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國家下的共產主義:馬克思與猶太文化

2018/01/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大學唸的是社會系,研究所唸的是國家發展所的社會組;就讀的輔仁大學很早之前就將「社會學理論」(Sociology)「社會工作」(Social work)拆成兩個系別。我唸的是「社會學理論」,大學四年,不管唸過多少社會學理論家的學說,主要還是浸淫於社會學三大古典理論家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的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就是三大家之一。

 

在十八歲時接觸到馬克思的思想是讓人振奮的。他以一針見血的剖析方式明確地標示出全世界的好人(無產階級)與壞人(資本家)。在早期資本主義初期就預示了不被控制的資本主義可以發展成多麼醜惡而非人性、宗教解放對於人性解放的重要性。「物化」、「剝削」、「解放」、「階級鬥爭」、「剩餘價值」等名詞,當時的我朗朗上口,覺得自己具批判性又有正義感。

 

馬克思

猶太裔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Photo source : public domain

 

做為一個政治思想家、文學家與哲學家,馬克思自然是一代宗師,對於近代人類思想跟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閱讀他的著作,對於理解資本主義與人性的極限很有幫助。然而後來的各地實驗,好像造成的負面效果比較大。不少學者批評馬克思太著重於經濟層面,忽略國家權力對於人民的壓制,也批評馬克思把人性想得太完美,共產主義不可能實現,因為人性是自私的,是動物性的——誰願意把自己辛苦工作的結果與其他人分享?誰說我寫的文章是全人類的財產而不能換到一片麵包裹腹?大鍋飯的結果必然是懶散、謊言、饑荒與死亡,這是歷史上我們看到的。

 

傳統猶太社區裡的「共產主義」

 

嫁來以色列的第一年,我跟我唸電子計算機的老公雅爸提到馬克思這個人,提到我大學時對他的崇拜。我詢問他,一般猶太人以及他自己對於馬克思的看法。令當時的我有些吃驚的是,相對於雅爸對於愛因斯坦的尊重與好奇,他可以使用十句話講完馬克思的核心想法,之後聳聳肩的告訴我:「馬克思喔,他跟大部份的以色列左派一樣,憑著一些猶太文化資產建立自己的理論後到處嚷嚷——我不是說他的理論不重要,而是說他也就是個話說太多、眼高手低,不肯好好看現實的學者。」

 

猶太人幾千年來流浪世界各地,一直是政治上與社會上的弱勢,也造成了他們傳統上對於權威的批判能力。從這一點,很能夠理解為何各國的猶太人都傾向支持當地的左派或較傾向左派的勢力。像是美國的猶太人,大多傾向於支持民主黨,雖然民主黨的國際政策向來對以色列較不利。

 

過了很多年,當我第一次去拜訪特拉維夫大學的「猶太流離博物館」(Beit Hatfutsot),我才開始瞭解雅爸那席話中有關於「馬克思憑著猶太文化建立自己的理論」的意含。

 

猶太博物館

猶太流離博物館。Photo source : bh

 

1978年以色列成立這個博物館,宗旨在於紀錄猶太人四千年的歷史故事,強化全球猶太人個人與集體身份,傳達猶太人文化、宗旨、信念、對世界的貢獻。其中自然包括了猶太人幾千年流離世界的歷史,以及依據不同國家與建材而興建的猶太會堂。常規展覽之一,還包括了猶太社區的介紹。

 

流散各地的猶太人,每至一處都會建立起自己的社區,族人共住在同一個地方。那天導遊帶著我們到這一區時,告訴我們猶太社區的基礎設施是讓猶太人可以幾千年、幾百年持續他們共同生活與民族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我低頭看了十三世紀的猶太社區模型,我完全楞住了:猶太會堂、議會堂、公共學校、免費醫院、免費餐廳……「這是猶太社區的基本模式。猶太人當時對該地政府繳稅,也對猶太社區內部繳稅。社區內有很多公共服務,讓貧窮的人可以免費享用而存活下去。在這裡大家可以看到猶太人之間的互助精神。有能力的人就是該多拿出一點來幫助沒有能力的人。」導遊解釋道。

 

奇布茲: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共有社群

 

聽到這裡,我完全懂了!

 

猶太人流離世界幾千年,除了相互幫助,有能力之人用盡全力支援沒有能力的人之外,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可以確保自己的民族身份,沒有被滅絕或完全同化的方式?

 

出生於猶太人家庭,幾代祖先都是拉比(Rabbi指猶太學者或老師)的馬克思,自然也十分熟悉這樣的互助文化與生存模式,也很清楚這樣的生活才能造就更平等的生活環境。他的共產主義理論,多少也受到這樣環境的啟蒙吧?

 

以色列建國之後,創立了獨一無二的集體社群模式:奇布茲(Kibbutz )社區。在社區中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共享共有。建國初期,奇布茲在創造農業生產力、安定各國新移民,鞏固邊界防守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極盛期,以色列有270個奇布茲,70年代末,他們在成員大會的激烈辯論後關閉「兒童房」,所有社區內的兒童回家與父母共住。這些奇布茲的成員裡,雖然有許多人受到馬克思思想的啟發,也是無神論者,然而並非大部份的人都信仰共產主義,也沒有全部加入以色列的共產政黨;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是以色列左派政黨工黨與極左派政黨Meretz的支持者。

 

共產社區

獨一無二的以色列奇布茲(Kibbutz )共產社區。Photo source : commons

 

我兼差做導遊時,常常帶到來以色列奇布茲「朝聖」的中國人,特別是碰到還經歷過文革的老人家;他們會聽到奇布茲的制度幾乎完全符合馬克思「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原則,看到這個建立於以色列立國之始的社會與經濟體,在經歷六十幾年後,在這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國家中,仍有部份富裕而自足的存活著。

 

「為什麼以色列能,中國卻不能?」許多中國遊客這樣問我。

 

「除了因為這裡的成員參與是自願制,願意過這樣生活的歡迎加入,不相信或不喜歡的人隨時可以離開外,」我解釋道:「更重要的,這樣的互助與平均分配的精神是猶太人因為幾千年流散,而發展深化成他們文化的重要特質。除了奇布茲,從以色列乞丐與慈善團體要錢的態度與強大無比的工會力量中,也可以看出來。」

 

所以馬克思也許對於中國與前蘇聯影響甚大,但在同是猶太人的以色列、同樣符合共產精神的奇布茲,今日卻很少聽到馬克思這個名字。可能是馬克思從猶太文化中抽出的文化要素,對於猶太人而言是原有的事物,啟蒙性就不是那麼高了。

 

畢竟,要從一個民族的文化中歸納出政經、文化理論比較容易;而要將抽象的理論實踐在不同的文化中,難度超高。

 

所以,馬克思畢竟是出身於猶太家庭;而共產主義者心目中的烏托邦,也只可能實踐於(做為資本主義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中!

 


 

封面圖片來源:commons

編輯:熊編

 

    吳維寧
    吳維寧
    吳維寧,台灣雲林人,台大研究所畢業。曾任高中老師,教育部政次秘書。 十幾年前遠嫁到目前大多台灣人仍陌生的國度-以色列,在一個希伯來文字母都不懂的狀況下開始學習新的語言與新的文化。認真好奇的觀察猶太人的治國理念、生活態度與教育方式。深耕在地生活,腦子想得多,眼睛看得多,筆動得少。目前育有三女,為全職的幼教老師,並兼職導遊與翻譯。 位於歐亞非交界的以色列,是認識世界很好的一個窗口。這個國土面積與人口都遠不比台灣的國家,是個語言、文化、宗教、歷史傳統、現代文明的大雜燴,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充滿矛盾衝突,也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