不禁在牢內崩潰,懊悔自己無謀的一意孤行。這時,同樣被出賣、被囚禁的殤不患以內勁震破牢房,一口承諾會為她解決這些紛爭,並說:「因正直而受騙的人有很多,悔恨被人欺騙沒關係。但不應該悔恨做一個正直的人。」這就是殤不患,會被欺騙,也會落難,但從未懷疑過「正直」這件事。那橫溢的正氣,比起任何武藝都更加令人敬佩。
當然,武俠的世界中,只靠正直的觀念,是救不了人、殺不了人的。武藝仍是需要考量之處。殤不患自從阻礙了玄鬼宗搶奪神劍的行徑,經歷了許多戰役,他這一路上的表現,透過隊友們的評論,是「內功精湛,劍術卻缺乏銳利,心態也缺乏自信,出招顯得吃力……」不及一流劍客的水準,被認為他是為了某些目的才偽裝成劍客,這樣的殤不患,甚至被初出茅廬的後生晚輩捲殘雲亂取了一個具有諷謔性質的稱號:「刃無鋒」,嘲笑他本領不足,結果殤不患竟然很喜歡這個稱號,就收下了。
然而,殤不患的武藝,並不如周遭眾角色所知的弱小。為了要說明這點,不想透露太多劇情的我,選擇只透露出一件知情後別有一番樂趣的設定,不想被劇透的請快逃。這設定就是:殤不患從故事起初到將近結局,都沒用過劍。他那看起來像劍的武器,只是將木棍漆上銀漆。為何眾人都以為那是真正的劍?因為殤不患將真氣灌入木棍中,使它能削鐵如泥,抵禦刀劍。雖然我很好奇日本編劇是否真的知道內力和獨孤求敗,但我更好奇殤不患為何要這麼做?
殤不患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耍帥(又沒有人知道他一直在灌注真氣),也不是為了方便(殤不患表示,這其實使他更疲累)。木棍便宜、好攜帶、不用保養等要素,對這位寒酸旅人來說固然是好理由,但更核心的意義在於:他認為殺人不該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偏偏他知道自己氣性浮躁,下手容易過重,於是乾脆帶著木棍當劍,即使因此受限,被人誤解劍術太差也不介意,正如他所說:無論劍術如何純熟,都不能讓出劍變得輕而易舉。也難怪殤不患會喜歡「刃無鋒」這充滿嘲笑的綽號,他的襟懷,他的造詣,都表現在這三字裡了。
即使我不透露殤不患在結局的表現,但仍要說個結論,這位缺點滿身、不像大俠的大俠是如此可愛,而他的俠義和武藝,正是讓本作表現出武俠境界的最重要因素。
(二)、武俠故事的多媒體整合與外銷
作為武俠作品,《東離劍遊紀》另外一個受人矚目的要素,就是整合了臺灣和日本的多媒體資源,保留適合的傳統,增加有益的創新,這使它既新奇又傳統,將霹靂布袋戲、日本動畫的優點互補有無,把武俠故事變得足以讓國外的觀眾有機會接受。
首先,保留臺語詩號真是太大膽、卻也太聰明了。即使這部作品的日本動畫配音員都是上上之選,編劇虛淵玄仍堅持保有角色的「詩號」,並以臺灣的布袋戲口白呈現,這點令我大為驚艷。當我在第一集聽見反派BOSS蔑天骸從天而降時,搭配中文字體,傲然吟道:「萬物之生,死亡之序,奉吾則功上枯骨,逆吾則劍下亡魂,寒刃之前,唯此二道!」整個人感動到顫抖啊!我並非認為臺語詩才有武俠味,但在戲曲表演中,詩號乃一承載許多訊息的傳統,往往暗示人物的身分、性格、武學甚至結局。編劇選擇保留詩號,讓這元素發揮最大的作用,足見編劇對布袋戲傳統的尊重,也使作品的武俠味更重。而日本觀眾們對詩號的反應,也從起初一頭霧水的「可以說日本語嗎?」轉變到後來深深著迷的「來了!詩號又出來啦!」,可見這文化即使不被國外觀眾全然理解,但已經展現了魅力。
說到武俠,當然該有武打。布袋戲偶的武打,更是令國外觀眾嘖嘖稱奇。雖然戲偶的口型和表情無法隨台詞大幅度轉變,頂多就張張嘴,抽抽菸,但霹靂長期累積的經驗,透過肢體的動作,還是使角色活靈活現(不過還是有不少國外觀眾感到不適應,抱怨為何角色說話都是同一個表情,嘴巴都不動)。武打方便更不待言,戲偶能做出許多超越人體極限的動作,加上華麗的後製,武戲都在水準之上。網路上有人將《東離劍遊紀》的武打放慢速度播放,發現每個操偶動作都是仔細、紮實的,足見霹靂下了苦功。(所以我說那個霹靂本身的系列劇集呢?可不可以也努力一下啊?)
當然,將武俠文化外銷,也不是全然都暢行無阻。比如說把面具變不見、把菸斗變成別的器具、劍氣掌氣滿天飛、踩一步就天搖地動、人體化光飛走等等,這些讓霹靂戲迷們習以為常的表現(這到底要算武俠傳統還是布袋戲傳統?),外國觀眾卻感到嘖嘖稱奇,不一定都能接受。這時不得不佩服編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日本及海外觀眾逐漸了解、習慣上述的表現方式。
既然提到編劇,我還是為不熟悉日本動畫的讀者介紹本作的編劇虛淵玄吧!在這次合作之前,他的名聲早已在動漫界如雷貫耳(雖然很多觀眾提起他的名字是咬牙切齒的)。他的著名風格是凌虐角色的身心,尤其擅長讓角色秉持某種信念後卻得到諷刺的結果,例如電玩《沙耶之歌》和動畫《魔法少女小圓》都使他這類風格揚名國際,令全球觀眾又愛又恨(詳情請搜尋「麻美」),甚至西方還以他的名字當動詞,代表虐殺角色的意思。這樣的虛淵玄,偶然在臺灣看到霹靂的展覽,買了DVD回去看,一看才發現霹靂虐殺角色的方式足以讓他目瞪口呆(詳情請搜尋「百里冰泓」,能讓虐殺角色成性的虛淵驚訝,可見霹靂發便當的突兀與狠毒絕不下虛淵),讓他在臺灣找到了知音(半誤),開始籌備作品的合作,讓日本人也有機會認識布袋戲。在《東離劍遊紀》中,虛淵表現了充分的才氣,能判斷何處該增刪(比如虐殺角色的惡習就收斂不少),也能掌握武俠的精髓(這點真的讓人驚艷),可說是這次跨國、跨界合作最大的功臣。
三、小結
平心而論,《東離劍遊紀》不是什麼格局宏偉的鉅作,對於看慣霹靂布袋戲數千集各種的觀眾而言,《東離劍遊紀》顯得小打小鬧;但正因它只有僅僅13集,和永無止境的霹靂系列不同,所以能卸下包袱,以緊湊的劇情、精緻的製作來達到它的使命:「文化輸出」,成為一部彰顯武俠特色、布袋戲賣點又具備動漫娛樂性的作品。它不是宏大的,卻是有趣且主題明確的。
這篇文章著眼在武俠要素,沒有辦法把所有趣味都說盡,例如明明是雙主角的結構,我卻鮮少提起與殤不患並列的另一主角凜雪鴉。沒辦法,他不在武俠要素的範疇中啊!畢竟他絕對稱不上俠,而且也厭倦了武,因此脫離武俠的境地,來到另一個境地——「雞掰」的境地。如果說,殤不患是華文界傳統武俠精神的體現,凜雪鴉則是虛淵的典型人物,讓人模糊價值觀、想對他罵髒話,卻又受他的言行魅力所迷惑。
幸好,《東離劍遊紀》製作組也覺得沒有把這部作品的趣味都說盡,因此在13集結尾,立刻在片尾宣布要進行第二季的製作,讓我忍不住喊著:「緊張緊張緊張,刺激刺激刺激,新的冒險即將展開,究竟殤不患在新的冒險中會多麼苦勞?凜雪鴉在新的冒險中會多麼雞掰?欲知詳情,請繼續收看《東離劍遊紀》第二季……」(話說《東離劍遊紀》捨棄了這種口吻的片尾旁白呢)
當初對《東離劍遊紀》能否掌握武俠要素,我是不看好的。但第一季的表現確實亮眼,讓我對第二季也抱著期待。只求他別像霹靂系列,因為永無止盡、沒有結局,必須不停隳壞劇情。看了《東離劍遊紀》,再回想霹靂系列,就知道:故事沒有盡頭,竟然是如此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