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王丹:關於我的「文革」記憶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出生於1969年,距離毛澤東一手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已經3年;當我開始懂事時,大約是在1975年左右,這場聲勢浩大、席捲全國的政治暴力運動,已是強弩之末。熱血的青年早被遣送到農村,各種政治批鬥已成為上層權力鬥爭的工具,群眾的熱情煙消雲散。

 

當時北京城裏最流行的是「做沙發」,不是「坐」──人人動手,親自用木板打造沙發。不知道最早是怎麼流行起來的,但是大家都留在家中「做沙發」,就已經再清楚不過地顯示:中國人的瘋狂發作期已經過去了,大家都累了,也看出文革的荒謬了;大部分人的心態,就是顧好自己的生活。1975年,文革已經進入了尾聲。這場人間慘劇和鬧劇,就要大幕落下了。

 

raw-image

Photo Credit: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我雖然只趕上了文革的尾巴,但在幼年的記憶中,還是留下了一些與文革有關的記憶。一個普通(政府)機關大院小孩的文革記憶,應當可以算作實證研究的案例了吧,尤其是文革50週年的現在。

 

「造反」、「批林批孔」:兒時的文革記憶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還是北京市西城區高井幼兒園的小朋友時,就參加了江青在毛澤東默許之下發動、旨在打擊總理周恩來所謂「批林(彪)批孔(子)運動」。批判孔子,是文革左派推動的「儒法之爭」引發的,江青試圖用孔子和儒家的形象暗示比較溫和的周恩來,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當時全國到處開展這個運動,我們幼兒園也不例外。記得那時,老師還組織我們背誦一個講述孔子多麼愚蠢的「兩小兒辯日」,結果因為我背得最好,還被選拔到別的幼兒園去表演;那時候覺得特別光榮,小臉蛋紅撲撲的。說起來,這也算是參加了文革吧,6歲!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4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丹隨筆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388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別相信任何人,包括我的記憶?──關於看見、記憶與真實的距離記憶更像是一幅拼貼畫,將我們記得的、想要記得的、已經擁有的知識、渴望發生的事情組合成具有邏輯的畫面。
Thumbnail
avatar
LBB 嚕嗶啵
2021-05-04
關於濕冷的記憶地名叫做「暖暖」的地方,卻有全台灣最高的降雨量,而且大多集中在冬天,應該改名叫「濕冷」才對吧?
Thumbnail
avatar
厭世貓
2021-03-22
【醫院不會冷15】別人記憶中所有關於我的一切我希望可以帶走別人記憶中所有關於我的一切,就在那一秒鐘的時間,這些曾經的互動、感動、傷害、難過、快樂、憂愁,瞬間抹掉,全部被我的真空機吸光,打包帶走。 因為不曾認識,便無從感傷。
Thumbnail
avatar
charming
2020-12-21
那年在不丹|關於火的記憶 最近不知道要寫點什麼,默默翻看多年前的照片,想著不然來寫寫腦袋裡裝的那些零碎的記憶吧。 那天離開的步伐有點虛浮。還記得是2015銜接2016的冬天,我在不丹。 剛好參訪到一個座落山林的佛寺,寺外小廣場一群人正圍著圈歌唱起舞一起歡唱新年,陽光斜斜從屋簷一側照射進來,人群跳著,陽光在腳下也是閃著閃
Thumbnail
avatar
CM | LIN
2020-06-27
關於我的成長記號│下篇:為了與女巫博鬥,所以我也成為了女巫?自學生陳玲原是台中某私立學校表演藝術科的學生,是真正熱愛表演藝術的表演藝術科學生。但也因為愛表演藝術,於是她選擇離開表演藝術科。在成為自學生之前,她決定讓自己「爆炸」,也才有之後的機會修復自己。聽聽她細細敘說爆炸之前,爆炸時刻,爆炸之後....「你無法對任何人的經歷有所評論,因為這是活生生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上學好日子
2018-08-07
關於我的成長記號|上篇:你無法對任何人的經歷有所評論,因為這是活生生的故事!毫無跡象的校園是滿載不理性的辱罵、不合理的強制、不平等的壓迫,會「毫無跡象」是因為校園早已習慣形成階級以及上對下的壓迫,並且習慣「學生不會抗爭」這點。但學生自己的生命真的毫無爆炸跡象嗎?所謂「熱血」的青春是否因為青年選擇爆炸,然後被炸傷?聽自學生陳玲說吧
Thumbnail
avatar
上學好日子
2018-07-31
關於未來的記憶:《異星入境》(Arrival)<p>在理論物理的論述中,任何物理現象都可被同時表述為因果論或目的論。《異星入境》的電影與原著小說宣稱讓我們看到以目的論描述的人生圖景。起初,那或有科幻懸疑、飄渺奇幻,但很快地,我們感覺到,「關於未來的記憶」所帶來的篤定,如此深刻地解釋了我們之於這個世界、整個生存的甘心。</p>
Thumbnail
avatar
黃以曦
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