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學季】鏡頭下的詩意──侯季然 × 葉覓覓 × 鴻鴻暢談影像詩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臺北文學季「我的電影詩‧詩電影」講座的三位講者,都同時與電影和詩密切關聯。導演鴻鴻任教於北藝大電影系,又是關懷社會議題的知名詩人。導演侯季然出身廣電系,拍出的影像作品卻總是帶著詩意。詩人葉覓覓則對影像充滿興趣,不斷探尋文字與影像之間的各種可能。

 

「其實我一直對詩很陌生,也很少讀詩。」自侯季然開始拍攝影片以來,其作品常常被以詩來形容。但他坦言,自己求學時代對小說更著迷,也一直想拍劇情長片。詩於他而言,是一個看不懂、有距離,又需要想像的文類。

 

raw-image

導演侯季然。文訊雜誌社提供

 

 

我的作品有詩意?!

 

因此,他的首部個人影像作品《星塵15749001》(2003)被認為富有詩意,令他大感意外。談起當時的創作經歷,其實與科技的進步緊密連結。初入大學時,由於攝影器材昂貴又笨重,拍片受到許多現實條件限制。但二十一世紀初掌上型DV的出現,解放了拍片沉重的負擔,讓他可以隨身攜帶拍攝,減少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成為他進入電影界的契機。

 

「我從小個性孤僻,對和人接觸一直有障礙,因此決定拍一部沒有人的紀錄片。」《星塵15749001》是侯季然當時在「紀錄片研究」課上的期末作業。他以空房子為主題,帶著DV擅闖了許多無人的待售屋,捕捉那一刻特殊的、說不出的感受。但在剪輯臺上,他面臨必須將感覺傳達給觀眾的挑戰。在某天半夜,他靈光一閃,選擇將電子報上的新聞標題打在空房子的影像上,製造出空寂的影像與充滿故事的文字之間的對比。

 

當時侯季然腦中完全沒有「詩」這件事,但其作品裡已然隱含了跳躍性的詩意。《星塵15749001》讓他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也因而有了繼續拍片的機會。

 

 

有意識的影像詩創作

 

侯季然第一次真正有意識地開始創作「影像詩」,是2007年的《購物車男孩》。當時,他對如何用鏡頭寫詩非常惶恐,於是決定以實驗性的方式拍正在寫的詩。他輾轉結識詩人孫梓評,並以他正在撰寫的詩為藍本,創作出獨特的影像作品。這也是侯季然第一次拍攝有故事、有演員、有龐大劇組的影片。但他在拍攝現場時,常常只想按照臨場的感覺去拍,將劇本丟到一邊,令劇組無所適從。

 

「我在拍攝《有一天》時,就強迫自己一定要按照劇本拍。」談起這些有趣的拍攝經驗,侯季然也不忘自我調侃,「雖然如此,還是很多人看不懂。」

 

2008 年獲得台北國際詩歌節影像詩競賽首獎的作品《使景遷》,也是侯季然與孫梓評雙人合作的產物。孫梓評根據侯季然在日本旅行時隨手拍攝的影像材料寫詩,侯季然再嘗試將詩作放入影像中,組合成獨特的短片作品。在鴻鴻看來,這部短片沒有刻意將影像與文字作連結,而是讓它們各自依循自己的脈絡,影像仿佛是文字的舞台。但它們的疊合,卻又有使彼此打開的效果,充滿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關聯,而這正是詩意之所在。

raw-image

詩人葉覓覓。文訊雜誌社提供

 

 

怪異表演裡的荒謬與真實

 

接續侯季然的創作分享,葉覓覓播放了她的兩部影像詩短片:2009年的《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2015年的《南無撿破爛菩薩》。兩部不同時期的短片,展現相異的影像風格,卻又都有葉覓覓一貫的創作美學。

 

「葉覓覓的片子裡都是人,而且有很多表演性格。」鴻鴻精準地指出葉覓覓作品和侯季然的迥異之處。在短片中,素人演員們有許多奇特的動作,比如踩破畫著時間的氣球、接力傳遞時鐘等,雖然怪異卻並不違和,反而有種素樸感,形成荒謬與真實交錯的特殊效果。

 

葉覓覓笑稱,自己雖然性格內斂,但喜歡和陌生人聊天。每當拿到相機時,就好像變成另一個人。短片中的許多演員,其實都是她的親朋好友。那些影像畫面,也多是她平時收集的素材,透過意外的剪接、結合詩作,組成了新的作品。她想起在芝加哥藝術學院求學時,在地下室用氣音輕輕讀詩、在黑暗空間裡沖洗底片的時光。國外藝術學院拍攝實驗電影的風氣、對藝術家身份的強調,也對她的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相較於《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是完全的個人創作,《南無撿破爛菩薩》則涉及到第三者創作。隱匿的詩、羅思容的歌,加上葉覓覓的影像,共同構成了短片中草根性的幽默氛圍。在侯季然看來,這些影像帶著可愛的童稚感,仿佛透過有著老靈魂的孩童眼光觀察世界。其中許多畫面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黑冠麻鷺扭動脖子吞嚥蚯蚓的景象。

 

 

享受NG的可能,危險的即興靈光

 

目前,葉覓覓正為紀州庵文學森林拍攝駐館作家紀錄片。雖然是委託創作,卻有個人發揮的空間。侯季然則持續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系列,並籌備民歌四十紀錄片的拍攝。他將焦點放置在人身上,專注記錄書店老闆們的故事、民歌作者們的生活狀態,這也是對自己的挑戰與訓練。他也開始閱讀更多詩作,進一步踏入了詩的世界。

 

raw-image

詩人、導演鴻鴻。文訊雜誌社提供

 

針對近日掀起諸多討論的中國獨立電影《路邊野餐》,三位講者都給予極高評價。侯季然從電影裡的〈小茉莉〉民歌中,感受到共同記憶的碰撞。那首歌與那片土地毫無關聯,因此它的出現更充滿奇妙感、更富有詩意。葉覓覓則為導演 40分鐘的長鏡頭驚艷,並稱許素人演員對劇情的精準呈現。鴻鴻敏銳地指出,《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與葉覓覓一樣關注時間的議題,甚至刻意用後製將時鐘放置到對面來車上。儘管花費許多精力雕琢細節,但卻製造出一種手工的素樸感。影片中「時間錯置」的運用,也帶著又現實又魔幻的想像空間。

 

「對我來說,只有在影像沒招時,才要用文字。」侯季然認為,只有影像想說卻說不出時,才需要文字當做橋樑。但他也會避免讓二者完全對應,而是保留一點空間。那種若即若離的縫隙,才是創意之所在。而對葉覓覓來說,影像與文字則是平等的材料。未來,她希望能嘗試創作一部不使用文字,但會讓觀眾看完後想要寫詩的影像。

 

「我其實蠻享受NG,會有各種設想之外的可能」,葉覓覓笑著說道。正因那些片段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帶著偶然性,反而產生一種獨特的異質效果。她在創作時,也常常是即興發揮,一開始沒有預設的各種想法,最後關聯在一起,產生當下美妙的撞擊。這種神秘的創作經驗,侯季然也感同身受。他在拍攝時,也往往先有大方向,再在懵懂中逐步推進,游移在未知的邊緣。但他享受這種危險的感覺,著迷於當下發生的靈光,偶爾的歪打正著更令他興奮非常。

 

「他們都以打開的方式創作,不設定目標、不限制任何可能性,這樣的作品才會充滿詩意。」鴻鴻的評語,為這一場影像詩的盛宴,寫下了精準的註解。

 




raw-image

▲「2016台北文學季系列專題」由【閱讀最前線】x【SOS】聯合製作刊出

 

封面圖片來源:文訊雜誌社

撰文:張容兒

延伸閱讀:
正在上演,背後也有風景:台北文學季
【台北文學季】台日女作家對話:扎根日常的柔韌之筆
【台北文學季】九零年代的愛與悲傷──駱以軍 × 魏瑛娟 談《蒙馬特遺書》與《西夏旅館‧蝴蝶書》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台北美食]紀州庵文學森林風格茶館菜單種類之多、堪比許多大型餐館,更有作家愛吃的專屬作家私房菜 放眼台灣許多各地博物館、幾乎都有附設餐館。餐館存在目的不只能飽足遊客來到這個博物館滿足餐飲需求、更能增加這個博物館的相關收入。每一家博物館餐館菜單差異很大,不過整體上還是以輕食類的咖啡和蛋糕糕點為主。在台北市城南的紀州庵文學森林附屬餐廳風格茶館,顛覆許多博物館附屬餐廳的菜單。 紀州庵文學森林風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4-06-01
    [台北旅遊]座落於頂級經典的文華精品內 、多樣化的國際藝術作品展出、定位於藝術史研究的學術性藝廊的曜畫廊​文華東方酒店座落於台北市繁華商業中心與人文薈萃的敦化北路。壯麗的外觀建築充滿歐式風格,豪華精緻的設計,是台北市最著名地標之一。就在這麼一個繁華薈萃飯店內就有這麼一個藝術品國際交流的曜畫廊。 曜畫廊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66號(文華精品3樓) 營業時間: ​AM11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4-04-02
    【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城市中與文學的相遇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avatar
    鄰家女孩繪本生活
    2024-03-18
    2024台北國際書展-文學盛宴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於近日盛大開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愛好者、作家、出版商和文化界人士。來自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波蘭、泰國、比利時等多國原文書,讓書展增添了不同風格。 在展覽中,來自各個出版商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書籍,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等各個領域。無論是經典名著還是新興作品,都吸
    Thumbnail
    avatar
    林恩禧
    2024-02-22
    台灣古蹟巡禮(18)~台北日式建築秘境 - 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定古蹟『紀州庵』,原為日式料理店,在歷經日據時代、戰後成為公務員宿舍、白色恐怖時代以及之後的火災,終於至2003在民間團體努力之下,才有了今天『紀州庵文學森林』。在這裡,好拍的日式古蹟建築以及新館的文學書籍和各式藝文活動,都是很值得假日前往讓自己放鬆的台北秘境。
    Thumbnail
    avatar
    Hi 我是珊德拉
    2023-09-24
    [台北旅遊]台北市定古蹟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城南結合文學基地、市定古蹟背景,成為取景繪畫與拍攝婚紗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一個位於台北市城南博物館,此地點就在新店溪旁邊,地點就在網溪里範圍內。台北市城南最重要的還是藝文氣氛還是整個台北市博物館群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紀州庵文學森林也是台北市城南最南邊博物館。百餘年來,歷經不同時期變動;這裡目前也是台北市定古蹟之一。 紀州庵文學森林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2-08-26
    臺北文學季特展志工隨記站在策展人與觀展民眾之間。
    Thumbnail
    avatar
    陳禹甄
    2022-06-21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中山雙連街角藝術《文學家出沒中》 台北街角遇見設計似乎是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導推動,好像也辦了好幾年的活動,2021年的策展以「厚臺北」為主題,分別於在台北中山站至雙連站以及中正區同安街2大街區,設計出街頭地景作品,結合台灣經典文學家的人像或其文學作品,以新世代的藝術媒介出現在日常生活的街頭巷尾之中,讓忙碌的現代人也能從中享受濃厚文學氣
    Thumbnail
    avatar
    Celine 寫在這裡
    2021-12-01
    [台北旅遊]台北市定古蹟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紅樓,御大婚禮二十五周年紀念文庫附屬書庫,見證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發展 ​ 旅遊可以很多種方式,逛大學校園也是其中一種方式,像是: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等等學校。有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的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校內紅樓見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校一段歷史,是培育台灣工業人才的一個重要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1-08-13
    2021台北文學季:如果文學太遠,那來聊聊文學在台北上週,台北文學季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以「尋城記」為名的主題展覽。隨著疫情升溫,原先展區中的台北景點縮影、展場來往人潮,與如今架設的檢疫中心、人心惶惶下空蕩的街頭,恰恰成為對比。也似乎提醒著我們,永遠在線上是日常狀態,然而線下的街道、風景、人聲與車流,都構築、也影響孕育了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avatar
    Peggy Jin
    202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