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臺三線】磨碾土壤的味道,瀕臨消失的職業。土礱師 賴咏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文/趙浩宏  攝/趙浩宏

循著導航被指引到峨眉的山區,跟著蜿蜒的小徑直上,直到四周只剩下樹林與三三兩兩的農舍後,終於抵達深藏山中的農舍。這裡住了台灣唯一持續在製作土礱的師傅,他是一個僅有31歲的賴咏華,自從於交通大學光電系畢業後兩年,他就決定要將生命埋首農村,試著藉由讓「土礱」的技藝傳承,讓人、作物與土壤的關係不要消失。

raw-image

「我一年只能做兩個土礱,他沒辦法為我賺錢,但我卻可以用土礱找回一個社群,為台灣找到手工碾米,找回土壤的滋味。」

土礱,是一種古老的碾米工具,藉由人力或是獸力拉動,經過土磨的轉動與磨碾,可以將稻子脫殼成為糙米。在台灣的農村時代幾乎每個種米的家族都會有一個土礱,但隨著現代化以後,電力機械進入農村而逐漸消失,到日據時期只剩下像是臺三線或是近山的平埔族社群因為電力引進較慢、耕種面積較小的山區耕地依然保存著以成本低廉的土礱碾米的獨特文化。

賴咏華在大學畢業後因為一心嚮往傳承台灣文化,於是前往苗栗南庄向老師傅學習製作快要失傳的土礱,並且在台灣找尋不同的師傅,試圖復原這一項幾乎已經失傳的技藝。並且在學會後自己種稻,讓生活更貼近土壤,買了一台爆米香機器,花一年時間成為四處流浪的爆米香師傅。用自己種的稻以自己手作的土礱碾成米製作爆米香,成為農村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raw-image

全心全意想要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農村文化的賴咏華如今每個週末都會從山上的小屋到農夫市集擺攤賣爆米香,依循古法且用料無毒扎實的米香總是吸引了很多對老味道著迷的饕客前來購買,他也會藉機用米香來介紹他自己在做的事情,介紹土礱,推廣手工米香的來源與故事,讓消費者重新認識農民與我們的食物、生命的關係。

raw-image

「但我有更大的期望,就是為台灣的孩子製造一個美麗又能夠讓大家感受農村文化的建築,建造一個水礱間。」

raw-image

從多年以前,賴咏華就以自己的理工專業結合對於土礱的認識,設計出一個以水利推動的大型土礱設計「水礱間」,他希望藉由設計一個大型的水礱地景建築,讓當代人能夠親眼看到稻子製成米的過程,聆聽製米的聲音、看見大自然孕育食物的過程、感受農作與我們生命的關係,這個計畫已經跑了多年依然沒有明顯的進展,但他不擔心,因為他曉得這是可行的,而且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曉得,土礱已經被時代給取代,但我相信一個具有觀光、教育與文化潛力的水礱,一定能承擔我們的文化信念,一定有一天會被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人 SHOKUZiNE的沙龍
37會員
24內容數
<p>職人是台灣第一個以教育媒體為主體的社會企業,致力於讓孩子們在求學的過程中探索夢想與生命的方向。</p>
2019/04/05
國小兩年的職人地圖課程雖然在規劃上佔用的時間並不多,卻依然對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在腳色,將重點放在試探素養培養、重拾好奇心兩大目標上,並且以三個月為一個時程進行規劃。
Thumbnail
2019/04/05
國小兩年的職人地圖課程雖然在規劃上佔用的時間並不多,卻依然對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在腳色,將重點放在試探素養培養、重拾好奇心兩大目標上,並且以三個月為一個時程進行規劃。
Thumbnail
2018/06/03
陳彥溥,一個年輕的金工師傅,從體制內教育逃脫進入全人實驗中學,然後又從剝削的金工勞動市場裡面跳出,自創自己的品牌 Wild.D。這次的出走,就如同當年選擇逃離體制內教育一樣,彥溥再次選擇離開金工產業的標準化作業與工廠內的生產線分工,我想,他的生命註定無法接受制式化的生產線,而這一次,他再也不會回去了
Thumbnail
2018/06/03
陳彥溥,一個年輕的金工師傅,從體制內教育逃脫進入全人實驗中學,然後又從剝削的金工勞動市場裡面跳出,自創自己的品牌 Wild.D。這次的出走,就如同當年選擇逃離體制內教育一樣,彥溥再次選擇離開金工產業的標準化作業與工廠內的生產線分工,我想,他的生命註定無法接受制式化的生產線,而這一次,他再也不會回去了
Thumbnail
2018/05/24
雖然過去開過許多短期課程,但真的為孩子量身訂做、設計連續三個月的探索課程,還是生平第一次,是在年初進入無界塾任教以後。
Thumbnail
2018/05/24
雖然過去開過許多短期課程,但真的為孩子量身訂做、設計連續三個月的探索課程,還是生平第一次,是在年初進入無界塾任教以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在宜蘭深溝村,因來自各地的小農移居而形成的新聚落當中,也有青年返鄉的故事。 因為大量使用在地食材,他也慢慢認識一些農友,更激起想要推廣米食的想法,「台灣人吃米越來越少,可是我們生活在宜蘭,整個宜蘭都是農村,我們那麼接近產地,使用它的機會卻那麼少。」他覺得沒有道理。
Thumbnail
在宜蘭深溝村,因來自各地的小農移居而形成的新聚落當中,也有青年返鄉的故事。 因為大量使用在地食材,他也慢慢認識一些農友,更激起想要推廣米食的想法,「台灣人吃米越來越少,可是我們生活在宜蘭,整個宜蘭都是農村,我們那麼接近產地,使用它的機會卻那麼少。」他覺得沒有道理。
Thumbnail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
Thumbnail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
Thumbnail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Thumbnail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Thumbnail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Thumbnail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Thumbnail
交大人社系教授「阿枝」帶我們吃一頓源自童年熟悉的溫暖味道! 歷史學是怎麼和人類學搭上邊?教授的大學生活都在做什麼?一位歷史學家是怎麼養成的,一起關注本期的「編輯約你吃早餐」!
Thumbnail
交大人社系教授「阿枝」帶我們吃一頓源自童年熟悉的溫暖味道! 歷史學是怎麼和人類學搭上邊?教授的大學生活都在做什麼?一位歷史學家是怎麼養成的,一起關注本期的「編輯約你吃早餐」!
Thumbnail
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Thumbnail
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Thumbnail
時序入冬,天氣漸漸轉涼,雲林縣水林鄉這塊默默無聞的土地上,卻逐漸熱絡起來。一群年輕小伙子駕著大型農機忙碌地採收玉米株(青割玉米),然後送進加工廠裁切整理包裝,準備趕在年底前出口輸往日本...... 雲林縣以農立縣,農作物的精緻度與單價,長期以來卻相對低檔。這幾年來
Thumbnail
時序入冬,天氣漸漸轉涼,雲林縣水林鄉這塊默默無聞的土地上,卻逐漸熱絡起來。一群年輕小伙子駕著大型農機忙碌地採收玉米株(青割玉米),然後送進加工廠裁切整理包裝,準備趕在年底前出口輸往日本...... 雲林縣以農立縣,農作物的精緻度與單價,長期以來卻相對低檔。這幾年來
Thumbnail
土礱是一種古老的碾米工具,用來將稻子脫殼成為糙米。交大畢業的賴咏華決定將生命獻給農村,藉由讓「土礱」的技藝傳承,讓人、作物與土壤的關係不要消失,他相信他的努力有一天會被看見,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Thumbnail
土礱是一種古老的碾米工具,用來將稻子脫殼成為糙米。交大畢業的賴咏華決定將生命獻給農村,藉由讓「土礱」的技藝傳承,讓人、作物與土壤的關係不要消失,他相信他的努力有一天會被看見,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