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場未來食物的蟲蟲野餐饗宴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野餐籃看到螞蟻大餐是非常令人不舒服的畫面,但你知道這個畫面在2050年可能非常普遍,因為它們有可能就是你我的主食。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要餵飽2050年地球多達90億的人口,我們需要生產比現在多50%的食物,但到時哪來這麼多食物呢?其中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開始吃昆蟲。

 

別懷疑吃昆蟲這件事可能即將發生,日本設計師小森Wataru Kobayashi還因應這個未來可能的趨勢,設計了一款蟲蟲野餐具組,讓我們能提早「適應」這個可能離我們不那麼遙遠的情景......

 






 






 

BUGBUG是一個野餐餐具組,設計的理念是讓「以昆蟲為食」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能更有趣。例如其不銹鋼喙夾子長的就像小鳥的嘴巴,使用者就像小鳥般吃著美味的蟲蟲大餐,還有不銹鋼叉和櫻桃木筷子也是未來新時代的餐具,讓你更能方便地享用蟲蟲大餐。




 




 

餐具組還包括一個瓷器培養皿和勺子,培養皿的紋理與稍微凸起的紋路就好像真正的石頭,設計的用意是讓你在戶外用餐時都能被大自然擁抱一般。最特別的是由Piñatex製成的人造皮革殼,這是一種來源於鳯梨纖維製成的可持續材料,內襯有樹皮布,完全取代動物皮革,讓你方便收納攜帶這些餐具。




 




 

小林說,他不是在為我們那看似遙遠的未來做準備而已,BUGBUG的目的希望能讓大家儘早在2020前就先習慣適應新餐具的使用。他認為,在糧食危機發生的前30年,先讓兒童了解食用昆蟲的意義是必要的,畢竟在世界許多地方,甲蟲、蟋蟀等昆蟲已經是當地的傳統食物。而且,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我們已有超過1500種可食用的昆蟲可供選擇。但如果這些未來的食物使你覺得不安,那不妨先來來套BUGBUG野餐組提早先適應一下。

 

註:小林的蟲蟲野餐具組歸類在食物設計六大領域的Design For Food,是根據食用目的或使用需求,而設計出的輔助食物道具,以類似工業設計的概念,創造出和食物相關的產品運用。

 

延伸閱讀:

Design For Food 為食物而設計

 


編輯:蔡宜蒨

Photo source: Wataru Kobayash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食物設計_探索餐盤外的世界
38會員
37內容數
當我們談到「食物」,提及「思考」,就是食物設計。食物設計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還有背後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或實驗,但這些「不相關的」、「看不見的」往往超越了生理層次,反倒讓你我能用不同的觀點看見食物本質的意義,一窺餐盤內外的世界…
2024/06/23
在歷史裡,勞工與奴隸不存在姓名,白人殖民者刻意抹去壓迫與不公的痕跡。正當二十一世紀安靜地將這一切都流放時,Yassine Ben Abdallah以糖蜜、以利刃,捅破了這場沉默。 The Bittersweet Memory of the Plantation (種植園裡苦樂參半的記憶),是一場由
Thumbnail
2024/06/23
在歷史裡,勞工與奴隸不存在姓名,白人殖民者刻意抹去壓迫與不公的痕跡。正當二十一世紀安靜地將這一切都流放時,Yassine Ben Abdallah以糖蜜、以利刃,捅破了這場沉默。 The Bittersweet Memory of the Plantation (種植園裡苦樂參半的記憶),是一場由
Thumbnail
2023/07/30
人們著迷於在食物中尋求瞬間的快感與解放,同時也渴望逃進電影的時空化解糾纏已久的煩惱、滿足現實無法完成的理想,將情感與記憶曖昧又若無其事的包裝販買,便是食物與電影的誘人之處。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用了十分流暢又具有故事性的文字緩緩描繪出在二十四部美食電影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2023/07/30
人們著迷於在食物中尋求瞬間的快感與解放,同時也渴望逃進電影的時空化解糾纏已久的煩惱、滿足現實無法完成的理想,將情感與記憶曖昧又若無其事的包裝販買,便是食物與電影的誘人之處。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用了十分流暢又具有故事性的文字緩緩描繪出在二十四部美食電影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2023/05/29
今天來聊聊餐桌上最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角色——「餐具」的進化史。 與花招百出的鍋碗瓢盆杯碗皿比起來,餐具的種類似乎顯得單調且無趣,要說真有什麼特別的,大概也就是用兩支筷子劃分出的東西飲食文化而已。 但正是因為人們重視餐具的實用性大於花俏搶眼的外表,才有了這篇歷史故事能與大家分享餐具豐富有趣的進化過程
Thumbnail
2023/05/29
今天來聊聊餐桌上最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角色——「餐具」的進化史。 與花招百出的鍋碗瓢盆杯碗皿比起來,餐具的種類似乎顯得單調且無趣,要說真有什麼特別的,大概也就是用兩支筷子劃分出的東西飲食文化而已。 但正是因為人們重視餐具的實用性大於花俏搶眼的外表,才有了這篇歷史故事能與大家分享餐具豐富有趣的進化過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田園中,螳螂不僅是一種天敵,更是一種生態平衡的象徵。它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螳螂和其他生物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共存共榮。
Thumbnail
在田園中,螳螂不僅是一種天敵,更是一種生態平衡的象徵。它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螳螂和其他生物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共存共榮。
Thumbnail
竹蟲,望文生義是長在竹子裡面的蟲蟲,形狀是紡錘型,胖嘟嘟的。一般食用竹蟲都是川燙後油炸後上桌,愛吃的人譽其有奶油味,不過我覺得比較像蝦味先,因為台灣的滇緬菜館讓椒鹽香氣較為凸顯,酥脆酥脆,如果下酒應該很棒。
Thumbnail
竹蟲,望文生義是長在竹子裡面的蟲蟲,形狀是紡錘型,胖嘟嘟的。一般食用竹蟲都是川燙後油炸後上桌,愛吃的人譽其有奶油味,不過我覺得比較像蝦味先,因為台灣的滇緬菜館讓椒鹽香氣較為凸顯,酥脆酥脆,如果下酒應該很棒。
Thumbnail
2006年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漸漸喚醒了世人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這些年來,大家或許也感受到,各地氣候異常變「正常」,咱們所在的寶島,不但夏天愈來愈熱,春季及秋季也愈來愈不明顯。地球是真的愈來愈熱了。好熱。
Thumbnail
2006年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漸漸喚醒了世人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這些年來,大家或許也感受到,各地氣候異常變「正常」,咱們所在的寶島,不但夏天愈來愈熱,春季及秋季也愈來愈不明顯。地球是真的愈來愈熱了。好熱。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觀察園藝環境的生態制高點、食物鏈頂層是運作菜園的基礎,最頂層的掠食者會站在視野最好的位置,而且不怕其他物種看見牠們,像是老鷹站在山頂。 當然,這通常,是人類!
Thumbnail
觀察園藝環境的生態制高點、食物鏈頂層是運作菜園的基礎,最頂層的掠食者會站在視野最好的位置,而且不怕其他物種看見牠們,像是老鷹站在山頂。 當然,這通常,是人類!
Thumbnail
在過度都市化的環境裡,為了保護這些益蟲,永續Maker這學期要在校園飲食花園完成一座昆蟲旅館,吸引獨居蜂及其他昆蟲定居於此,由於每種昆蟲都有自己喜愛的棲息地,旅館必須根據不同昆蟲特性來製作,以樹段、樹枝、毬果、竹子、石頭等等自然素材填充及美化.....
Thumbnail
在過度都市化的環境裡,為了保護這些益蟲,永續Maker這學期要在校園飲食花園完成一座昆蟲旅館,吸引獨居蜂及其他昆蟲定居於此,由於每種昆蟲都有自己喜愛的棲息地,旅館必須根據不同昆蟲特性來製作,以樹段、樹枝、毬果、竹子、石頭等等自然素材填充及美化.....
Thumbnail
大家會不會一聽到昆蟲就會覺得害怕呢?但是從以前就有些地方會以昆蟲為食,有蚱蜢、蜜蜂的幼蟲或蛹(例如胡蜂等),現在甚至還會把昆蟲作為鄉土料理。 東南亞及中國等地還會在市場及各地販賣昆蟲作為食材。
Thumbnail
大家會不會一聽到昆蟲就會覺得害怕呢?但是從以前就有些地方會以昆蟲為食,有蚱蜢、蜜蜂的幼蟲或蛹(例如胡蜂等),現在甚至還會把昆蟲作為鄉土料理。 東南亞及中國等地還會在市場及各地販賣昆蟲作為食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